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施利芬:德军两次世界大战的“总设计师”

施利芬是一个将门之子,其父曾是普鲁士军队的一位少将。施利芬自幼勤奋好学,苦读经史。由于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立志从军,之后考入军校,20岁毕业后,即投身军旅,成为一名年轻的军官。1853年,服役5年的施利芬又赴柏林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任职于德国陆军禁卫第一骑兵团。1866年,普鲁士同奥地利进入战争状态,施利芬随部队开赴前线作战。在著名的萨多瓦战役中,普军在毛奇的指挥下,连战连捷,将23万奥军击败,取得了普奥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施利芬在这次战役中,亲身领略了“老毛奇”的指挥艺术,第一次享受到作为战场上的胜利者的欢愉,同时也为他建造自己的军事理论大厦奠定了基石。

普法战争(1870年)之前,施利芬被调到德军总参谋部任作战参谋,而总参谋长正是备受他敬仰的毛奇元帅。这样,施利芬可以直接向他的崇拜者学习兵法战术,毛奇对施利芬的聪明才智特别器重,给予了他特别的关照和帮助。在普法战争中,毛奇采用铁路进军、密切协同、分割慕尼黑的战术,一举击败法军,从而使施利芬对毛奇的快速机动、集中兵力、速战速决等战略战术原则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施利芬

施利芬聪明绝顶,忠于职守,对战略战术问题有超群的洞察力,工作效率也很高,所以备受毛奇的赏识。才干加机遇,成为施利芬在和平时期步步高升的关键因素。1876年,他被任命为德国第一骑兵团团长,1884年任德军总参谋部的处长,1888年晋升为军需总督。3年后,当接替毛奇任总参谋长的瓦德西被解职后,58岁的施利芬担任了德军的总参谋长。

施利芬升任德军总参谋长后,横溢的才华和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他的军事思想日臻成熟。他早年丧妻,长期过着单身生活。他把父亲“始终不渝地勤奋工作,矢志不移地忠于职守”的遗言作为座右铭,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学术研究之中。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在西方是最为隆重的节日,施利芬的圣诞节却过得别具一格。每到这一天,他或是把部属召集起来切磋学术,提出新的战略战术构想,或是出难题作业,让部属连夜做完,以此作为献给圣诞节的“礼物”。

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施利芬适应德国对外扩张的需要,致力于建设一支人数可观、装备精良和训练有素的军队,以便随时准备用武力去夺取“阳光下的地盘”。1893年,在施利芬等军界要人的呼吁和推动下,国会通过了扩军的军事法案,使军队的平时编制增加到接近60万人。与此同时,施利芬加强对各级军官的训练,更新军队的技术装备,为提高德军的实战能力竭智尽力。

在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施利芬认为,两线作战问题对德国至关重要。为解决此问题,他经十多年研究,于1905年制定了《对法战争备忘录》,即“施利芬计划”。他认为,德国被夹在俄、法两强之间,既有弊也有利。从总体上说,德军兵力与法、俄相比处于劣势,有腹背受敌的危险;但另一方面却将法、俄隔开,对其中任何一方来说均处于优势,便于各个击破。因此,趋利避害的唯一途径是集中兵力于西线,先发制人突然袭击,从侧翼迂回包围迅速歼灭法军,数周内结束对法作战。尔后利用铁路迅速将兵力调往东线,全力对付俄国。“施利芬计划”集中反映了施利芬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其精髓是“坎尼战”思想,即速战速决,各个歼敌。

1906年,年事已高的施利芬考虑到英国可能参战,对他的战略计划做了某些枝节上的变更之后,便退出了现役。

虽然新上任的总参谋长“小毛奇”并不是施利芬的信徒,但施利芬计划的战略构想,仍在大战前的德国军事科学中占有统治地位。大战爆发后,德军的战略部署基本上是以“施利芬计划”为蓝本的。不过,由于“小毛奇”把这个计划改得不伦不类,本来意义上的“施利芬计划”并未付诸实施。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后,军事学术界对“施利芬计划”或褒或贬,但多数人认为德国失败的原因恰恰是没有完整地实施“施利芬计划”所致。所以,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正统军事思想仍把“施利芬计划”奉为楷模,看作是军事学术的最高成就和西线作战获胜的秘诀。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实施的“曼施泰因计划”也是在“施利芬计划”的基础上加以扩大与发展而成的。因而,军事学术界认为,施利芬实际上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总设计师”。 5Vu9G6FT6V/VXYWdygF2HOY2sfqyPtFqcuw+zLwynWMqh29sBtp+3IlVNFSNK1n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