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信集是我与爱人打赌的结果,当时我吹嘘能坚持每周给孩子们写一封信。她自然不信,还鄙视地说:“你只不过是说说而已,大概率会半途而废,根本坚持写不了几封。”
俗话说:“人争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做人要有梦想,不然和咸鱼有什么区别?于是我就坚持每周写,不管工作多忙也没有荒废,灵感来了还有一周写两封信的时候,利用大约两年的时间,写好了这100封信。信中内容多来源于我们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以及我的生活感悟和读书思考。
人生中很多事情就是如此,放弃不难,坚持下来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己要努力做到言而有信,非百封而不止。看来人生中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通过写信的形式与孩子们沟通,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之一。古今中外,给孩子写信的名人很多。中国近代当数晚清的曾国藩,他的《曾国藩家书》历时近两百年而不衰。现代当数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当然,还有美国的洛克菲勒,他的《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也风靡一时。这三本书中,《曾国藩家书》我只是摘抄了其中的一些箴言佳句,《傅雷家书》也只粗略地翻过,洛克菲勒的那本家书我仔细地读过几遍。《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是洛克菲勒一生的思想精华,饱含了一位父亲对孩子们浓浓的爱以及殷切期望。当然,这可能与洛克菲勒在医院工作有关,他创办了当时远东地区最好的医院,也是迄今中国最好的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在医院工作多年的我深深地感受到,没有爱当不好医生与护士,同样没有爱也做不好父亲与母亲。在有爱的环境滋养下成长的孩子才会更温暖、更勇敢、更自信、更从容。
毋庸置疑,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存在典型的“路径依赖”特征:重视道德的说教,忽视个性的培养。当下,我们不能再用“修身齐家”的方式教育孩子,因为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也在不断深化,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自然也要与时俱进,要有全球视角。
显而易见,在教育孩子方面,东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差异。孙隆基先生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讲到:中国文化是“杀子”的文化,讲的是孩子对父母的听话与顺从;西方文化是“弑父”的文化,讲的是年轻人的独立、创新和超越。当然,我们教育孩子就是要跳出传统文化的束缚,既看到传统文化的长处,又要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点,取两者之精华,用更宽广的眼界看待两种文化,找到教育孩子的“最优公约数”。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还要塑造其健康的身心,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养成批判性的思维,具备法治精神、契约意识、规则意识、志愿服务精神等。
教育不是用一个模子浇筑孩子的未来。孩子如果都一样,就失去了灵性、活力和创造力,人类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源泉。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个性各不相同,品行有高有低,可以说是一人一面,甚至是一人多面,即使孪生兄弟,很多方面也迥然不同。
著名法律学者罗翔在《法治的细节》一书中指出:“正如大学‘university’这个英文单词,一个是‘普遍性’(unity),一个是‘多样性’(diversity),既要有普遍性的视野,又要有多样性的包容。”教育孩子就是要普遍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实现“一”与“多”的有机统一。
笔者只是个普通人,自知德薄才浅,无法望名人之项背,信中所言也都是自己的生活感悟与读书心得,既来源于生活,也用之于生活。现实中,大部分人都是平凡地过完一生。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不一样,也没有那么多不平凡,因此,我平凡,我快乐,我绝不自命不凡。
由于工作忙,我陪伴孩子的时间少,平时疏于沟通交流。蓦然回首,发现几载春秋也已不再,缺少了与孩子相伴的时光,生活确实少了几多乐趣,多了几分遗憾。人生中最重要且能把握的唯有当下,因为当下最真实,昨天已经过去,明天依然充满未知。
坦白地讲,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孩子妈妈付出最多,也最辛苦,从照顾生活起居,到学习辅导、打卡报到等,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从早上给孩子穿衣洗漱,督促吃饭喝水,接送上学放学,辅导课余作业,洗漱脱衣睡觉,周而复始,需要极大的爱心与耐心方可完成。相对而言,在自媒体发达的当下,要树立起一个“好爸爸”的形象非常容易。偶尔的陪伴,朋友圈里晒几张亲子照片,再配上一些简短精彩的中国式“鸡汤”金句,就会引来一片点赞,收获“好爸爸”的称谓。
由此可见,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其实也不尽然,辨别真伪,做出正确判断要靠逻辑、阅历、见识与智慧。与人交往,察其言更要观其行。一个人说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么做;一个人一时做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拉长时间的距离,把他的言行穿起来,这样才能看清这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古人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一个人轻信于人是因为阅历太浅,吃亏太少。别人说两句好话你就信了,做一件好事你就认了,那又能怪谁呢!
有人说:“世间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人的一生中,遇到对的人才能做正确的事情,而认人识人知人又是一生的难题。人生最大的幸运是碰到贵人,最大的悲剧是遇人不淑。古人留下了太多关于人性的智慧言语,“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其实,虽然人心难测,也大可不必过度猜度,做到两点即可:一是不赌天意,凡事不奢望就不会失望;二是不猜人心,凡事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人生如同一条河流,河面宽窄不尽相同,水流有急有缓,时而磅礴大气,时而涓涓细流;人性则如同河床一样相对稳固,平坦处就像真善美的一面,深穴漩涡暗流犹如幽暗丑陋的一面。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对人性过于悲观,千百年来支撑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是文明战胜了野蛮,人性压倒了兽性,规则战胜了无序,合作战胜了斗争。人性的光辉恰恰在于经历苦难磨砺之后,仍然初心不改、满腔热忱。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有人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而孩子对父母的爱只有筷子那么长。其实,大可不必那么矫情,父母对自己孩子的付出不是为了获得回报,而是出于本能。生命是个偶然,养儿养女防老更是一个靠不住的“伪命题”,能有个好身体和好老伴儿,比什么都强。人生是一条单行线,亲人之间的爱也是向下代际传递的,因为自己的孩子还将有孩子,他们对自己孩子的爱也是如此,是一条自然延伸的没有尽头之路。
很多人对亲情的理解过于简单。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爱其实是一张可以一条条罗列的账单,是权利也是义务,是奉献而不是索取。它体现在日常的细节小事中,体现在对孩子每时每刻的关怀中,体现在每一个温暖相拥的瞬间。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回想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经历,其间,由于不懂人情世故,碰壁无数、受人折辱;见惯了人情冷暖,习惯了任何人的忽远忽近,但也做到了初心不改、堂堂正正、表里如一、有始有终;个人心理也经历了从“纠结”到“不纠结”,再到“一点都不纠结”的蜕变。一个人能走得长远,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身体健康,生命力旺盛;二是内心强大,凡事心胸开阔,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人的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历了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体味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之后,人才能变得成熟,才更珍惜当下的拥有,才明白是为自己为家人而活,根本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明白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简简单单、平白无故获得的,任何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不足为外人道的真实一面。
对于孩子的成长,一方面希望他们健康快乐,一生顺遂;一方面又明白只有经受住各种挫折的考验,他们的翅膀才能变得坚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人生就是如此,不是一条直线,更不是一条坦途,而是充满了荆棘,充满了波折,充满了意外,踏平坎坷才能成大道,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每想到此,心中纵有百般不忍,也会放手让孩子们去体会人生百味,去经历失败、体验责难、体会无助、面对孤独。唯有此,他们才能在一次次绝望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才能相信只有自己是自己在世上唯一的依靠,凡事唯有自渡才能成就自我。
当然,人生也有“捷径”可走,有空子可钻,有便宜可占。事实上,我们教育孩子中存在的主要悖论是:一方面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另一方面自己又可能会言不由衷。现实中,很多人靠走捷径取得了成功,而老实人却什么也得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按照书本知识教育孩子就脱离了实际,完全按照实际情况教育又违背了初衷。
教育就这样被人为地设定成两难境地,说多了不对,说少了也不对。作为家长,我们要告诉孩子的是:靠不公正的手段取得的成功只是表面的,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成功,会被世人所不齿。况且惯于走捷径的人,会有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幸运女神就应该一直眷顾自己,会把投机取巧这些不正常的手段当成正常合理的方式方法。如果有哪一次没有遂愿,就会错误归因、怨天尤人、气愤无比。人这一辈子不能总是靠占便宜过生活,时间久了,就没有朋友愿意与之交往共事。而且“取巧”的后果与危害,不止没有朋友那么简单,如果出现因为人设坍塌而导致“社会性死亡”的极端情况,那就真的会寸步难行。一个人信用全失的恶果,是再也无法“刷卡”消费了。
公允地说,我们要教育孩子有公平竞争下的失败精神,这不失为一种优雅、一种风度、一种体面,因为人生中不会每次都赢,失败本身就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奥林匹克的精神也正在于此,毕竟能拿到金牌的只是少数人。问题在于,很多“聪明人”对成功过于渴望、过于执着,费尽心思达到目的,却走出了倒“U”字形的人生轨迹。他们白手起家,向上奋斗,辉煌过、胜利过、达到了人生顶峰,却在众多的鲜花与掌声中,自我膨胀,自我迷失,最终折戟沉沙,重新回到了原点。诚如《红楼梦》中所言,“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如前所述,在人生中,吃亏一定要趁早,一个人栽跟头的时间晚了,连拨正人生方向、重新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从奴隶到将军,会让人羡煞;从将军到奴隶,只会让人一声叹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阶段性的反思和顿悟,尤其是在面对一些人和事情时,迷茫过、困惑过、无助过,而能让自己走出低谷的,从来不是别人的劝说,而是自己刻骨铭心的深刻感受,是痛定思痛后的坚毅坚定,以及豁出去的决心。中国人尤其相信关系,殊不知关系是最不可靠的。俗话说:“登天难,求人更难。”人生最大的价值不是你认识谁,而是有人需要你,不然求谁都没有用。很多人把关系的本质弄错弄反了,迷信关系万能,为了关系而关系,结果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繁华落尽,一地鸡毛。
平日里我喜欢读书,读研时在床头贴了“开卷有益”小标签以示提醒,基本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迄今已累积了厚厚的一摞读书笔记。二十年以来,一路风雨,一路风尘,虽然岁月改变了自己很多的外在,但是始终不改的是自己发现好书、买好书、读好书、分享好书的内在。这已然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深深地融入自己的血液当中。左宗棠曾讲:“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岁至不惑,开始用减法来计算人生,减少无效社交,缩小朋友圈;自己越来越喜欢独处,喜欢一个人发呆,喜欢从书中找到最真实的自我。读书最大的好处是认清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很多人觉得知识没用,那是因为他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层次还不够高。美国思想家托马斯·索维尔在《知识分子与社会》一书中说过,“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程度,需要有相当程度的知识”。越是无知的人,越敢信口开河,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说过与之相左的观点,过早地封闭了自己的大脑,拒绝了思考,排斥一切新知识新观点,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过活而已。
以书会友,平添很多乐趣,能让志趣相投的人更加契合。读书也是让一个人保持年轻、变得强大的秘密武器。一个人用书给自己套上一层厚厚的铠甲,就能使自己对抗衰老、对抗孤独、对抗无助、对抗平庸。当自己想与人言而欲言又止时,方知世上可与人言者无一二,唯独能从书中找到最正确无比的答案和最好的心灵慰藉,进而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呼吸。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薪火相传的纽带,是大海航行中的灯塔,把人间大爱、人性光辉、善良智慧、友情亲情铭记铭刻,代代传递,让人们在不断的希望和等待中坚强地守望着,坚强地活下去,也坚信今天再难也会过去,明天终将更加美好。
在此,要衷心感谢我的爱人!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成功女人支持,其实像我这样普通的男人更是需要爱人的大力支持。她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义无反顾地选择嫁给我,在我内心孤立无助的时候给我以最大的支持和包容,在我满腹牢骚的时候做一个安静的聆听者。她也承受了很多委屈,有科研工作的压力,有教育孩子的艰辛,有家里家外方方面面的琐事,但她一直都做得十分周全。得贤妻如此,夫复何求,幸甚至哉!
在此,特别对我的好友于淼、李双喜、徐志甫、杨俊锋、管前程等人表示诚挚的感谢!在该书写作的过程中,每写一封就第一时间分享给各位好友批评指正,他们均给了我大量宝贵的建议,俊锋师兄还时常亲自操刀,帮我修改斧正,受益良多。与好友交,如饮美酒。正是他们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使我两年如一日坚持了下来,才有了此书的付梓!
自大学起,就一直喜欢胡适先生的文章,文风清新,浅显易懂,如饮清茶,回味悠长。近年又多读易中天、王蒙、王鼎钧、张宏杰、徐贲先生等知名学者的文章著述,促进了我写作能力潜移默化的提高,思维方式的改变,尤其是思想认识的升华,凡事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不人云亦云,有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自己也秉持“文贵平实有物”的宗旨,写出来的文字只求把道理讲清楚,只想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有所共鸣就好。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就是说,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书中的每一封信,也只是我头脑中所理解的教育孩子的一个视角,是一家之言,未必适用于其他孩子。对于不同的家长而言,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当然,在教育孩子成人的过程中,求同存异、因材施教,也是应有之义。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读过不少书,但读完就忘也是常态。回忆高中时解过的方程式,背过的元素周期表,如今早已忘到了九霄云外。这也说明,人类大脑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就是忘记。学会忘记也是人快乐的源泉之一,不忘记就会平添很多苦恼,不忘记就无法学习新的知识,不忘记就无法轻装前行。既然忘记如此常见,自己唯一的奢望就是,读过此书的人,哪怕是将来能记得文中的一两句话,我就感谢之至,心满意足,无愧于两年来的一番辛苦了。
我自知文笔浅陋,本书虽经多次修改勘误,也难免会有不当之处。因立论重点不同而带来的观点冲突,进而带来的批评意见,本人一定虚心接受。今后自己会继续坚持学习,多读书勤思考,夯实学问基础,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改正提高。秉持郑州大学“求是担当”、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三所母校的校训精神,知己不足而后进,望山远歧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