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化产品形态,比图书和报纸出现要晚。学术界普遍认为学术期刊诞生的标志是1665年法国的《学者杂志》
和英国的《哲学汇刊》的创办。期刊自诞生以来,对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越来越凸显,以至于上升到当代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在2021年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可以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过程中,期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关期刊问题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学界、期刊界乃至社会其他领域的关注。
对期刊进行研究,学理上可以从期刊本体出发研究其自身内在发展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关的文化发展史、资料馆藏史等,实践上可以围绕期刊内容质量建设、技术应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主题展开,但无论哪种研究,期刊评价都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期刊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竞争过程中,如何发挥好期刊评价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更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然而,当前的期刊评价却充满着种种困顿与逻辑混乱,甚至出现几乎人人可说、家家能评但大多数又说不明白、说不清楚的现象。缘由何在?大概由于构成期刊要素的立体图景、多重面相和期刊的多元分类,以及期刊所承载的“超负荷”社会功用,导致期刊评价既要立足本体域,又要关涉社会价值观、国家软实力、科研评价、人才评价等问题域。
那么,学术期刊评价问题的逻辑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认识核心期刊现象,这是透视期刊评价问题的逻辑切入点。自我国借鉴西学中的文献离散定律和引文索引文献计量方法以来,量化的核心期刊研究逐渐盛行,并阴差阳错地拓展至成果评价、学者评价、机构评价等领域。社会上对核心期刊现象的评价尽管褒贬不一,但无论是有意的“原罪”还是无心的“插柳”,皆应以历史客观的态度辩证分析其功过是非,这样才能使越位的回归、缺位的填补、耦合的借鉴、失范的归制。
其次是评价什么,这是期刊评价的逻辑支点。科学的期刊评价当然是对期刊质量及其效用的全面考量,但更为根本的则是对期刊所刊载论文的质量水平和影响力的评价。所以,所谓期刊评价,主要评价的是期刊的内容质量或论文水平。
再次是怎么评价,这是期刊评价理论与实践困局的核心点。期刊评价活动是人们有组织的一种主观价值评判行为,受社会环境、评价者立场、评价目的、评价水平等的制约。由此,也决定了有组织的期刊评价是一项貌似简单实则复杂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课题。
就期刊评价制度体系建构而言,需要确立评价理念(如质量为本、创新为要、社会效益为先、激励导向)、评价方法(如定量定性、分类评价)、评价标准(如学术价值、社会价值)、评价指标(如内在指标、外在指标)、评价程序(如评价主体、初评复评终评)、制度保障(如匿名、回避、回馈与申诉、公示)等一系列科学规范的制度设计。
就期刊评价方法而言,需要在期刊科学分类基础上确定同行专家评议法、科学引文索引法、综合(复合)法、基于网络关联信息大数据分析法等。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结合期刊评价目的和期刊分类具体选择,既不能将复杂的评价简单化,也不能将简单的评价复杂化。
就期刊评价方案而言,需要在“理想完美”与“现实可行”、精准与高效、产出与投入之间做出妥协后确定具体实操方案。理想化的面面俱到的评价工作方案是很难实施的。
就期刊评价机制建设而言,需要营造“政府主导规则”与“市场自主制定”的体制机制。国家层面需要在期刊评价指导思想、评价基本原则与程序、评价主体市场准入、评价研究成果推荐应用等方面出台系列规范,规制期刊评价市场,克服期刊评价尤其是学术期刊评价“诸侯”林立、无序竞争、市场功利等倾向。同时,更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期刊评价市场的活力,共建多元有序的开放新格局。
除了上述较为宏观的问题外,期刊评价具象化研究和实践中的情形更为复杂、细致和深入。比如,自然科技类期刊评价中普遍运用的引文索引计量方法是否科学,人文社科类期刊内涵质量能否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予以揭示,同行评议能否借助技术工具避免局限性,以文评刊是否可行,等等。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视角,期刊的多元立体面相,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丰腴的空间和视域,如有学者就提出了“全评价体系”概念和框架。
最后是期刊评价的目的——促进期刊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地发展,这是期刊评价活动的价值旨归。因此,期刊评价必须适配时代主题。比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期刊业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前30年是期刊规模化增长时期,期刊体制机制改革、规模化产业化等是期刊评价不能不考量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期刊高质量转型发展时期,期刊提质增效、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等则是期刊评价应当关注的新问题。
没有发展也谈不上评价,在发展中评价、在评价中发展,是正确把握期刊评价问题的唯物辩证法。当今期刊业正处于千年未有的蝉蜕龙变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数字化,使包括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管理秩序和传播生态正被革命性重构,新旧媒体融合的矛盾乃至传统媒体存废问题都空前严峻。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靠什么才能涅槃重生?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持下,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乃至人们无限想象的元宇宙中,期刊新业态到底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对期刊发展与评价而言,也迫切需要厘清自身未来及其相关问题的逻辑。
综上,本书从期刊编辑出版一线视角出发,针对学术期刊评价与转型发展中的一些“热问题”进行“冷观察”,也不失为一种出版逻辑和理由。当然,这只是一些粗浅且不系统的“冷思考”,偏颇之处,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