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所有有问题的孩子,我们常发现问题本身大都无足轻重,而问题背后的原因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一旦大人真正了解到一个孩子行为不当背后的真正原因,就能恰当地给予孩子帮助。
根据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分别属于第二、第三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
第一层次是生理需求。吃喝拉撒睡,在家长的照顾下孩子大都能做好,不再赘述。
第二层次是安全需求。用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来说,成年人的人格是由个人在生命不成熟的时期与关键人物互动形成的。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遇到困难时就知道应向哪些人寻求帮助,知道哪些人可以帮助他实现愿望,然后这种情况被反复地验证,并因此拥有安全感。有了强大的安全感,他就会满怀信心地融入这个世界,在面对潜在危险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处理问题或向他人寻求帮助,并在情感维度上获得客体永久性,这种客体永久性可以使他产生内心归属感,即使亲人不在眼前,他也会感到非常安全。
安全感的培养产生于人的婴幼儿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其实这句话的精髓是:一个孩子的人格水平决定了他一生的成就。安全感是人格水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安全感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它的重要程度超过了一个人的出身、学历、财富、地位,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安全感好比盖房子、修路,而盖房子、修路往往需要用混凝土,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就像混凝土。混凝土刚搅拌好时,把它做成什么形状都可以,可以是方的、圆的,也可以是长的、扁的……如果没做好,还可以立刻毁掉重来,因为没有成型。但是过一段时间,等混凝土凝固成型后,再想改变它的形状就非常困难。所以在婴幼儿时期,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抢时间,争分夺秒,来不得半点儿马虎,家长要全心全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这时候用心了,孩子就会越来越省心,反之,孩子在成长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二是孩子要有依恋对象,安全感的树立与关键人物有直接关系,这个关键人物就是孩子的依恋对象,如母亲、父亲,或其他人。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家长应该在温柔而坚定的爱的前提下教育孩子,温柔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无条件的爱,坚定可以让孩子有边界感,有规则意识,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溺爱和纵容,没有边界感的爱也能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孩子一旦在内心构建起了安全感,就不怕延迟自我满足,就会乐于安排和利用自己的时间,因为他们坚信,自我满足的机会还会出现。
在我儿子三岁的时候,夏季的一个晚上,我带他去超市。去之前和他商量好了,允许他在超市买一样自己喜欢的物品,结果儿子买了一包糖果。我告诉他,晚上吃糖果不好,可以把糖果放到枕头下边,第二天早上再吃,儿子随即答应了。回家后,他闻了闻糖果的味道,便把它们放到枕头下面。家人看到后瞠目结舌,觉得奇怪:“这孩子,怎么这么容易沟通?不像平时见到的一些孩子,不让吃糖果,就大哭大闹!”这就说明孩子安全感充足,相信未来,坚信满足的机会还会再次出现,所以并不急于眼前的自我满足。经常被无视的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过于恐惧世界和他人,无论获得多少利益,总有一种“我拥有的还不够多”的感觉。
第三层次是归属需求。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我们必须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才能得到,必须靠自己的双手主动去获得。时常考虑自己能为共同体做些什么,能给他人什么,而不是他人能给自己什么,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这样内心才能产生归属感。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只有在为单位创造价值,为共同体服务时,才能感觉到自己有存在的价值,从而产生归属感。反之,如果在共同体中感觉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就感觉不到归属感。在家庭中,我们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的前提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价值,在家庭中是一个有用的人,值得被爱。家长无条件地爱孩子和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是建立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前提。
所有有问题的孩子都是以错误的观念在寻找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