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年,我应邀参加工会组织的家庭教育分享会,会上,一些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家长滔滔不绝地分享他们培育孩子的经验,比如,如何教孩子学习,如何让孩子上奥数班、各种学科培训班,如何给孩子办理转学手续,如何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在家长一系列的运作下,孩子最终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有的家长甚至讲到,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由家长代劳,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家庭的晴雨表。从分享会中,我得出一个结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上好的大学,学习好一切都好,学习好才能带给家长们荣耀。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媒体报道的神童魏永康。1985年,只有2岁的魏永康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时,他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后来上小学后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1991年10月,年仅8岁的魏永康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是当年湖南省年龄最小的本科生,17岁进入中科院硕博连读。可在20岁那年,在人生的高光时刻,魏永康却因为生活难以自理,最终被中科院劝退。而这一切,皆因为家长一直以来的越位、包办。生活中,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魏永康,给他洗衣服、端饭、洗澡。母亲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了让魏永康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读高中的时候,还亲自给他喂饭。后来魏永康读湘潭大学时,母亲也一直跟在他的身边陪读,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进入中科院,没有母亲的照顾,魏永康在生活上不能自理,在学习上毫无自主性,无法适应高校独立的学习模式。魏永康退学后,他的母亲懊悔不已,后悔自己当初帮他做得太多,以致到了弱冠之年他依旧无法独立。魏永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在当下仍然存在。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走得更轻松、更顺利,有些家长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却是无限付出、处处包办,最终,他们以不当的教育方式剪掉了孩子一飞冲天的翅膀。
本节开头家长们分享的成绩至上的观点真的是正确的吗?“神童”练成的背后,真的是成功与风光吗?魏永康的案例警示家长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注其是否出人头地,也不能只关注自我的欲望,而忽略了对孩子心灵、思想、自理能力的教育。如果不去培养孩子建立正确的幸福观,那么无论以后孩子取得多大的成就、积累多少财富,孩子仍会感觉不幸福。
当下经济高速发展,很多人急功近利,追求物质享受,认为升官发财才能成为成功人士,把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看作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而这种标准恰恰忽略了正确的幸福观的内涵。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有时外表上看起来的成功,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恰恰是这种功利的窄化了的幸福标准,使得许多家长不甘于让孩子做一个平凡人,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和面子,家长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产生焦虑,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横加干涉。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人都把升官发财当作幸福的标准,这个社会就出现了问题,把这样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失去学习兴趣,沦为追求物欲的工具,在精神层面缺乏滋养和发展,最终成为不完整的人,被精神世界的空虚所淹没。
《现代汉语词典》上写道,“成功”是“获得预期的结果”。季羡林说成功是由“天资+勤奋+机遇”共同决定的,而天资和机遇都不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只有勤奋一项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所以,成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结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管努力,其余的交给时间。人这一辈子,最需要的不是金钱、名望、地位等身外之物,而是心灵的宁静、和谐。没有心灵的宁静、和谐,无论积攒多少财富、取得多大成就,人还是会活得很难受。每个孩子都有花期,有的孩子冬天开花,有的孩子春天开花,家长所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开花,放慢脚步去等待、去捕捉花开的时刻,并全身心地去欣赏“花”的美好。可惜的是,大多数焦虑的家长连自己的花期都没有找到,更别说找到孩子的花期了。
教育是一种在安全范围下的充分训练。在孩子年幼时,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任何事情,没有被孩子邀请,家长千万不要参与其中。孩子只有经过充分的训练,各种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拓展,才能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越来越自信。我们要明白,今天孩子的状态决定了他们30年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只有今天把孩子教导好了,他们才有能力解决明天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今天能解决小事,明天就能解决大事。
内观自己平静,外观别人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