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队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而“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王明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蒋介石集全国的财力和军力于一身,而中央红军只有不到10万人,加上苏区财力、物力有限,劣势显而易见。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在粉碎敌人“围剿”已经没有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到重开革命新局面的需要,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部队将所有的文件、辎重、兵工厂机器、印钞机、X光机以及各种文化课本都携带上路,将整个苏维埃共和国搬上旅途。
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后,各地红军主力相继开始长征,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二万五千里。
战局凶险,条件艰苦,可广大红军战士并没有被征服、吓倒,他们以坚定的革命信念、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穿插迂回,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纵横驰骋于湘、鄂、川、黔、滇等10余省,粉碎了国民党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在漫漫征途中,广大红军战士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了饥寒伤病的种种磨难,跨越近百条江河,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红军的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长征之路相比,虽然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有一些差异甚至有很大不同,但都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推进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革命家杨成武在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中记述了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的景况,并记录了毛泽东的重要发言——“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同时也是我们即将开启人生崭新长征路的一年,站在这个“长征出发处”,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这是一道情境类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摘录了革命家杨成武的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中的内容,这篇课文是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材中的篇目,用在此处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和情感体验,重温长征历史,引发联想和思考。借用伟人名言,运用比喻手法,把长征比作“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突出了长征的重要影响和意义。材料第二段把“夺取全国胜利”比喻为“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强调解放战争处于关键时期,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重道远。材料第三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比喻为“新的长征路”。由此,可以总结出材料的主题为“长征”。“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同时也是我们即将开启人生崭新长征路的一年”表明写作情境为“站在这个‘长征出发处’”,学生应当思考和联想“长征”出发处的影响和意义。
外有国民党集中全国军力、财力,以50万大军包抄逼近,内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严重脱离实际情况,再加上当时的红军人数只有不到10万人,面对这内忧外患的危急形势,当时的党中央冷静审视时局,权衡利弊,大胆做出战略大转移的决策,带领红军开始漫漫长征。这一决策彻底挽救了中国革命,改变了中国历史。
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妄图把革命力量扼杀在摇篮里。面对数以十万计的敌军的围追堵截,党中央率领红军,毅然决然踏上长征路,攀越座座高峰雪山,蹚过条条急流暗河,走过片片草地沼泽……红军战士们一路上经历风霜雨雪的考验,冒着随时都会丢掉性命的危险,一步步丈量出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征程。长征精神永远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在困难面前一定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要不惧困难,迎难而上,追逐美好的人生理想。
想想红军长征出发时的情景吧:8.6万人带着各种辎重以及文化课本等,开始漫漫长征路;要在荒无人烟、连鸟雀都躲避的艰难之地,开辟出一条通向曙光的道路。这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略,更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正是这勇气和信念,鼓舞着红军战士征服雪山草地,突破敌人的层层封锁,谱写出人类历史上的壮歌。这伟大的长征精神,必然会薪火相传。
长征出发处,标志着一个崭新的开始。正是有了这样的开始,才成就了党和国家的光辉事业。回首历史,凝视现实,扪心细想,我们会顿悟,人生就是一次长征,征程中有困难重重、险阻处处,我们要时时以长征精神为动力,像红军战士一样勇于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前进。
回首长征那段艰难而又壮丽的岁月,我们深受感染,也备受启发。红军在长征途中,要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攀爬皑皑白雪覆盖的山峰,走过险象环生的草原沼泽,不仅物资短缺,还要和敌人进行战斗,艰险程度可想而知,可他们坚韧不屈,用强大的意志力克服了一切困难。我们新时代青年当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坚定信念,强大自我,做一个内心强大的新长征人,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立意角度 审时度势,智慧抉择
站在岔路口,如何选择才能不迷茫?处于低谷里,怎样攀越才能不沉沦?深陷绝境中,怎么突破才能不绝望?当历史把镜头聚焦在1934年的党中央面前时,当时的领导人审时度势,做出了影响中国命运的智慧抉择——长征。
让我们把历史的画面回放到那个影响中国革命和人民命运的特殊时期吧。当时的中国如同一片被各国列强蚕食的桑叶,列强的铁蹄肆意践踏,国内军阀混战,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更为严峻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一次次大“围剿”,企图把中国革命的力量扼杀在摇篮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受到重创。于1921年才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为一个成熟的政党,党内错误的领导路线,如照搬外国经验等,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内忧外患之时,红军何去何从?革命前路究竟在何处?党和人民该怎么办?在这个历史的关键节点,党中央敏锐地审查时局,条分缕析,睿智地拨开谜团,于危机中觅得先机,率领红军踏上长征之路,让长征这部“宣言书”宣告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开始。
站在长征出发处,我们由衷地敬佩这一智慧抉择。倘若没有进行长征,试想一下,红军队伍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中国革命又将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些假想会让我们不由得脊梁骨发冷。做出长征这一抉择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形势越不利,问题越复杂,越需要有清醒的头脑,揆情审势,运用智慧之刀斧,砍去纷繁复杂的乱麻,开辟出一条通往光明的大道。
正是有了长征这一正确抉择,才有了波澜壮阔的长征历程,才有了中国革命改天换地的新面貌。长征出发处,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人生何处不长征?长征永远在路上。对我们而言,每天起床就是开始长征,制订新的规划就是在迎接新阶段的长征,每一个任务的结束就是下一个长征的开始,开学第一天是新学期长征的起点,放假第一天是假期长征的起步……站在这每一个“长征出发处”,我们务必要保持冷静,根据现有条件做出符合当下情况的智慧选择:起床时精神抖擞,跨上新征程信心百倍,完成任务后归零重启,新学期里斗志昂扬,假期中奋发图强……
人生会有许许多多的“长征出发处”,站在这些起点上,我们要以清醒的认识,精准地衡量事态变化,理智地选择最佳策略,在岔路口找到方向,在低谷中看到路径,在绝境中找到生机,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文章开篇以排比句发问,营造出浓烈的气氛,再点明题目,亮明观点,使得开篇颇具气势;接着,以回放历史画面的方法交代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突出当时的党中央能够审查时局,睿智地决定长征;然后,以“站在长征出发处,我们由衷地敬佩这一智慧抉择”为过渡句,运用假设论证,从反面证明观点;最后,由长征这一历史事件阐明长征的引申义,联系实际,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立意角度 攻坚克难,一往无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这句诗,雄浑壮丽,气贯长虹,描绘了红军战士以钢铁般坚不可摧的意志攻坚克难,胜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长征。
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让我们重温那段艰苦卓绝、光耀人寰的长征历史,感受革命先辈们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
瑞金,这个当年红军长征出发的集结地,永远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熠熠生辉。当红军在这里迈出了长征第一步,接踵而至的不只是艰险难测的长途跋涉,还有高不可攀的高峰雪岭以及危险重重的草地沼泽,更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然而这一切艰难险阻在红军战士们面前都“只等闲”。他们翻过了高及云霄的雪山,踏过了泥泞不堪的沼泽,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一路上把漫漫长征写成一部宣言书,把长征队伍变成一支宣传队,把长征塑成一台播种机。长征把革命的火种撒向了四面八方,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二万五千里长征铸就了红军战士们的英雄魂魄,铸造出一批批精锐先锋。他们带着拯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大业的使命奔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前线,先后取得了抗日战争、全国解放等的巨大胜利,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仅75年就创造了一项项惊艳世界的辉煌成就。
回溯这些艰难而又灿烂的岁月,不管是革命战士还是建设者们,可想而知,一路走来,他们克服了多少艰难险阻,即便荆棘载途,也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没有技术,自己研发;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没有设备,自己制造……即便从零开始,这些英雄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秉承着红军前辈们用草鞋丈量长征的伟大精神,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用智慧和汗水在中华大地上创造出一派繁荣景象。一座座高架桥让天堑变通途,一列列高铁在崇山峻岭间风驰电掣,神舟系列逐梦寰宇成现实,破冰前行的“雪龙”让极地科考走向地球的更遥远处……各行各业都在勠力同心,奋楫笃行,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如今,距离长征出发已经整整90周年,经受了长征精神的洗礼,我们深深感受到长征永远在路上。2024年,我们也站在了人生长征的出发处,即将开启崭新的征程,未来,“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文章以饱满的激情讴歌了红军长征途中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伟大精神。先重温历史,阐述红军在长征途中如何克服各种艰难险阻,长征如何造就战士们的英雄魂魄。接着,运用由此及彼的方法,写战争年代需要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长征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同样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并且列举一系列辉煌事迹,赞扬了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勠力同心,奋楫笃行,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篇末联系命题情境,恰到好处地引用材料金句作结,富有号召力。
立意角度 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对于1934年这个年份,有很多人会认为它只不过是平凡的一年;但说到长征,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在这一年,红军开始了长征。而今年,正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
想想红军长征出发时的情景吧:蒋介石发动数次大“围剿”,甚至进行“经济封锁”,想彻底消灭红军;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眈眈,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内无粮草,外无支援。在敌人认为我军“插翅难飞”的情况下,党中央率领红军战士果断长征,从绝境开辟出一条生路。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无与伦比的伟大远征。一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极端恶劣,红军处于生死存亡之际,长征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智慧抉择。二是8万多人进行大转移本身就非常困难,除了携带各种辎重外,还带上了不少生活、医疗必需品,可即便如此,战士们还是带上了文化课本。他们不只有英勇无畏、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还有着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待。就是这样一支看似羸弱的军队,却有着钢铁般的筋骨和冲天的豪气,还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热情。三是红军战士们要面对的是各种奇险之地:五岭山脉绵延不绝,乌蒙山高大雄伟,金沙江浊浪滔天,大渡河波涛汹涌,草地里沼泽遍布,雪峰直插云端……天险处处难测,险情一路都有,可红军战士们穿着草鞋翻过雪峰,互帮互助走过草地,飞身跃过激流险滩,在杂草丛生处踏出一条开阔的路,在鸟雀都避之不及的地方留下英雄的足迹。于是,一支钢铁部队被锻造而出。长征自豪地成为“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精神震撼寰宇,因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从此,长征精神犹如源源不竭的动力,注入每一个后辈心中。解放军战士继续发扬长征精神,以破竹之势,夺取了全国解放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大军以长征精神为引领,展开了蓬勃的建设热潮,让塞罕坝从茫茫荒漠变为茵茵绿洲,把步枪换成了威震四方的核弹;杂交水稻直面饥饿问题,筑牢粮食安全的基石;脱贫攻坚圆满完成;乡村振兴蓬勃展开……长征精神如春风般在中华大地上催生着万物。
时值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让我们时刻谨记“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长征精神将薪火相传,永远激励和敦促着每一位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文章条理清晰,层次鲜明。主体部分先阐述红军长征“伟大”的原因: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极端恶劣、军民大转移困难极大和途中遭遇的各种危险极多。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这些艰险成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接着,写革命者、建设者们将长征精神发扬到实践中,取得了一项项辉煌成就。最后,呼吁我们要将长征精神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点明主题。
立意角度 人生即长征,永远在路上
90年前,红军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烈远征,让长征成为宣言书,成为宣传队,成为播种机,将革命的火种撒向四面八方,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75年过去了,中华大地上到处是繁荣发展的景象。每一位建设者都明白,我们正昂首奋进在新的长征路上。
1934年10月,红军集结出发,踏上漫漫长征路。作为历史事件,长征永久地印刻在了史册上。但长征的影响深远,无时无刻不在警醒后人:长征永远在路上。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中国人民从长征胜利结束的那一刻起,就开启了各种各样的“新长征”: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新长征”;解放全中国的“新长征”;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长征”;进行改革开放的“新长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奋斗的新时代长征。而新时代长征意义非凡,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之努力:解放军战士戍守边疆,保家卫国;医护人员妙手仁心,救死扶伤;科研人员积极探索,努力开拓……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中,边疆安稳,成就盛世;医疗保险,覆盖面广,药品集采,惠及全民;“神舟”上天,“蛟龙”探海,“北斗”组网,高铁奔驰……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每个人都“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奋进,使一项项辉煌成就惊艳世界。
长征从来就没有结束,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立身于时代长征的洪流中,即便遇到高不可攀的“雪山”,面临着危机四伏的“沼泽”,我们也应当继承长征精神,高歌猛进。
“虽千万人,吾往矣。”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不缺迎难而上、奋勇向前的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延续。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有自己的长征路要走,那就是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我们也一定能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唱响新时代长征之歌。
思路清晰。文章主要围绕长征精神的深远影响,阐述“长征永远在路上”这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我们也一定能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唱响新时代长征之歌”,首尾照应。
详略得当。文章的亮点在于没有花费大量笔墨谈论长征的历史背景、行进过程以及最后的胜利,而是把重点放在长征精神在新时代发挥的重大作用上,列举了一项项辉煌成就,水到渠成地号召新时代青年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立意角度 洗涤心灵,强大自我
红军长征犹如一幅壮丽的画,让世界看到中国革命的宏大力量;好似一首嘹亮的歌,唱响国人救亡图存的心曲。而今距离红军长征出发已90周年,我们当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重塑一个强大的自我。
毛泽东曾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作为一次伟大的远征,长征谱写了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让我们先打开首页,站在长征出发处,和当年的红军战士们一起向前进发。
脚下穿着草鞋,日夜行走不停,不少战士的双脚磨出了血泡,但他们咬着牙坚持,绝不掉队;高耸的雪山上奇寒刺骨,战士们衣服单薄,冻坏了手脚;丛生的杂草里暗藏沼泽,许多战士被无情吞没;荒无人烟之地,粮食严重短缺,战士们宁愿自己吞草根、啃树皮,也要把仅有的一点点粮食留给伤员;尽管疲惫不堪,但战士们仍然不停地行走,因为一旦坐下,很可能就永远也站不起来了;冒着敌人的炮火,战士们冲锋陷阵……
想想这些极端艰苦的条件,相信我们的心弦一定会被深深拨动,红军战士们征服雪山草地,挑战饥饿严寒,他们那如钢铁般坚强的意志让我们深受鼓舞,也让我们思绪万千。我们的生活里阳光灿烂,即便偶有风浪,也会有家人、老师全力呵护。与长征中的红军战士相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裹足不前?长征路上,一位位铁骨硬汉的传奇事迹,足以激励我们坚定意志,重塑自我。
红军长征这段艰苦卓绝的历程,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史册上,成为激励一代代人顽强拼搏、奋勇向前的不懈动力。长征,挽救了民族危亡,改变了国家命运,鼓舞着中国人民开启新的建设之路。而今,我们也站在了人生长征的出发处,沐浴着长征精神的光辉,我们亦要像红军战士一样英勇无畏:当困难来临时,敢于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当问题出现时,能从容镇定,果断行事;当责任在肩时,能奋不顾身,勇于承担;当心有动摇时,能信念坚定,义无反顾……在长征精神的洗礼下,我们定会成长为坚强的战士,敢与天斗,敢与地斗,敢教日月换新天!
生活需要奋斗,人生即长征,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经受过长征精神的洗礼,定会做一个内心强大的新长征人,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文章的最大亮点在于将长征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汇,通过阐述红军在长征中遇到的艰险,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内心强大的新长征人,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文章寓意深远。如结尾处“生活需要奋斗,人生即长征,长征永远在路上”,意味深长,富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