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二字进行了解读:“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两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父母、老师作为教育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真善美的人,然后终生实践,以实际行动影响孩子自觉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品格高尚、志趣高洁的人,这样才是成功的教育。家庭教育本质上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和修炼,学校教育本质上是教师的自我教育和修炼。父母和老师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给孩子最好的示范,才有机会教育出优秀的孩子。简而言之:只有父母(老师)好好学习,孩子(学生)才能天天向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讲的是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意指施教者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受教者以示范和熏陶,使他们在听其言、观其行中潜移默化,成为施教者想要他们成为的样子,强调了“上所施”的重要意义。所以,“教”的真谛不在于说,而在于实实在在的行动。“大话三千不如实招一件。”给孩子讲好好学习的故事,希望孩子做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不如家长身先垂范,管理好自己,孩子自然能够从中受教。很多时候,教育者更习惯于给孩子灌输大道理,虽讲得口干舌燥,却不知孩子正在边上看你怎么做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经常失信于孩子,答应孩子的事情经常失约,那么孩子就会“上行下效”,成为爱撒谎、不重然诺的人。但这真怪不得孩子,谁让父母给孩子做出了错误的示范呢?三年学好不足,一天学坏有余。
“育,养子使作善也”更侧重于家庭教育,讲的是父母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使孩子成为善良的人。当然,这里的“养子”并不一定非要局限于家庭教育,同样适用于学校教育,老师对学生的培育也是如此。而“使作善”,并非仅指为行善行,做善人,而是可以扩大为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就是成为奉行并践行真善美的人。
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是“执我”,施教者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自己变好了,所有事情就会变好。其实就如叶圣陶所说,教育是施教者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养成更多的好习惯。什么是好习惯?能有利于人的真善美发展的是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妥善是好习惯,能做有利于大众的事是好习惯,唯有“不养成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不能有。习惯是由知道到自然做到的一种极强能力,不是勉强地做一做、痛苦地做一做、偶尔地做一做,而是一种一旦养成就不易改变的自然而做的行为,如,早起习惯、勤劳习惯、读书习惯……好习惯养成得越多,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只有这样,才能使知道变成做到,知识才能有力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也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一身好习惯的孩子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一身坏习惯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是危机重重,让人不安宁。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抑或是社会上一切衷于教育事业的人士,都该仔细斟酌许慎当年对于“教育”二字的深刻解读。
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好自己,从而影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