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

热点聚焦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旨在传承丝绸之路精神,携手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提供新动力。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我国的战略合作对接持续扩容,涵盖投资、贸易、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等领域;高峰论坛沟通卓有成效,成功主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六大经济走廊建设亮点纷呈,为建立和加强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畅通亚欧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聚焦“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主要架构,一批标志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已成为多个沿线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文化交流互动日益密切;科技创新合作亮点纷呈;民生援助项目稳步推进。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共建国家共同将这份宏伟蓝图绘制成一幅壮丽多姿、精彩纷呈的“丝路画卷”,展现了各国民众携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共同建设和平繁荣的世界的动人前景。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持续低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有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作用更加重要。10年来的辉煌成就充分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始终保持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持续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面向未来,我们要认识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重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还会有若干个10年,只有全球共同努力,才能把“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变为现实。“一带一路”倡议必须立足于共建,而不是单靠中国一己之力,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让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进来,使“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像联合国的千年发展计划一样,是全球共同认知的跨国行动。

精准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10年前,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人类前途命运和整体利益,顺应全球发展,回应各国期待。10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在科技、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将会在不断克服挑战和障碍的基础之上,实现更高质量的共商共建共享。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对此,你有何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技法点拨

这是一道紧扣热点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可以采用抓关键短语的方法来审题、提炼观点。材料聚焦关键短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第一段交代了倡议的原则和目标,着重突出互联互通、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第二段交代关键句“10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在科技、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既回顾了10年前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往事,又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共商共建共享”埋下伏笔。题目要求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的背景进行写作,考生要有自己的真实感悟、认识与思考,要紧紧围绕这个驱动要求来构思作文。

审题时还要注意在深入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展开理性思考,培养自己的哲理思辨能力。如结合材料第一段谈“我们要共建的是怎样的‘一带一路’”,我们要共建的不是你死我活、强权霸凌的“一带一路”,而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一带一路”。结合第二段追问原因,由表及里,谈“为什么要共建‘一带一路’、共建‘一带一路’有何益处”,可以写互惠互利、交流互鉴,可以写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等等。同时,还可以深入思考,剖析本质,谈“如何高质量地建好‘一带一路’”,可以写开放包容、发展经济,可以写注重绿色环保可持续,可以写互学互鉴,借助数字技术发展,等等。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构思立意:

角度一 互惠互利,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材料提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注重互帮互助,践行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文明,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国际公共产品。可以联系现实展开思路,如目前中国已经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我们共建的“一带一路”既是一条开放发展之路,也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共建“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要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绿色发展,行稳致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角度二 开放包容,坚持进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对这一立意角度的写作,可以联系热点展开,如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共同受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包容的。为更好地建设“一带一路”,我们要不断进行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改革,以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开放中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

角度三 互学互鉴,以平等心态推动文明交流

对这一立意角度的写作,可以借助材料第一段展开。如,积极进行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的美好画卷。再如,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原则,搭建世界各国人民相亲相知的桥梁,进一步扩大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在更高层次上超越文明隔阂,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也可以写不同文明应该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角度四 创新发展,以数字科技贡献中国智慧

创新要靠科技,尤其是要以数字科技贡献中国智慧。共建“一带一路”在数字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可喜的成就?如何高质量地共建“一带一路”?我们要着力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在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开展国际合作;“数字丝绸之路”正成为推动全球化的新型桥梁,我们要全面推进“数字交通”建设,助力打破信息孤岛,缩小区域“数字鸿沟”。

标杆作文一

立意角度 互惠互利,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一带一路”襄盛举 中华再显汉唐风

肖云瀚

波涛滚滚,劲风泱泱,驼铃阵阵,舶船巍巍。忆往昔,汉使持节,打通西域开天地;看今朝,广博瞻望,“一带一路”起鸿篇。而今,倡议提出已有10年之久。10年过去,当各国领导在北京聚首,共襄合作盛举,已是“数载风雨路,相并比连心”,更是“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一带一路”倡议以其特有的“和合”之气,让世界感受共赢之利,让中华再显汉唐之风。

“夫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去战存和,万里相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各国得享真情之助,襄成和睦之邦。

10年来,中国生产的物品、建造的设施在彼邦异国开出灿烂之花:在中国支持下,巴西建成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线,现代炼油厂屹立于乍得;在中国助力下,尼日尔在沙漠采出“液体黄金”,马来西亚在荒地建起“钢铁之城”……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各国人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的真诚与善意,体会到了和平共处带来的益处。你看,当夜幕降临,斯里兰卡普特拉姆电站点亮万家灯火,便是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诠释;你看,当朝阳升起,布隆迪杂交水稻田中的农民展露笑颜,便是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答卷最好的呈现。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各方互通往来之道,共享合作之机。

10年来,中国施行的政策、打造的产业,不仅给共建国家带去实惠,也令自己收获了丰硕之果。交通往来日益密切,贸易交流更趋频繁。“中国制造”到了远方的国度,而泰国的香米、肯尼亚的牛油果等优质食品也被越来越多地摆上了中国人的餐桌。更重要的是,在长久交往中,我国与各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去这些国家做客,当地的人会亲切地称我们一声“朋友”,叫我们一声“伙伴”,这便是合作成果的至高体现。

“点点星火,汇聚成炬”,促世界发展,令世界光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助全球迈上绿色之路,迎接繁荣之途。

10年来,中国遵循的原则、开展的合作令绿色切切实实成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肯尼亚蒙内铁路沿线的动物通道,让野生动物得以悠闲地觅食、迁徙;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的技术示范中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成功种出近千亩饲草,这已成为撒哈拉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而一系列水电站、风电站等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亦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生态保护的标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建设一条开放发展之路,同时也必须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国愿与各国一起,继续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曾记否,2000多年前,张骞西行大漠,令西域各国与大汉通商交往;60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让彼方诸邦与大明相善为亲;而今天,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国与各国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令全球倾听中国声音,让世界迈向光明未来。

正道是:

重开大漠通期处,复起海波映远声。

“一带一路”襄盛举,中华再显汉唐风。

名师点评

文章紧扣热点阐述观点。标题“‘一带一路’襄盛举 中华再显汉唐风”即观点,统摄全篇。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并列式结构值得称道。开头引材料入题,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开门见山,让人眼前一亮。主体部分围绕中心观点设置三个分论点,清晰严谨,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论证了中心论点。文章语言富有文采,论述严密。善用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文质兼美,句式富于变化,为文章添色不少。

标杆作文二

立意角度 互惠互利,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聚国际合作之火,燃全球共赢之灯

何佳兴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这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给出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元合作成为绕不开的话题——彼此合作,相互沟通,才能在坦诚的交往中实现互利共赢。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团结合作,海纳百川。

中国坚定走合作共赢、绿色发展的道路,致力于携手各国创造经济增长的共同机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中国与各国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共享发展机遇。当然,中国还站在更高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面进行绿色转型,谋求共同发展。从德国的新能源汽车,到哈萨克斯坦的风电项目;从埃及的太阳能路灯,到老挝的低碳示范区,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播撒的绿色种子已在全球多地生根发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走的绿色发展之路,不仅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还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带来新的启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这正体现了开放合作、守望相助的格局。唯有合作,是走向灿烂未来的正道。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互利共赢,风雨同舟。

在“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中,中欧班列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成为“共赢”的典例。中欧班列开行至今,创下一连串铁路运输纪录,不仅繁荣了沿线国家的经济,也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还传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只有各个国家携起手来,共同解决难题,共享发展机遇,才能越走越远。

“一加一大于二”,合作才能共赢,团结才能繁荣。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个别大国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倒行逆施,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贫富差距等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复苏与发展任务艰巨。君可知,一方独大的企图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君可知,只有“命运与共,风雨同担”这一人类淬炼的精神之光才能照亮黑暗;君可知,唯有合作才能共赢,唯有团结才能繁荣。因此,共建“一带一路”是当今世界合作共赢的典范,是当今时代各国相互交流学习的黄金平台。

前路荆棘密布,合作是“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心向未来,共赢是繁荣的华章。而合作才能共赢,我们要深耕“一带一路”倡议,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聚国际合作之火,燃全球共赢之灯!

名师点评

文章巧用正反对比,论证有力。在论证第三个分论点“‘一加一大于二’,合作才能共赢,团结才能繁荣”时,作者列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反面现象,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共赢构成对比,论证有力。语言富有文采,善用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值得一读。

标杆作文三

立意角度 开放包容,坚持进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承千年丝路精神,迎今日开放包容

谷尚恩

蝉鸣高树,花开荷塘,丝路精神,源远流长。古代丝绸之路靠着驼队与善意,与各国互通贸易,友好交往;现代“一带一路”倡议,注重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以合作促发展,因合作而共赢,赢得世界赞许。我们要承丝路之精神,广包容,多互鉴,深度开放。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丝绸之路让世界互鉴发展,让世界经济更具有发展活力。

忆往昔,丝绸之路上,驼铃声盈耳,驼队满载着丝绸等商品,奔赴千里万国;隆庆开关后,明朝船队装载着瓷器、茶、丝绸等货物,沿着漫漫海上丝路,进行贸易活动。古时的丝路贸易,中国是世界和谐贸易的典范;今朝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无论古时还是今朝,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取长补短、交流互鉴,都借助这个平台得到了发展。

正可道:“丝路精神绘千秋,交流互鉴永不止。”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丝绸之路促进经济开放发展,使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寻找合作伙伴从来都不以国家性质相同为合作前提,从来都不以国家发展模式相同为基础,而是寻求在包容中共同发展,兼收并蓄,共同寻找合作契机。10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充分利用各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通过资源互补、产业链衔接,分工合作,彼此间形成了更具有包容性的供应链布局,增强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一带一路”平台是全球供应链多元化的重要依托,既降低了供应链风险,提高了供应链韧性,也促使沿线国家的合作更加紧密。

真可谓:“丝路精神传万代,开放发展永不歇。”

“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丝绸之路促使世界更加开放,为经济全球化做出重大贡献。

10年来,中国的开放之路越走越宽,贸易伙伴越来越多。凭借“一带一路”这支利剑,中国在开放的道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克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制度型开放助力世界经济发展,聚焦投资、创新、贸易、金融等多方面体制改革,给经济开放插上制度的翅膀,使其飞得更远;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经济,更好地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有道是:“丝路精神飞千年,开放之路永不断。”

丝绸之路绵延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辉,吾辈青年当承千年丝路精神,不懈奋斗,永不停歇,共迎今日开放包容。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结构整饬,条理清晰。开篇紧扣材料,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我们要承丝路之精神,广包容,多互鉴,深度开放”。主体部分从“丝绸之路让世界互鉴发展,让世界经济更具有发展活力”“丝绸之路促进经济开放发展,使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丝绸之路促使世界更加开放,为经济全球化做出重大贡献”三个层面,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承千年丝路精神,迎今日开放包容”的中心论点,论述全面辨证,很有说服力。

标杆作文四

立意角度 互学互鉴,以平等心态推动文明交流

互鉴互利扬帆起,平等交流万里航

李卓卿

古丝绸之路帆影幢幢、驼铃声声,书写出文明交流、文明共存的典范。10年前,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一带一路”的海、陆两条弧线向世界铺展,无数人的命运被改变,中国与共建国家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世界面貌正在深刻改变。透过世界广角镜俯瞰,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学互鉴是顺应时代潮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必需。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才能让世界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实现真正的共赢。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平等交流,方可共进。

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文明交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推动文明交融,让多元文明共生并进,才是发展真谛。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平等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承认文明的差异性,才可见到“百花齐放春满园”之盛景。回首历史深处,丝路绵延,舳舻千里,张骞策马西去,郑和扬帆南下;转身聚焦当下,中欧班列通达欧洲,丝路海运航线联通全球,世界在“一带一路”的串联下焕发勃勃生机。中国始终秉持互相尊重、公平正义的理念,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不断推进开放包容的合作进程。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交流共享,方成气象。

一切生物都要进行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终结。文明也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拒绝外交,那么文明便会逐渐衰落直至消失。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我们不可画地为牢。遥想当年,清政府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而正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国力逐渐衰弱、经济萧条,与世界发展脱节。由此可见,只有坚持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才能开辟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才能共同解决人类发展的种种难题。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互鉴互利,方能致远。

文明如水,以润物无声的力量厚积薄发,文明互鉴的力量已经不可阻挡。数千年弦歌不绝,几万里人心相连。共建“一带一路”,打通的不仅是互联互通之路,也宣示着合作共赢之道。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都来参与,这更加说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顺应发展趋势的正确理念。但互鉴不代表照搬,兼收并蓄断不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面对不同文明的正确态度。若如20世纪中期的巴西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不考虑本国实际国情,必将导致经济崩溃、社会动荡的巨大问题。

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文明互鉴。世界各国是同海之浪、同树之翼、同源之花。傲慢与偏见终将被淘汰,和谐与共赢才是大势所趋。面向未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互学互鉴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如此,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必将成为现实。

名师点评

文章善于化大为小,管中窥豹。共建“一带一路”的话题可写的内容很多,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聚焦共建“一带一路”须互学互鉴,以平等心态推动文明交流,写得有深度。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并列式结构值得称道;旁征博引,富有文采;标题“互鉴互利扬帆起,平等交流万里航”巧用对偶句式;多处引用名言警句,具有诗意之美。

标杆作文五

立意角度 创新发展,以数字科技贡献中国智慧

“一带一路”跨阻隔,科技创新赋发展

李逸凡

两千年之前,古丝绸之路上大漠飞沙伴着驼铃声声,商人络绎不绝;两千年之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高铁轨道和着科技强音,延展至远方。“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栉风沐雨,十年共建共享,走的是一条创新发展、科技赋能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善用科技惠民。

“技术为利器,善用者昌。”古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人们在机械、造船、天文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以科技为刃,在跨越自然阻隔中一往无前,在冲破文明隔阂里劈波斩浪。而“一带一路”的共建,亦不乏科技加持。“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高铁建造技术让“天堑变通途”。中国企业在海外参建的首条沙漠高铁——麦麦高铁,至今仍见证着“一带一路”科技惠民,带动相关产业升级与发展的成果。“立己达人,兼善天下。”中国的粮食与菌草种植技术在非洲大地生根发芽,水稻科技试验田、大棚蔬菜种植等项目飞速发展,带动当地产业升级,更助力科技创新蓬勃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善用数字赋能。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数字技术助力发展无疑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耀眼明珠。以“数”为“媒”,以“数”为“介”,“数字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动沿线各国的数字经济蒸蒸日上:运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工具激发“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活力;数字电商早已同列车、航班、货轮一道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驼铃”与“风帆”。中国不仅将数字技术运用到经济方面,而且扩展到文物保护工作上。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能更高效、长久地留存历史的记忆,助力沿线各国文物修复与精神根基建设,赓续民族血脉。我国秉持着科技赋能的理念,与沿线各国积极在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开展国际合作,打造“数字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不断走向科技赋能、先进高效,彰显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是“一带一路”建设经久不衰的源泉,更是推动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与南非两所高校联合建立“新能源国际联合实验室”,在交流互鉴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激发了创新潜能;同时,中国大力支持共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夯实创新基础,助力创新发展。全新的模式和技术,耀眼的成果与成就,创新的“一带一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伙伴同行,谋求发展之道。创新发展为共建国家增添福祉,加快发展速率,开辟动力源泉,助力沿线各国乃至全世界探索发展新业态、新技术与新模式。创新合作项目不断落地,也成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的闪亮名片,使得更多国家加入“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

传千年精神,续华夏明灯。时光变迁,驼铃和风帆载着国际梦想再次奏响“一带一路”之歌,带给沿线各国欢声笑语,实现科技赋能,合作共赢。

名师点评

文章素材丰富,善用例证法,使得内容鲜活生动。例如,为论证第一个分论点,作者列举了新鲜、典型的例子:中国企业在海外参建首条沙漠高铁——麦麦高铁;中国的粮食与菌草种植技术在非洲大地生根发芽;水稻科技试验田、大棚蔬菜种植等项目飞速发展,带动当地产业升级。此外,文章多处引用古诗句,语言富有文采,增添了文学气息。 +5hVFAA9kBchey9ap/t8RYUY8zfNKx4/8nKNDNYNSmHrCvw1azQCLTafkb9QB+5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