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人经常以比孩子有经验、学历高为前提,以强者、智者的身份认为自己的行为一贯是正确的,要求孩子必须依据自己的标准行动,以圣人为模范高标准要求孩子,让孩子成为“完美的孩子”“理想中的孩子”;对待孩子一味傲慢,忘记了当下自己身边的孩子是有缺点的;以为孩子按大人的要求做事就会发展得好,孩子就能成为模范……其实,大人这样做并没有平等地对待孩子,也没有尊重孩子,反而更容易伤害到孩子。
尊重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的个性、能力,努力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为自己。大人都是从孩子成长而来,但是大人在成人之后很少能记得这一点,即使记得,也很难共情孩子。大人一直用自己心目中理想孩子的标准去要求现实中的孩子。大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落落大方、慷慨豪爽:其他小朋友要孩子的玩具,孩子痛快给予;与其他小朋友闹矛盾,孩子爽快地赔礼道歉,与小朋友握手言和。而这种完美行为,大人自己也做不到,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即使孩子做到了,唯一满足的只是父母的虚荣心。
家长都经历过要求孩子分享玩具的经历。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孩子不分享玩具时,家长认为孩子小气。此时,我想问一下家长,假如你刚买了一辆新车,让你的朋友无偿用一周,你是什么心情?你是否也有不想分享的缺点?有一次乘高铁出差,我的座位前面坐着一位妈妈和一个3岁小女孩,我通过她们的谈话得知,她们已经在高铁上坐了一个小时。小女孩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不停地问妈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显然妈妈已经没有了耐心,狠狠地教训孩子:“如果你再不听话,再乱动,今后就不带你去旅行了,给你最后一次机会!”此时,家长应该多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扭来扭去、爱问为什么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正常表现,而这些在家长眼里却变成了“坏行为”。
尊重孩子,家长需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拥有和孩子一样纯真的心灵,而不只是虚荣地想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在上面的事例中,家长应该更有耐心,让孩子挑选携带的玩具、图书,陪孩子玩玩具或看会儿书,或者抱着孩子说说话,这才是尊重孩子。每当家长认为孩子表现“不完美”时,最好做到:首先,谨记自己的孩子是普通的孩子;其次,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接纳孩子的个性,有些家长认为的孩子的“缺点”,其实是与孩子心智相符的正常行为,家长要帮助他、引导他、鼓励他,避免批评、斥责和强迫他;最后,家长不能因为自己的虚荣心,顾及社会压力,做出伤害孩子的言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博森博士说,所有的反抗都来自自卑感……而平等待人的父母不会有“不听话”的孩子,这句话也适用于其他关系。
尊重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的个性、能力,努力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