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孩子的幸福去哪儿了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究:究竟如何做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感,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来看三个具体案例:

案例一:我们大都坐过地铁或者公交,有调查显示,在坐地铁或者公交时,让座位的人比不让座位的人下车后感觉更加轻松愉悦。

案例二:我们都帮助过别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之后,满满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这种幸福感是通过帮助别人产生的。

案例三:《小王子》中有一个故事情节,有一天小王子来到一个星球上,发现有个人在不停地做算术题,想算清楚他到底占有多少颗星星,夜以继日,长年累月,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小王子说,你为什么不看看日落?他说没时间。小王子叹了口气说,你简直不是个人,就是一个蘑菇。

仔细想一下,我们当下不是有一些人像《小王子》中的蘑菇先生一样迷失了方向吗?迷失在对外界的欲望里,每天忙忙碌碌,很难找到真正的幸福,到老都不会感到幸福。人的幸福不是取决于占有多少财富、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而是在于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能力,有没有获得幸福的智慧。如果没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富翁也会彻夜难眠。一个人如果活得不幸福,即使成功了,那也是别人眼里面的成功,而不是他内心的成功。

当下,很多家长对幸福的概念窄化了,以为孩子考上“清北”、工作体面、赚很多的钱就是成功,只有成功了才能幸福,其实这是对幸福的误解,是一种非常狭窄的幸福观。这导致我们对人才产生误解,以为只要考上重点小学、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孩子就是人才,就成功了,就幸福了。其实这是家长的幸福观,不是孩子的幸福观。家长想象的孩子的幸福与孩子心中的幸福有可能是背道而驰的。家长把孩子当作工具一般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的价值观、幸福感传导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如果只是一味地逼孩子学习书本中的知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知识学习的渴望度会越来越低。当孩子大学毕业,如果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和人生的追求、远大的理想,怎么能过好幸福的一生呢?

我们走得太急了,把求学读书、勇争第一当成孩子追求物质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样的幸福观怎么能持久呢?如果站在五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看当下做的事情,或者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当下的生活,我们就能紧紧抓住生命的核心,自然地活着,真实地活在当下,我们就不会焦虑。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外表上看起来的“成功”,往往并不能给人带来长久的真正的快乐。我们应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好好考虑一下自己每天都在干些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被多种价值观裹挟的世界,若把生命过多地消耗在追求所谓的速度、成功、金钱上,幸福就会成为一种奢侈品。环顾周围许多人,有了稳定的工作想出人头地,出人头地了想当个大官,有了100平方米的房子想换更大的房子,有了更大的房子还想换更好的小轿车;孩子生病了希望孩子赶快好起来,病好了希望孩子学习好,希望孩子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我们的欲望什么时候才能满足?没有满足时,我们感觉不到幸福,就算有一天所有的欲望都满足了,我们仍然感觉不到幸福。我们已经在多如牛毛的价值观里迷失了自己,我们远离了作为人的本来含义,远离了真正的自我,我们总是在无休止地追逐别人眼中所谓的成功,而浪费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我们应回想一下诸葛亮以身为鉴,留给孩子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段话告诉我们人在满足物质层面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我们平时要注意修身,要静、要俭、要明志,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总之,幸福的感觉别人永远给予不了,别人给予的东西只能为我们带来短暂的快乐,能把快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人才更容易获得幸福,幸福是由个体内心产生的满足感、愉悦感,幸福感是由内心生发的,而获得幸福感是一种人生智慧。一个人如果没有幸福的能力,无论积攒多少财富、取得多大成就,还是会活得很难受,过不好自己的一生。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把幸福的能力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前提是家长要做好榜样,只有家长幸福了,才能把幸福的能力传递给孩子。

物质的缺乏叫作“穷”,

精神的缺乏叫作“病”。 2btqhNz/BG7KYMCWtaxo5jtnapvwyKOWFfHlvAuw2wHkOleFKTHzIK3V8VUmc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