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权论》是被美国《军事百科全书》称为“海军历史学家,第一流的海军战略理论家和海上力量哲学家”的马汉所撰写的传世名著,它对世界历史产生了直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海权论》
A.T.马汉(1840~1914),出生于美国陆军军官学校一教授家庭。1856年入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1859年毕业后在美国海军服役,曾任炮舰舰长。1885年任美国海军学院教授,讲授海军史和海军战略。1886~1888年和1892~1893年两度出任海军学院院长。1893~1895年任美国驻欧洲舰队旗舰“芝加哥”号巡洋舰舰长。1896年以海军上校军衔退役。1898年美西战争中任美国海军战略委员会委员。1906年晋升海军少将(非现役)。马汉自幼受其父熏陶,博览群书,攻读军事历史名著,思想上深受古希腊雅典海军统帅地米斯托克利和政治家伯里克利的影响。1885年开始从事军事理论研究和著述,发表专著和论文100余部、篇,其中关于海权论的著作有20多部,主要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1890)、《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1892)、《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1905)等,从而形成了“海权论”。后来,这些著作被纳为一体,称为《海权论》。
马汉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论述了海权的基本理论:
马汉指出,占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是大自然赋予人类通往四面八方的交通媒介和各大陆相互交往的交通要道。任何时候海上贸易都能致富,而财富是国家的生命活力、物质和思想的具体表现。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贸易并进而控制世界财富,因此,海洋必然成为渴望获得财富和拥有实力的国家进行竞争和发生冲突的主要领域。国家要在海上自由活动,必须具备4个条件:一是作为一个商品输出国家,必须生产足够的产品供出口并进行商品交换。二是必须拥有作为交通工具的运输船只。三是必须拥有能够保护和发展海上贸易的殖民地和基地。四是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以保护海外领地与本国基地之间的交通线。
马汉科学地分析了构成海权的基本要素,并将这些基本因素概括为以下6点:一是地理位置。一个不必通过陆路保卫自己和扩张领土的国家,其一贯目的就是向海洋发展。同大陆国家相比,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便于海军力量集中或分散。二是自然构造。海岸线是构成国家边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通向海洋的便利通道。国家从海上与世界各国交往,其海上贸易、海运和海军就会不断发展。三是领土范围。不仅指国家的领土面积,更重要的是海岸线和港口特点。四是人口。马汉站在军事的角度,对人口的概念进行了独到的解释,指出,人口不仅指国家的人口总数,重要的是人口质量,尤其是可以构成海上力量的人口,即可以充当水手、舰艇兵员以及生产海军物资的人员。国家拥有能够从事海洋事业的众多人口,是海权的主要因素。五是民族特点。依靠海洋强大起来的民族,其显著特点是具有从事海上贸易的才能,这样的民族必须具有能够生产用于交换的产品和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的能力。六是政府的特点。政府应了解海洋对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海权的重要意义,并竭尽全力为国家建立一支海军。这支海军应保证海上主要航道畅通并能够在远洋活动。为了使人们科学地理解海权的概念和构成海权的诸要素价值与相互关系,马汉明确指出,上述因素的价值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如果国家具备这些有利条件,对其海权的形成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海军战略的关键就是平时和战时建立和发展国家的海上力量。
马汉指出,国家海上力量包括海上力量和海上武力两部分。海上力量指运输船只、基地以及负责提供支援的附属设施;海上武力即海军。在海军建设问题上,海权论者既反对俄国的“要塞舰队”观点,也反对英国的“存在舰队”观点;认为,这两种观点本质上是相互对立,各走极端。前者认为,舰队是要塞的辅助力量,除协助要塞防御作战外没有其他意义。这种观点导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彻底失败。后者认为,海军是国家命运之所在,应独立于其他因素之外;要塞只是暂为舰队提供燃料、修理或休息的设施,除此别无价值。海权论者认为,海军应成为海上野战军,要塞、基地应成为保障舰队在海上实施进攻作战的根据地。
马汉认为,夺取制海权是海上作战的主要目标,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则是夺取制海权的基本方法。因此,海军在海战中的主要任务是积极进攻和摧毁敌方主力舰队,并进而夺取制海权。如果敌方舰队被歼,敌人必将遭到彻底失败,己方海军便可控制海洋。马汉认为,舰队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因此不能作为单纯防御的工具。海军战略的要素是:集中、中央位置、内线和海上交通线。海战中,应集中使用兵力,避免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作战。这是海军的基本作战原则和实现战略目的的主要手段。
马汉的海权著作一经出版发行,立即销售一空,在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产生了空前的影响。
最先接受“海权论”的是英国人,因为当时英国正在辩论扩充海军的问题,马汉的理论被认为“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他的书受到百般推崇,而且被当作最大的权威著作加以引用。在法国,由于这部著作中对法国海军的失败多处进行了评论,触到了法国海军建设的要害,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攻击,但大多数人拥护马汉的观点,因而《海权论》在法国被称赞为“最客观公正的著述”。在日本,马汉的著作出版后,即刻便被译成日文,而且被列为日本海军军官的必读书。当时,日本正在跃跃欲试,企图赶上西方,因此日本政府便开始与马汉进行频繁的通信联系,就日本海军的规模、舰炮的型号等问题征求马汉的意见。在俄国,《海权论》早期著作的俄译本被年轻的海军军官奉为“经典”,克拉多曾企图把《海权论》应用于俄国海军和海上力量建设并因此受到沙皇的赞赏。
尤其需要提出的是此书在德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当时的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元帅及其皇帝威廉二世在“海权论”中找到了扩充海军的理论依据,也都成了马汉理论的狂热崇拜者,威廉二世说:“我现在不是在阅读马汉上校的著作,而是想吞食它,并且牢记在心灵之中,这是一本第一流的著作,所以在各点上都是经典化的。在我所有的军舰上都备有此书,并经常为我们的将领和军官们所引述。”德国还规定将马汉的著作列为海军学校的教材。
在美国,马汉的《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刚出版,当时担任文官委员会委员,后来出任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就写信给马汉,称赞这本书是“非常好的书”,是“绝妙的书”,是一部“经典著作”,美国海军和陆军当局也先后下令大量订购马汉的著作,甚至连美国政府的议员们也以引证马汉的词句为荣。根据马汉的理论,美国迅速建立了一支与世界海军强国相抗衡的海军舰艇部队——“大白色舰队”,于1898年进行了美西战争,夺取了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和新加坡,不久又开凿巴拿马运河,“建立了美国对运河的绝对控制”,还相继占领了关岛、菲律宾和夏威夷。自此美国海军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了世界各大洋,以一个海军强国的面目称雄于世。
马汉的《海权论》适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垄断资本向海外发展的需要,是当时历届美国政府制定对外政策和海洋战略的重要依据,对美国军事思想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海军理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作者过分夸大了海上力量和舰队决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