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时候,孩子明明拼命学习了,成绩却还是不理想,最终丧失掉学习的信心。其实,成绩不理想只是表面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孩子在生活方面失去了勇气和信心,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不喜欢自己。找不到自我价值感,直接导致孩子无法鼓起勇气面对所有需要由自己解决的课题。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对策就是家长不要再紧盯孩子的学习,而要在其他方面激发孩子的贡献感,让孩子形成自我价值感,慢慢喜欢上自己,从而培养出自信、自律、有内驱力的孩子。
自我价值感的产生,源于孩子感觉到自己有存在的价值。家长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孩子喜欢上自己呢?
首先,放大孩子的优点。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忽略孩子的缺点,放大孩子的优点。比如孩子喜欢动,不喜欢静,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喜欢的运动项目,忽略孩子不喜欢安静的缺点,这样既能让孩子在户外消耗掉多余的精力,又能让孩子通过体育比赛找到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产生自信。
其次,家长要善于示弱,做事时多让孩子帮助自己。在帮家长做事的过程中,孩子会感到自己对他人有贡献,增强自我价值感,这时仅仅对孩子说声“谢谢”即可(对于孩子分内的事不要说“谢谢”,不要让孩子感觉处理自己分内的事是家长的责任),孩子便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喜欢上自己。
最后,让孩子承担家庭责任。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当家长给孩子布置家务,孩子能愉快、自豪地完成这些家务时,孩子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自我价值感。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贡献感、自信心,又让孩子自信地面对日常生活。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