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有些孩子为了融入某一团体,需要和团体的成员行为完全一致,拥有和他们一样的物品和爱好,如果孩子没有这种一致性,就会感到自己被团体成员排斥,受到冷落,便会觉得自己是局外人,在这个团体中感受不到归属感。不仅仅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有时候家长也会无意识地被自己所属的团体的准则和团体成员的偏好牵着走,所属的团体是我们决定如何穿衣、买什么物品的关键。自己的偏好到底是从自己的内心产生,还是受团体成员偏好的影响?孩子缺乏这种判断意识。
孩子如果没有积极的价值观或者在家里找不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就会想方设法到更大的范围内去寻找。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要靠自己的双手主动去获得的。要考虑我能为共同体做些什么,我能给共同体中的成员做些什么,而不是考虑我能从共同体中得到什么。把对自我需求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样才能找到自我价值感,从而产生归属感,感觉到自己归属于这个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可以找到自尊和自信。一个人只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更多的勇气。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体会到自己对共同体有价值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才能有归属感。
孩子如果能在家里找到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就不容易在学校里参加小混混的团体。所以,家长平时要注重创设和睦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走上歪路的孩子大多数感觉到在家里没有被家长认真对待,没有被家长理解,没有受到家长尊重,没有受到家长关注。正如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说的那样,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孩子丧失信心时,他们会通过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四个不恰当的行为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可惜很多父母不知道,他们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拼命挣钱,却忽略了对孩子精神上的关心。为了弥补对孩子缺少陪伴的缺憾,他们在物质上不断满足孩子,却被孩子越来越高的物质需求裹挟。其实,孩子真正缺乏的是情感上的认可和关注。
人们的行为目的大都是获得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孩子的行为目的也是获得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每个人都想得到他人的关注,这没有错,但是由于孩子的观察力强、表达能力弱,他们往往用不当的方式寻求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一些家庭仪式和民俗活动,调节家庭成员的关系,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另外,夫妻关系越融洽,孩子越有安全感,如果亲密关系缺失,则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失败。
亲子关系决定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