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著名无产阶级作家,1904年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只念过3年书,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积极投身于保护苏维埃政权的斗争,成为一名骑兵团的战士。后因身负重伤,转业到地方。不久,他在与洪水的搏斗中,患了伤寒和风湿症,病情加剧至全身瘫痪。瘫痪后,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开始文学创作。24岁,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双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以惊人的毅力,于1930年,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真诚而热烈的称赞。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1927年初,23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完全瘫痪,卧病在床,之后又双目失明。正是在这艰难的时刻,奥斯特洛夫斯基决意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当时的时代面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壮大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两个月后小说写完了,他把小说封好让妻子寄给骑兵旅的战友们,征求他们的意见,战友们热情地评价了这部小说,可万万没想到,手稿在寄回途中被邮局弄丢了。这意外的打击对他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但这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在参加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函授大学学习的同时,他开始构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完成的。故事就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小说写成后被出版社多次退稿,后经朋友们的努力,在《青年近卫军》杂志上从1932年到1934年分11期连载发表。小说受到评论界的冷遇,但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1935年,米·科利佐夫在苏联《真理报》上发表介绍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报道,造成全国轰动。同年10月,奥斯特洛夫斯基被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勋章——列宁勋章。在之后的两年中,小说被各种语言重印再版了50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国内战争,第二部分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二部分是全书主题全面展开的部分,表现了熔铸“钢铁”和“钢铁”的炼成,其中最主要的章节是第二章和第九章。
小说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战胜自己,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小说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想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小说的又一主题。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赞扬了在绝望的命运中仍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鞭挞了资本主义的丑陋与只会作威作福的人,表现了作者对命运的抗争。
本书既有强烈的自传性,又是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将现实和虚构相结合,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但作者又不拘泥于生活事实,对人物和情节作了大量典型化处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一样,对自传体小说的革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书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革命的激情。保尔心中始终凝聚着不可遏制的进取精神。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身上,燃遍了渴望工作和斗争的火焰。而且随着黑暗和死亡步步逼近,燃烧得越来越炽烈。他全身洋溢出永不衰竭的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种豪情,使他同世界上所有正在奋战和前进的人们心心相印,一脉相通。”
本书巧妙地利用书信、日记、内心独白等形式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丰满动人。作者利用书信、日记,侧面烘托主人公的性格。保尔在海滨的一段沉思:“他的一生,由童年到现在,一幕幕地在眼前闪过。他这二十四年,过得好还是不好呢?他一年又一年地回忆着,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似的细细检查自己的生活,最后他非常满意地认为,他这一生过得还不错。”这些内心独白为读者打开了通向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大门,挖掘了保尔丰富的精神世界。
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读来真切感人。小说的全部描写都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展开,结构紧密、自然、真实、贴切。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都展示了它崭新的一面。
阅读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注意把握小说的结构
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国内战争,第二部分写和平建设,以主人公的命运为线索,把两个时代贯穿在一起,以极大的说服力揭示了小说教育新人的主题,这在苏联文学史上是首创。
二、关注保尔的成长历程
虽然这是一部无产阶级英雄小说,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主人公写得多高大,而是多方面地描写了保尔的性格及其成长历程,使其更具真实性和可信性。
三、体会主人公保尔这一光辉形象的意义
保尔这一形象之所以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首先在于他有鲜明的个性和坚忍的毅力;其次在于他对共产主义事业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是以往的文学作品中所没有体现的,即使在无产阶级文学中也是崭新的。
四、品味革命者的爱情
全书最打动人心的,是保尔身残志坚的顽强意志;而最让人深思的,则是保尔和三个女性之间的“爱情”。他与冬妮亚、丽达、达雅的三段恋情,暗含了保尔逐渐远离肉体、远离奢华,向精神、原则、理念靠近的心灵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