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开始,人就开启了独一无二的生命之旅。如果说,生命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那么,它究竟是一幅激动人心的“骏马驰骋图”,还是大气磅礴的“江山秀丽图”,抑或是憨态可掬的“功夫熊猫图”,都要看画者如何着墨起笔了。
现实中,再伟大再珍贵的画作也都是静态的、确定的,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也不例外。生命的画卷则不同,它是动态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是鲜活的、有自主力量的,且被深刻地镶嵌到整个社会体系当中。在一个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起作用的,有家庭和学校的外在因素,也有个人性格、品行等内在因素,究竟是哪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并不好说。毋庸置疑的是,在孩童成长的起始阶段,牙牙学语、蹒跚学步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在这一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其次才是学校。父母言传身教,是第一任老师;教师授业解惑,是持接力棒者。两者的合力是画作泼墨挥毫的第一笔,毕竟人生起点很重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也符合大多数中国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
之所以说家庭环境重要,是因为它对孩子性格品德的养成影响巨大。通俗地说就是,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国人的道德更多的是一种维系私人(熟人)之间的道德,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公德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道德是建立在家庭血缘和地缘基础之上的,它可以自然扩展到师生和同学、朋友关系之中,呈现出逐渐递减的显著特征。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父(母)子关系和兄弟(姊妹)关系,朋友关系是兄弟关系的延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维系着传统道德的血缘、地缘关系在城市中迅速解构,同一小区同一单元乃至同一楼层的邻居常年都“相逢相见不相识”,维系个人关系网络的大都是师生、同学、朋友和同事,以及由此组合出来的各类“熟人”。
因此,如何正确教导孩子与陌生人打交道,如何将维系传统“熟人”关系中的“私德”转化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公德”,教育孩子做一个有担当、有爱心、敢奉献的合格公民是育子成人的重要命题,也是当前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然,人性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现实中,再完美的家庭环境也可能养出“妈宝男”,他虽然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却可能是社会上恣意妄为的“小霸王”。因此,德育只是软约束,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性。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仍将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
不管如何,一个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们至关重要。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听人讲道理也不都是让人舒服的事情。因此,良好的沟通一定是建立在相同“频道”之上的,类同的三观,适宜的场景,缺一不可。在家庭里,父亲与母亲扮演的角色不同,存在着“严父慈母”的形象设定,母亲代表着无私的爱,父亲则更像一种权威符号。就像《红楼梦》里贾政与贾宝玉的父子关系,儿子表现得好也要一副义正词严的样子,表现得差那就要板子伺候了。因此,父亲与孩子日常沟通的难点在于天然有一种距离感。偶尔沟通交流,双方都不知道说什么,也是“尬聊”的多,经常是你讲你的,我听我的,相互平行,互不干扰。因此,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孩子更愿意和母亲交流,而不愿意与父亲直接“对话”。
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人生具有不确定性,也充满了无限可能。作为家长要教育孩子,无论未来的路是平坦还是曲折,都要不放弃对生活的信心,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勇敢地走下去。唯有这样,人生的画卷才能与众不同,才能有特点特色,才能有不一样的价值内涵。
自己利用两年的时间写就了这100封给孩子的书信,从日常观察入手,从与孩子相处的点滴起笔,书中所言更多的也是自身心迹的表露。建议平日里与自己一样忙于工作、疏于与孩子沟通的“中国式父亲”,陪伴孩子一起读一读,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