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外围绕期刊分类的探讨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不少方案或建议,叶树声甚至早在2001年就提出应建立期刊分类学
。但综合来看,期刊分类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图书馆从业者对如何科学排架馆藏期刊进行了一些具象研究,且不论是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还是《学科分类与代码》,都是静态的、机械的。
可能是传统技术条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使得期刊分类方法一直难有大的突破。而在信息数字化时代,随着人们对期刊本质认识的深化,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带给人们的无限想象,期刊分类方法便有了可以突破的空间。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就在信息数字技术加持下,提出了一些关于期刊分类的新思考。例如:
朱晓宇、王贤文等提出,基于Web of Science全库检索,通过计算期刊共被引率矩阵的方法,可以对期刊进行学科分类。
袁翀提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可以依据学科知识内容、按照论文内容相近学科领域进行聚类,并将其分成3类:(1)侧重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侧重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3)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
邵松、乔监松认为,依据文献计量学方法研制的各种核心期刊、引文库和数据源期刊的排名出现了一些问题,偏离了学科排名前20%的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根源在于没有按照学科或主题对期刊进行科学的分类。期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更有效地服务于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术研究,所以,应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进行期刊学科分类,并借助互引链接图和聚类分析验证其分类的合理性,及时纠偏和调整。
以上列举的部分期刊分类研究新成果,都基于新的信息技术拓展了期刊分类的视野。的确,当我们从宏观上俯瞰期刊分类问题时,便会豁然发现,期刊作为一种知识载体,其多重面相中既有以出版宗旨、出版内容及其服务的读者对象为特征的内在属性,也有政府管理、“双效”评价、是否“核心”等社会附加的外在属性。而所谓属性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一种状态,不同的属性对应了人们的不同需要,期刊分类也是如此。所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按期刊属性进行分类就是在人的需要与刊的属性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联系。由此,我们就可以确立期刊分类的多向度思维,即所有基于期刊内在、外在属性的要素均可以作为期刊分类的维度选择,并可以在信息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随意组合成不同的分类,从而实现立体多元的期刊分类体系,满足不同主体的分类需要。
从逻辑架构上,可以期刊的本体维度(内在属性)为主、期刊的管理维度(外在属性)为辅这两大主线构建全方位的期刊分类体系,如图2-1所示。
图2-1 期刊分类体系
期刊本体是指由期刊的办刊宗旨、出版内容、读者对象这三个基本属性构成的本质规定性,所以期刊本体维度就由期刊功能定位、内容定位和读者定位三个基本向度构成,这三个基本向度既有区别又有交叉,呈现了期刊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多重面相,构成了期刊分类体系的主要框架。从期刊本体维度进行分类,可以立体化展示期刊的多维属性,因而是期刊分类的主体和重点。
期刊管理是指国家及其行政管理部门对期刊出版计划、调控、监督等行使法定管理事务的活动,也可泛指社会层面赋予期刊的附加要件。国家及其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对期刊设定了诸多法定管理信息。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形式规范》等法规,期刊的基本信息包括期刊名称、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号)、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出版单位、出版地、版别、文种、刊期和开本等,这些法定管理信息也是期刊分类的依据,可根据需要,组合不同信息进行期刊分类。社会层面赋予的附加要件如奖惩、荣誉、级别、评价等,也可构成特定维度的期刊分类。从期刊管理维度进行分类,可以满足对期刊精细化管理、应用、研究和评价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