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后,我的手机满屏都是自律的孩子才能获得成功的文章,但是如何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我通过翻阅资料发现,家长温柔而坚定的无条件的爱以及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孩子才能产生自我价值感,才能变得自尊、自律、自信,并生发出自驱力。
自我价值感是自律的基石,必须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就建立起自我价值感,成年之后则很难建立。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建立了自我价值感,那么成年后往往在面对困难时拥有顽强的意志。如何让孩子产生自我价值感?有两个途径。
一是家长对孩子温柔而坚定的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能让孩子感觉到自我价值,无条件的爱是家长对孩子的付出,是关注、倾听孩子,是给予孩子勇气,是鼓励孩子独立,是引导孩子接受分离,是履行对孩子的诺言,是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是随孩子一起成长,是家长自律,是尊重孩子,是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是让孩子如其所是地成长。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的行为不但有益于孩子,更有益于我们自己。我们在养育孩子时,自己也会得到养育。孩子给予我们的人生教育,比上学时任何一本教科书带给我们的教育都多。
二是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让孩子承担家庭责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参与家务劳动可以让孩子产生自我价值感,从小感觉到自己的价值。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强壮、能干、聪明、敏捷的大人包围了。大人如果在所有的方面都表现得比孩子优秀,让孩子望尘莫及,孩子感受到的就会是自己的无能和失败。孩子花10分钟才能勉强系好鞋带,家长5秒钟就搞定了;孩子折腾出了一身汗才穿好裤子,爸爸却哈哈大笑说穿反了,并顺手给更正过来;孩子吃饭手眼配合不好,家长干脆夺过碗喂孩子……家长替孩子包办一切,只能让孩子感到自己没有价值。
家长没有想到,自己给孩子提供的那些孩子不需要的帮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压制,这种压制与孩子经受的其他压制相比,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转变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角色,做好角色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