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期刊的多重属性

1.1 期刊本体新论

期刊作为一种知识信息载体,具有文化出版物的一般属性和自身的特殊属性。所谓期刊本体,是指由期刊特殊属性所组成的区别于其他出版物的特征总和。那么,期刊具有哪些特殊属性呢?我们可从期刊诞生的缘起中一窥究竟。

尽管学界有“书报刊同源说”,但业界普遍认为期刊这种形态的出版物晚于图书和报纸,且学术交流类期刊先于其他类期刊诞生。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进入17世纪后,以图书、报纸和通信为媒介的科学交流方式逐渐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和要求。作者需要累积若干研究成果之后才能考虑出版一本著作,并且出版费时多、耗资大、传播有限,更多的科学发现、有价值的学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发表而被湮没;报纸主要用来报道时事,不适合作为发表科学论著、传播学术信息;学术通信毕竟是一种非正式的交流方式,它要依靠通信双方的互相了解和真诚信任,以及公正客观地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当以图书、报纸和通信为主要媒介的学术交流已经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学术需求时,就需要有一种新型的出版媒介来完成这个使命。由此,学术期刊率先应需而生,其诞生的标志便是1665年法国《学者杂志》和英国《哲学汇刊》的创办。中文期刊的诞生则以1815年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比欧洲晚了150年)和1833年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为标志,1906年创刊的《学桴》,则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校文科学报。

《学者杂志》创刊号共计20页,包括10篇文章和几位学者之间有关科学和学术发现的信件。“编者按”这样阐明创刊的目的:提供欧洲出版图书的目录及有用的信息;刊载著名人物的讣告并评述他们的工作和成就;发表物理、化学、解剖学方面的实验研究成果,以及有关天文及气象的观察和记录,报道有关艺术与科学的发现;刊登有关民事和宗教法庭的重要文告、判决及大学的决议通告;报道读者感兴趣的有关时事。第一任主编戴·萨罗曾经说过,编辑《学者杂志》的目的是“帮助那些认为读全部图书太麻烦、耗费时间太多的人”“不用花费多大气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满足好奇心”。

从最早创办学术期刊的目的可以发现:学术同人为了克服通信、书籍、报纸等传播载体的局限性,通过创办期刊这种媒介,刊登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和科学活动信息,方便并扩大学术交流。因此,学术期刊的特殊属性表现在:定位上,一定范围的学术同人的信息交流园地并有固定的刊名;内容上,刊登有价值的信息和创新性研究成果;栏目上,分板块、有重点、灵活多样;形式上,连续出版、编辑规范;等等。

期刊因其独特的内容定位、读者定位、出版形态和快捷出版、便于携带等特点,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知识和信息载体,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期刊所承载的社会功用越来越丰富。除了本体的规定性外,还承载着更多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具有传播社会先进文化、弘扬国家意识形态、体现国家文化科技软实力等方面的功用。以学术期刊为例,从最初的学术同行交流拓展到:

·刊登科学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传播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引领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记录学术研究新进展,积淀传承人类先进文化成果。

·规范学术研究行为,倡导良好学风道德。

·团结学术同人,共建共享学术共同体家园。

·证明知识发现和创造首发权,主张个体或组织的财产权。

·评鉴学术研究水平,体现个人、组织或国家的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

从哲学体用关系上分析,这些功用都应当是学术期刊另一种社会意义上的“用”。所以,当人们谈起“学术乃社会公器”这句话时,往往会联想到学术期刊的功用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起,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迭代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日益成为主流,期刊这种纸质出版物越来越受到信息载体形态、传播手段、人们阅读方式变革的冲击。今天,人们主要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数据信息,真正通过阅读传统纸质期刊获取信息的读者越来越少。期刊出现的一些变化,如脱离了纸质物理形态的“网刊”(出版周期、页码不固定等);与纸质刊相配套的电子副刊的信息容量与交互性空前提高等,因其定位模糊而引起了期刊界的广泛议论,期刊消亡论调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对期刊这种载体而言,在知识信息化和信息数字化时代,其“本体”意义上的存在还存在吗?

哲学意义上,事物本体是能够成为该事物存在的存在,其他存在不能作为该事物的本源而存在。事物的发展都是遵循着“不变”与“变”的辩证逻辑。当出现质变时,旧事物灭亡,新事物诞生。信息数字化传播时代,我们感受到了信息交流与传播的碎片化、个性化,思想观点呈现的多媒体化、立体化,优先出版、在线出版、增强出版、海量学术信息数据集聚与分类等,但细致分析就能发现这些都是内容呈现形式上的丰腴和多样。期刊的网络化组约稿件、交流修改、网络发布(包括期刊内容分拆推送)、信息平台建设等,包括网刊、电子刊,也依然是期刊的范畴,还没有发展到改变期刊这种出版物本体存在的程度。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期刊最大的“变”就是被新的载体“扬弃”。信息网络技术为人们创造和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了无限的元宇宙时空,人们将依靠网络平台搭建起多样化的场域或数字工具载体进行信息交流、研讨、发表与互鉴。这样,期刊这种出版物将退出历史舞台,除了像博物馆里展览的物品一样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物之外,本体意义上的期刊出版时态也就结束了。当然,这并非一蹴而就的“扬弃”,而是需要较长时期的历史演化过程。

总之,期刊这种出版物形态一经诞生,便在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与细分推动下,品种愈益丰富、规模愈益壮大。尤其是非学术类型期刊,像满足大众文化类、娱乐消费类功用的期刊就逐渐成为期刊商业市场主流。但就期刊特殊属性而言,不管是小众的学术期刊还是大众的其他类型期刊,都有着明显不同于图书和报纸而专属于期刊的本体规定性。 4wJ/mPVwCfESdNW3NDhJir9MWulJcP7S1NZgoPY0vVBHh2kfVU9qfAT+nTn4VQz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