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逐步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从1930年年底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消灭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开展了英勇的反“围剿”斗争。
1931年9月起,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步步进逼,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向全国发出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号召,并表示愿意同其他武装部队“共同对日作战”。但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一再妥协退让,却调动大批军队,继续对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军事“围剿”。
1.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的国民党军队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指挥和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央红军连续取得了4次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
2.油画《反“围剿”的胜利》(崔开玺、郑洪流、张文源、艾轩作)
1933年9月,国民党当局以5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1934年10月中旬,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以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命从鄂豫皖转移,以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红二、红六军团在粉碎敌人“围剿”后,于1935年11月主动撤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的直接目的,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保存有生力量。长征的战略方向和最终目标,是北上到抗日前线,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