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劳塞维茨出身于普鲁士马格德附近布尔格镇一个退役军官的家庭,他从小受到军旅生活的熏陶,12岁就投身军营,接受传统军事教育和严格训练,13岁就在第一次反法联盟的对法作战中,体验了4个月的堑壕生活。首次参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法国人的胜利和普鲁士失败的景象,却给他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同时激励了他的求知欲望和对军事研究的兴趣。
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的前期军事生涯,正是在“战神”拿破仑几乎踏平整个欧洲的年月。他以犀利的军事眼光,目睹了这位军事巨人的兴衰。1793年至1795年的几年间,克劳塞维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几十次战斗,领略了当时战争的各种现象。进攻和防御、胜利和失利的实践与体验,使他认清了老式横队战术的落后性,炮兵的巨大威力,积极防御的坚强有力,以及军队的武德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等,从而为这位军事理论大师的成长垫铺了肥壤沃土。自1795年普鲁士与法国议和以后,克劳塞维茨和他所在的军队度过了十多年的和平生活。在这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读了大量的战史和其他军事著作。他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思维,开始引起了有关人士的注意。1801年,团指挥官推荐和保送克劳塞维茨到柏林普通军校深造。在校学习期间,他比周围的人都善于利用时间,不仅潜心钻研军事理论,而且孜孜不倦地研读数学、逻辑学、地理和历史等学科。在军校上学的三年,使他不仅有了潜心钻研军事理论的良好学术环境,而且结识了当时出色的军事理论家——该校校长沙恩霍斯特。在沙恩霍斯特的帮助、提携和影响下,他很快成长为最优秀的军官。毕业后,经沙恩霍斯特荐举,克劳塞维茨担任了普鲁士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不久,又得到了国王的赏识,并给予正式的任命。这样,克劳塞维茨便跻身于上层社会。他是一位颇为能干的副官,既充当亲王的总督,又是随从官,处处表现得彬彬有礼,才智出众,办事干练,深得上下人心。同时,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发愤从事军事科学的研究,并进一步丰富了其他方面的知识,尤其改善和加强了文学方面的素养。
1806年10月,普法战争失败后,克劳塞维茨与他的亲王一起双双成了拿破仑的俘虏。1807年元月,他随亲王被解送到法国。在法国,克劳塞维茨一边同他的亲王过着高贵的战俘生活,一边饱餐巴黎的文化艺术,并研究拿破仑的用兵方略。10个月后,以两国交换战俘的机会使他们重新回到普鲁士。从1807年11月至1808年3月,克劳塞维茨根据自己的这段实践和所见所闻,写了一份长达14页的备忘录《关于普鲁士未来反法战争行动》,对以后战争做了新的预测和探索。1808年,普鲁士军队实行大改组,克劳塞维茨受聘担任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办公室主任。在对部队体制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参加了一些重大的军事演习,使他对部队的体制、编制、作战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1810年,克劳塞维茨被晋升为少校,并担任了柏林军官学校的战略学和战术学教官。这样,他又有机会把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做理论上的进一步整理和概括。
1812年6月,拿破仑发动了大规模的侵俄战争。战争前夕,克劳塞维茨因反对普鲁士同拿破仑结成同盟而辞去军职,转而投奔俄国,参加反抗拿破仑的战争。克劳塞维茨在俄国军队中任军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斯摩棱斯克争夺战和博罗季诺会战等。1814年春,随着拿破仑被击败和欧洲军事形势的改变,克劳塞维茨重新回到普鲁士军队。1815年被任命为布吕歇尔军团第3军参谋长,参加了林尼会战。同年秋升任莱茵军团参谋长,开始从事对拿破仑作战经验的总结,着手战争理论的研究。1815年3月,被调任有职无权的柏林军官学校校长,9月晋升为将军。从此,在任职的12年当中,他致力于军事理论、军事历史的研究,撰写了许多军事著作,后来由他的夫人整理出版了共10卷的《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其中的1~3卷,就是有名的《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聪颖过人,经历丰富,善于思考和总结经验教训,他先后经历过两个国家的军队领导工作,既具有最基层的士兵感受,也具有在皇室高官身边工作的经验;他既当过战略战术教员,也当过军事院校校长……他看问题既具有宏观的气吞山河之战略气势,也具微观的下层官兵之眼力,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他能够写出极富科学及实用价值的军事巨著。
克劳塞维茨的名著《战争论》,是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辉的里程碑。该书认真考察了以往各个时代的战争,特别是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刚刚过去的拿破仑战争,他以130多个战例为基础,以辩证研究的方法和手段,科学地阐明了许多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现象,从而比较客观地揭示了战争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对战争与政治、战争的目的与手段、战争中的人与物、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进攻与防御等相互关系,做了比较辩证的分析,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其军事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初期的进步倾向和革新精神,曾大大地推动了19世纪战争理论和军事学术思想的发展,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