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

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省光山县花山寨举行第14次常委会议,徐宝珊、吴焕先、徐海东、郑位三、戴季英等参加会议。中共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转达了程子华带来的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口头指示,参加会议的人员结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际,认真讨论了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问题。

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问题,前后酝酿了半年多。中央这次派程子华来,再次提出战略转移问题,并指出战略转移对红军和根据地都是一种保存。同时经过长时间的革命斗争实践,也使得省委领导同志认识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军民虽然经过了极其勇敢顽强的斗争,但苏区的人力物力损失严重;当前敌我力量过分悬殊,苏区的严重局面在短时期内很难有根本改变;在边沿区恢复老区和开辟新区的活动,经过陶家河等地的尝试,成效不大;虽然红二十五军还能坚持苏区的斗争,但本身由于客观环境的制约,难以有较大的发展,难以恢复和开辟一个新的局面,根据地日益缩小,几个小块根据地周围,驻扎着70多个团的国民党军,星罗棋布的碉堡,全都通上了公路,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封锁网。如果红军仍然不能得到人力物力的补充,将会持续被削弱以致被消灭。在此形势下,只有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才有出路。

会议最后一致通过: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转移的初始目的地为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红二十五军对外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抗日第二先遣队”;决定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留在苏区,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会议还调整了红二十五军的领导人,根据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的提议:由中央派来的程子华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担任副军长,吴焕先仍为军政治委员,并补选程子华为省委常委。

花山寨会议后,中共鄂豫皖省委给当时未能参加会议的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发出指示信,说明省委决定,责成他重新组织鄂豫皖党的机构,并以红八十二师和地方武装为基础,再次组建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武装斗争。省委还就近召集鄂东北地区党组织的一些负责同志做了交代和布置。

花山寨会议后,红二十五军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的决定,将鄂东北地方武装西路军补入部队,即迅速秘密地转移至殷家湾、何家冲一带进行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1)整编部队,撤销师一级建制,军直辖4个团,即第二二三、第二二四、第二二五团、手枪团,军部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经理处、军医院等。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全军共2980余人;(2)向全军讲解形势,进行了打远游击和创建新苏区的政治动员;(3)实行轻装,每人准备3天干粮、两双草鞋,减少不必要的辎重挑担,安置不能随军行动的伤病员。全军仅用三四天时间完成了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

20.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时组织序列

21.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前排左一)、副军长徐海东(前排左三)等与警卫人员合影。

11月16日,鄂豫皖省委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宣言指出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北上抗日的宗旨,号召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不分政治倾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22.红二十五军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

当天,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率领下,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由罗山何家冲出发西进,踏上了长征之路。

这是一支非常年轻的军队。1936年《共产国际》第7卷第3期的文章《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远征》介绍说:“最堪注意的就是这支队伍差不多没有年逾十八岁的战斗员。从前的鄂豫皖苏区里,遭受异常残酷的白色恐怖,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士的孤儿,那些在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远征到四川的红军战斗员的子弟,便是在这种恐怖条件下建立起游击队,从游击队变为现在以‘儿童军’著名的红二十五军。”就是这样一支革命军队,用浴血的征战带来了骄人的斗争业绩,“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荣誉,犹如一颗新出现的明星,灿烂闪耀,光被四表”。 dVroI01l2adnQaH6TEeG3nLctCmCx50mFQsIkP7S2mAFrqH++9/FSJon5JW2U8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