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前言

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笔者两次幸运地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赴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各访学一年。在这将近两年的时间里,笔者有幸多次拜访了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9号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国家博物馆。该博物馆现已改名为征服者博物馆,主要举办残疾人事迹展及作品展。此处也是俄中友协的活动基地,凡俄中友协的重要活动均在这里举行。但是二楼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厅还在,大厅正中悬挂着红旗、镰刀、斧头,分外醒目。纪念厅里陈列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事迹介绍、各种图片及有关手稿。再往里走有个小房间,奥斯特洛夫斯基正是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岁月。房间里的摆设一如作者在世时的原貌,未有丝毫的改动。笔者怀着敬畏之心伫立在小房间前,将近80年的光阴流逝仿佛戛然而止,我似乎进入了一场与作家超越时空的对话与精神交流。

作家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04年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他只念了3年小学,10岁左右就开始独立谋生,饱尝生活的艰辛与屈辱。奥斯特洛夫斯基干过各种各样的活儿,如帮人家放马,在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在发电厂当司炉工等。年仅13岁,他就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地下党组织交给自己的各项任务。1919年春,苏维埃政权在故乡舍彼托夫卡市确立,15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成为该市最早的5名共青团员之一。同年8月,他悄悄告别亲人,奔赴前线,加入第一骑兵团,立下赫赫战功。次年8月,他在攻克里沃夫城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右眼几乎失明,只得转业。伤痛毁坏了未来作家的健康,但是毁不掉斗争生活的信念。他先是到一家铁路工厂当助理电机师,后又自愿报名参加修筑铁路的突击队。在工地上,他不幸染上了伤寒与风湿病。大病未愈,他又积极参加在第伯聂河上抢捞木柴的紧张劳动。因为长时间浸泡在齐腰深的冰水中,致使风湿病日趋严重,很快发展成多发性关节炎、肺炎。从此,他的健康日益恶化,后来又双目失明,只有肘关节以上的双手还能活动。正是在遭受疾病折磨之时,他决定利用文艺武器重返战斗岗位。1928年首次尝试根据战斗回忆撰写中篇小说,可惜唯一的手稿在外地战友阅后寄回途中丢失了。

经历了短暂的懊丧之后,他重新投入到创作中。1930年11月开始创作为他带来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双目失明、后期只能凭借口述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于1933年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创作。他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只有我们这样的人,只有像我们这样发疯似的爱生活、爱斗争、爱那新的更好的新世界的建设工作的人,只有我们这样能够了解并且看到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便是对这段话的真实写照及最好注解。值得一提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出版,远非像小说中描写得那么幸运。在遭遇了一次退稿之后,虽然小说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已分别于1932年和1934年分11期刊登在一本杂志上,然而整整三年,评论界对它不置一词,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这部作品的存在。直到1935年3月17日《真理报》上刊登了长篇通讯报道《英勇》之后,奥斯特洛夫斯基才一夜成名,成为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同年10月,他被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列宁勋章。1936年12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与世长辞。

综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作家的经历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不是一部绝对意义上的自传体小说。作者说:“我这个长篇首先是一部艺术作品,在这个长篇里我使用了虚构的权利。”作者的意图是“要在作品中创造一种典型,一种在我们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青年革命者的典型。”小书通过对保尔·柯察金成长历程的描述,从中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战斗烽火、建设场景、社会生活风貌,具有独特的认识作用与教育价值。保尔·柯察金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书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影响下,保尔从一位自发的抗争者成长为自觉的革命者。他时刻把党和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他和父兄们一起驰骋于疆场,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建设时期,保尔又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他那种“拼命三郎”式的苦干精神和实干精神,正是第一代建设者们崇高品质的真实写照。保尔从未屈膝投降过,随时准备承受对自己最沉重的打击。他经受住了一切考验,包括监狱、战争、工作、友谊、爱情、疾病、挫折的考验。在对待集体与个人、公与私、生与死等重大问题上,保尔表现出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在一系列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磨难中,保尔最终百炼成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钢铁战士的形象显得愈加丰满生动、光彩照人。他超越时空,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拨动着数代人的心弦。

至于为何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书名,作者在答英国记者问时作了如下精辟的解释:“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这个书名,形象地概括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道路和思想性格。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历程,小说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奋斗以及怎样生活才有意义。保尔身上体现出的对人生的追求、执着的拼搏奉献精神以及对人生的坚定信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在中国的被接受与传播,与其他俄苏“红色经典”一样,都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程,但是也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

一、20世纪50年代的全面走红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各国纷纷与中国断交,想把新生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只有苏联给予了中国全方位的支持。由于有着相同的思想政治体系与组织建构,也由于年轻的共和国尚未形成自己系统的文艺理论观与成熟的、符合当时形势要求的文艺作品,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俄苏“红色经典”采取了依赖性的全盘接受策略。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10月到1953年底,中国翻译出版苏联科学技术和文艺方面的书籍就达5183种。苏联的文学名著在中国广泛流传。保尔、卓雅等英雄人物成为中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成为当时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保尔坚定的革命性、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恰恰契合了当时时代的主旋律。保尔英勇不屈的奋斗者形象激励着我国千千万万的青年走上了保家卫国、富国强民的建设之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终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保尔有关人生的名言,这几句名言早已融入读者的血液之中,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长。无怪乎学者丁帆写道:书中的箴言“已然成为几代中国人的价值坐标,它深深地植根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成为一种20世纪的民族历史沉淀,是轻易不能抹去的近乎宗教的情绪”。

二、20世纪60—70年代文化沙漠中的一叶绿舟

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交恶。随着外交政治关系的趋冷,中国对俄苏文学的译介也逐年减少。1962年以后,不再公开出版任何苏联当代文学作品;1964年以后,俄苏文学作品一律从中国的公开出版物中消失。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一切中外文学作品均被打入冷宫,其中包括最正统的俄苏革命文学作品。直到1973年—1976年的中后期,《母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少数几部被视为最正统的革命文学作品才得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公开发行。

但是,即使在堪称文化沙漠的10年“文革”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依然是青年们的最爱。这与书中青涩又真实的爱情描写、温柔可人的冬妮亚形象的成功塑造有关。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不仅描写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炽热的革命热情,同时也描写了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其中少年保尔与冬妮亚纯真的初恋之情、青年保尔与丽达朦胧的恋情以及保尔与达雅真挚的夫妻之情的描写都非常引人入胜,特别是保尔与冬妮亚之间那段纯美的青春之情曾引起过多少少男少女美好的联想,“冬妮亚”这三个字以它所特有的异国情调和神秘婉约的意象搭配,温暖过多少渴望爱情的心灵。当然,保尔的爱情抉择均以革命事业为基础。虽然他与冬妮亚之间有着纯美的恋情,但是当他发现冬妮亚不能与工人阶级站在一起时,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分手。也许有人会说保尔不近人情,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保尔的革命情怀,那么保尔的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在那将爱情视为洪水猛兽的岁月里,在充斥着不食人间烟火、高大主人公形象的中国文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却有幸成为中国读者的爱情启蒙教材,这在世界文学史中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也许作者本人也万万不会想到,他的这本以塑造坚贞不屈的无产阶级战士为目标的小说,在遥远的东方会取得这么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当时身处爱的荒漠中的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浪漫爱情之路的窗口。这也正契合了德国文艺理论家姚斯有关作者、作品、读者三者关系的接受美学理论。

三、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一枝独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随着政治环境的日益宽松以及文学价值取向的转变,俄苏“红色经典”文学在中国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在大量引进西方现当代文论及西方作家作品的同时,人们对俄苏“红色经典”进行了一系列反思,这不仅包括学理层面的,也包括社会层面的。

在对经典的不断重新解构中,即使像高尔基的《母亲》这样被誉为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之作的作品,其文学性与思想性也遭到了极大的质疑。但是在当今的中国,只有一部当年真正意义上的俄苏“红色经典”作品依然受到热捧,特别在中学生群体中,依旧很有市场,这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年在中国流行的一大批俄苏“红色经典”中,为何独独由非专业作家写就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能流传至今甚至大放异彩?笔者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的走红,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创作宗旨与我国所倡导的文艺理论观及价值取向高度吻合。因此,早在1989年我国团中央就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列为给青年人树立“人生的路标”十本必读书目中的第一本。许多学校、单位在选定青少年必读书目时,都把该书作为首选。在1999年《中华读书报》组织的一次名为“20世纪百部文学经典”的评选活动所公布的调查结果中,俄罗斯文学作品仅有5部入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跻身其中,排名第53位,甚至位列契诃夫的名作《樱桃园》(排名第97位)之前。在2019年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中小学语文指定阅读书目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再次位列其中,排在八年级学生必读书目的第一位。

其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当今中国的走红与作品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有关。就艺术体裁而言,该书可视为一部“成长”励志小说,它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少年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历程。它不是作者坐在家里冥思苦想出来的空中楼阁之作,而是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与丰富的生活内涵,很容易在读者中产生共鸣。况且,保尔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所折射出的奋斗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不会过时的。正如学者何云波所言:“当两个阶级的残酷的厮杀都成了往事,保尔人生所昭示的那种顽强、毅力、奋进,面对挫折的勇气,对理想的执着,又往往可以超越阶级、时代,成为人生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前文所言,位于俄罗斯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9号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国家博物馆”在苏联解体后已改名为“征服者博物馆”,主要举办残疾人事迹展与作品展,这大概也是因为作者身残志不残的奋斗精神与残疾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有着某种契合之处吧。

最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当今中国的走红也与评论界的争论与影视媒体的助推有关。1998年《俄罗斯文艺》第二期发表了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任光宣的《重读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余一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好书吗?》,由此掀起了一股评论热潮。由中国深圳万科影视公司与乌克兰合拍的二十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于2000年2月28日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也助推了这股热潮。

综上所述,如今对许多读者而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可视为一部“成长”励志小说。保尔对理想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刚强的性格,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本译本根据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新版三卷本《奥斯特洛夫斯基文集》中的小说原文译出。新《文集》的编者认为,该校正本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作品原貌,可以作为今后再版的依据。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我们将原文中的附注直接植入作品中。新增加的内容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历史原因被删去的。在新译本中,保尔的形象将更加丰满,他曾信过教,也曾参加过工人反对派。在新译本中,读者也能读到一些后来被“清洗”的苏共早期领导人的名字。因此可以说该译本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名著的本来面目,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以及时代风云变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苏联国内外均拥有众多的读者,先后被译成20种文字,在26个国家出版。著名作家黎汝青写道:“如果按我的阅读顺序来谈我的喜爱,在我青年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苏联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且不说它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如何鲜明、生动、丰满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仅是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就影响了多少人的生活。”因此,在培养青少年人生理想方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确实是一部值得推荐、值得一读的艺术精品。

谨以此书献给我国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

周露
2022年11月8日
于杭州西子湖畔浙江大学紫金文苑 jlJPmFYDwfEilnlzHLarjIPqKOwPmwjgWvCjr39/5VWnCrbCWX48tTkLoHaYgwS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