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孩子:
人一生当中,会面临很多次失败,避免不了犯一些错误,也不可能每件事都能做得尽善尽美。当你们面对失败时,要有正确的认知,找出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现实中,人们在对做错的事情进行反思的时候,理由往往是五花八门,归因不正确不说,大多还存在推卸责任的情况。比如,你们兄弟俩在看电视的时候,总是和爸爸妈妈讨价还价,争取要多看一会儿。当爸爸妈妈限定你们观看时间时,你们就会哭闹,甚至摔东西,摆出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这件事你们的错误在于任性,爸爸妈妈是为了保护你们的眼睛不受伤害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切记,凡事都要有一个度,过犹不及。而你们却天真地认为电视节目可以一直看下去,不让看就是不正确的。这样的错误归因在你们今后的人生中还会多次出现。如果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总以为自己正确而别人错误,那就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所碰到的人和事。
孩子,错误归因会导致一错再错,它可能会成为你们人生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个人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客观理性地分析事情。比如,一个人总是把做错事情或者失败归咎于别人或大环境不好。当你们某一次考试成绩不好时,可以归因于题目难度大,但是如果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好,都归咎于这个原因,那就太牵强了。你们要从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上找原因了,比如,你们可爱的双喜叔叔高中物理考试曾取得过2分的“辉煌战绩”,这恐怕就不能用考试题难来掩饰了,大概率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在这次考试中,比较神奇的地方是10道判断对错题,双喜叔叔居然能把对的全部打上叉号,把错的全部打上对号,与正确答案完美地擦肩而过,要知道这需要相当“高”的水平才行。而更神奇的地方是,2分成绩的取得居然来自一道填空题,这也充分说明双喜叔叔是个诚实的人,宁肯要宝贵的2分,也绝不作弊,这一点值得表扬。
孩子,在你们未来的学习中,尤其是在语文、历史等科目的学习中,爸爸不希望你们满脑子的标准答案,人文学科最怕被框束。因为,某一事件的发生除了显而易见的原因,还可能有另外一个因素或者几个因素同时在起作用。如果你们很自信地认为只有这样单一的原因存在,那就会限定你们的思维,影响你们对事物的正确判断。比如,发生在公元前200年的著名历史事件“白登之围”,通常的解释是,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单于困在白登山的时候,采用丞相陈平的计策,用金钱成功贿赂了冒顿大单于的夫人后,才让刘邦及其部队解了围。然而这是一个流传了2000多年的故事,带有极大的虚假臆想的成分。当你们仔细地研究历史后,就会发现事情的本来面目是,汉朝后续支援的大部队已经陆续到达白登山周围,冒顿大单于面临腹背受敌的窘境,没有把握打赢这场战争,所以就在勒索了丰厚的财物后,顺水推舟下令撤退。
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经常有一种肤浅的偏见性叙述,其实它是站不住脚的。比如,殷纣王宠爱妖艳的妲己导致江山被周朝取代,吴王夫差因美丽的西施而被越国灭国,董卓中了貂蝉的美人计被杀,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吴三桂因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等,这些说法虽然能吊起人们的胃口,但并不真实,我们当故事听听还行。比如,在吴三桂降清之前,皇太极和多尔衮带领八旗铁骑已先后6次绕过喜峰口、大安口、墙子岭等地的长城薄弱处入关。因此,山海关并不是唯一的入关地。退一步讲,即使吴三桂不因陈圆圆投降清朝,李自成集团的治理能力也是远低于清朝统治集团的。他目光短浅,治国方略杂乱,根本无法长期固守京城。
孩子,错误归因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于事情本身而言,就是要减少主观情绪的干扰,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尽可能客观理性地看待;于个人而言,就是多学习正确的知识,凡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爸爸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总觉得难度太大考不上,心烦意乱,曾经几度想要放弃。迷茫过、彷徨过、犹豫过、无助过,怎一个“烦”字了得。后来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原因,爸爸先是解决了信心的问题,尤其是克服对自己的弱势科目——英语的恐惧,多动笔头,多背诵经典英文句子,大幅度提高了英语的应试技能;剔除了杂念,专心致志地学习,并在复习资料的扉页写下了“消极避退不如积极进取,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背水一战”的励志誓言。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复习,一战功成考上了心仪的厦门大学。孩子,那种豁出去的感觉真是棒极了,只有经历过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这也告诉我自己,今后人生中遇到什么难事都要有一种倔强精神,咬牙坚持,对症治疗;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凡事忍一忍、熬一熬,不放弃、不抱怨、不认输,难关总能攻克,光明就在眼前。
因此,你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当然,这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需要你们经年累月地学习。对于解决问题,你们要建立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框架,因为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在问题本身之外,我们还要看看它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最终结果。在这个基础上,你们自然会明了错误发生的原因,明白下一步该如何正确解决这些难题。
爱你们的爸爸
2020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