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者序二
——德育是儿童教育的灵魂

当前,关于儿童教育的话题,牵动着万千中国家长的心,也由此引发了诸多“教育焦虑”。这些林林总总的焦虑,大多聚焦于孩子的学业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儿童教育的灵魂——德育。

实际上,道德不仅是衡量和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更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前提。“狼孩”之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不在于其没有人的基本生物特征,而在于其缺乏作为人起码的社会品性。中西方文明,有共同共通的价值理念。爱因斯坦认为,“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而道德行为则是“对全人类更加幸福的命运的善意的关怀”。在很大程度上,德育是千百年来人类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对于每个具体的人而言,德育是其获得人之为人的基本资格,是个体配享人生幸福的根本保障。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孩子在家庭生活、学校教育和社会交往中,真诚善良、明辨是非,了解常识、少犯错误,亲近智慧、远离愚蠢,长大后做一个有情怀、有格调、有担当的人。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培育健康身心的需要。当下,在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观念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仍是家长们的殷切期盼。殊不知,教育是一个让孩子“成人”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追求做“人上人”的过程。德育的核心内容是“望子成人”,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非把人培养为工具。

使人成人的教育应是最本真、最朴素的教育。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现代家长往往被裹挟进具有明显市场取向的各种时髦的教育辞藻中,忽视了最原始的家庭日常交往本身所内含的巨大教育力量,以及家长这一角色本身所应发挥的教育影响。实际上,相比于学校及其他市场化的教育机构,家庭的教育是最为自然的,也是最为灵动、最具有生命意蕴的教育形态。家庭教育应守住家庭生活的自然性、日常性和交往性。

为此,家庭教育需要实现一种由外而内的深刻转向。家长不能把引导孩子人格道德成长这一重大生命事件的主动权完全交付给学校和社会,而应通过亲子之间的灵魂对话,主动参与到孩子的生命建构当中。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场所,父母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他人”。当前,在许多家庭中,母亲往往独自承担起了育儿的重任,所谓的“丧偶式育儿”正是这一问题的戏谑式写照。实际上,父母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会带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遗憾,甚至是不良影响。这一问题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值得肯定的是,本书作者作为一个父亲,以书信这一看似原始却十分真实的方式,切实融入孩子成长的生命历程当中。这些充满人生洞见和教育智慧的文字,饱含了一位父亲殷切的教育期待和教育担当。家长给孩子写信沟通交流的也不少,但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能坚持两年如一日给孩子每周写一封信,更需要不小的毅力和长情的陪伴。

这本书信集共100封,作者是我指导的非全日制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他从一个普通父亲的视角,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感悟与读书心得,与孩子“对话”,书信内容涵盖了孩子成长道路上必须要面对的学习、道德、哲理、人生观等方面,饱含浓浓的爱意,体现出高超的教育智慧。也诚如作者所言,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或许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这些书信他们未必都能读懂,但只要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书信中的一句话、一段文字、一个观点,能够对其人生有所启迪,就已足够。

最后,书信从日常观察入手,立意鲜明,文风质朴,娓娓道来,浅显易懂,家长读来也能深刻共情,有所感悟,有所回味,有所反思。在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长方面,此书作者给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特别有价值的实践之路,确实值得一读。

是为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学公民与道
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gf/bEO0mhTnGzY4vdJ/c4VwAXIFjJkz+00txePRY+tZQPJmCNu/yWHsTVzPIX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