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世纪末叶,由“大力神”蒸汽机推动的工业革命开始向海战领域迈进,1893年,一艘蒸汽船出现在美丽、静谧的塞纳河上。尽管它外表粗陋、航速不快,但却使两岸的行人为之咂舌,法兰西科学院的院士们也十分惊讶。船居然不使用桨和帆就能够航行了。蒸汽船终于来到了世界上。年轻的发明家富尔顿激动不已,他断言:“这个事实会使世界的面貌为之一变。”这时,“军事巨匠”拿破仑正在土伦大造战舰,集结重兵,准备跨海攻打英伦三岛,扬言要“成为伦敦、英国议会和英格兰银行的主人”。富尔顿立即把这一发明献给了拿破仑,并面陈了自己的设想及建议。没有料到,伟大的拿破仑根本不相信船离开了桨和帆能够在大海上行驶,他把富尔顿关于制造“无帆蒸汽兵舰”的建议当成了“热昏的胡说”。结果,拿破仑跨海攻击的计划终未兑现。1895年12月21日,由维勒纳夫海军上将率领的法兰西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被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督率的舰队彻底摧毁。从此,拿破仑失去了进攻英国本土的作战能力,“大陆体系”伴随着他度过了最后的军事生涯。
在欧洲,第一个不再受法国军事威胁的国家出现了,法国失去了海上竞争实力,而英国则从此称霸世界海洋达一个世纪之久。由此,有人十分感叹地说,由于拿破仑拒绝了富尔顿的建议,“19世纪的欧洲史也就自然不需要重写了”。
……
美国内战时期,南北两军在葛底斯堡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北军的密执安旅使用了一种13.2毫米的连发步枪,以数倍于敌的火力优势,重创了南军,夺得了胜利。大家可曾知道,这种连发枪的问世还经过了一场小小的磨难。
一天,北军陆军部看门的老头看见院里走出一位垂头丧气的小伙子,在他的手中还拿着一支样式怪异的步枪。老头好奇地拦住他问道:“喂,年轻人,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小伙子抬头看了一眼这位和善的老人,委屈地说:“我发明了一种可以连发的步枪,想使它在南北战争中发挥作用,可谁知那些陆军部的老爷们看都不看一眼。”老人接过小伙子手中的步枪认真地摆弄了一番,然后拍拍他的肩膀,答应带他去见一个人,并得知这位小伙子名叫克里斯托夫·斯宾塞。
谁知,老头要带斯宾塞去见的人正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这位面孔消瘦,围着一条方格呢围巾的总统十分感兴趣地听完斯宾塞的讲述,朝室外指了指说:“走,到外面试试看!”
三人来到白宫的庭院,林肯命人在对面的树干上竖起一块板子,然后请斯宾塞试射。小伙子信心十足地端起步枪,连发七弹,弹弹命中,效果很好。斯宾塞又装上七发子弹,然后把枪递给林肯。林肯认真地瞄准、击发,再瞄准、再击发。打完七弹后,林肯走到靶前看了一眼,幽默地对小伙子说:“我年轻时,可比你打得好。”这场不寻常的射击试验,终于惊动了北军陆军部和海军部的军官们,他们分别在1861年6月和8月试验评审了斯宾塞的连发枪,并于1862年12月31日正式装备北军。
林肯发表演说
从蒸汽船到连发步枪,一桩桩新技术的问世,一件件新武器的应用,强制性地影响着战争进程乃至人类的历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赢得新的战争,毋庸置疑,必须高度重视新技术、新武器的研究和发展。
1982年4月,正当英阿之战白热化的时候,在距地面1000多千米的太空,美苏之间也悄悄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宇宙情报战。
苏联发射的一颗直径12米的人造卫星,鬼鬼祟祟地刺探英阿双方的情报,然后发回莫斯科。据说,连英特混舰队司令与本国的通话,也被这个太空特务窃听去了。美国也不甘示弱,它使用的侦察卫星,准确性与快速性也十分惊人。一些专家估计,美苏这场宇宙情报战每天至少花费100万英镑。美国共发射了8颗电子卫星,苏联除发射8颗雷达卫星外,还增发了5颗通信卫星。
建造和部署太空卫星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要冒受到人们严厉指责的风险。然而,美苏两国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一意孤行,其目的何在?原来卫星战的价值非同寻常,早在9年前,美苏两国就已尝到了甜头。
美国大鸟卫星
那是1973年10月,埃及军队在萨达特总统和国防部长伊斯梅尔的指挥下,以巧妙的瞒天过海之计,一举突破了以色列号称“突不破的防线”——巴列夫防线。在不到3天的时间里,就控制了运河以东10至15千米的全部地区,进攻矛头直逼以色列防御的纵深,整个作战形势十分有利,就此发展下去,胜利指日可待。
然而,事与愿违,在以色列面临全线崩溃的危急关头,美国的通信卫星“大鸟”像一颗刺目的倒飞流星冲出了地球,进入了茫茫太空。从它进入预定轨道的瞬间起,卫星头部的自动摄影系统便开始工作,巨大的卫星摄像镜头对准了苏伊士运河地区,运河两岸埃及军队的全部态势情况迅速被拍摄到了卫星照片上。照片上十分清晰地显现出了提姆萨湖和大苦湖之间,从苏伊士运何的北端算起约90千米处,有一个宽达10千米的空隙。这一空隙正是埃军第二军和第三军的结合部,此处将是一个十分理想的突破口……紧接着,美国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一价值连城的绝密情报通知了以色列国防部。以色列国防部得到这一情报,如获至宝,立即进行研究。国防部长达扬和总参谋长埃拉扎尔根据卫星照片上提供的情况,认为扭转战局的时机已经成熟,便迅速作出了决定,命令其沙龙将军急速带领主力部队,以装甲兵为前导,从大苦湖北边的空隙地偷渡苏伊士运河,直接向运河的西岸发动进攻。在以色列靠美国卫星提供的情报组织的这次进攻中,其过运河之兵如入无人之境,不仅彻底扭转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而且还打掉了运河西岸埃及军队的全部导弹发射基地,取得了交战以来的大胜利,将被动送到了埃及一方。
就在埃及军队由主动转为被动的难耐时刻,随着两声震耳欲聋的轰响,苏联的一颗通信卫星拔地而起,以每秒15千米的高速,飞入了太空环球运行轨道……时隔不久,一组极其清晰的卫星照片,便由苏联送给了埃及国防部。这组照片将以色列的装甲部队进入苏伊士运河西岸的全部情况暴露无遗。埃军按照卫星照片提供的线索,迅速组织了两个装甲师的兵力,拦截住了乘虚北进的以色列军队,使以军在偷渡运河后遭受到了第一个大的挫折,被迫从运河北岸退兵。
情报战古已有之,并不稀奇。但对这种高高在上、不声不响、肉眼看不见的太空“特务”,人们往往容易掉以轻心,结果在高枕无忧之间被它窃走最宝贵的情报。因此,当今交战各国对太空“特务”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太空“特务”比较难打掉,但也不是不能对付的。它兼收并蓄,真假不分,如果地面部队巧妙伪装,不仅能掩盖真相,还可以利用它将假象传出去欺骗敌人。那样的话,太空“特务”就成了自己的义务“通信员”了。
在战争史上,为保障军队作战的胜利,搞好通信联络,很早就被军事家所重视了。翻开《孙子兵法》,就会看到这样的记载:“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其实,波澜壮阔的古战场上,除了采用擂鼓、旌旗和火光传递情报、指挥作战之外,还有“烽火通信”“军鸽通信”“驿传达室通信”等。可以说,通信起到的就是“千里眼”与“顺风耳”的作用。
从原始的击鼓鸣金到新式的电报电话,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1860年,英国人贝尔发明了第一个受话器,使人类第一次通过金属导线通话得到了成功。1878年,俄国雅科比中校在军队中开始进行电话通信试验。次年,他又发明了小型送话器。1879年,俄国的马哈里斯基在世界上首先把送话器和受话器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现代电话的原型。到了19世纪末,电话通信已成为指挥部队最方便的工具之一。
打仗靠指挥,搞好指挥要有可靠的通信联络作保障。通信联络的好坏对作战的胜负有重要的作用。
1941年6月22日晨4时,德军突然进攻苏联。当时苏军的西北方面军的通信枢纽都没有转入地下,各战役指挥所之间也没有架设军用线路。由于苏军指挥员不重视无线电通信,边境军区的大部分地区没有配备无线电台,有的地区虽然配了一些电台,也只配了编制数的27%。在部队指挥员中,还流传着一种所谓的“无线电恐惧病”。有的指挥员害怕敌人测到自己的指挥位置而不敢用电台,有的指挥员禁止无线电台配置在自己的指挥所区域工作,或者不让电台跟随指挥机关一起行动。苏军通信联系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作战指挥,西北和西方两个方面军的司令,在战争爆发一周后,还无法同各集团军、各军之间保持通信联络。地面部队和航空部队也因通信联络中断而无法实施协同。特别是西北方面军,通信联络始终处于中断状态,战争已经打了18天,苏军总参谋部仍然没有了解到西北方面军的态势和德军的部署情况。苏军在战争初期的失利,可以说通信联络不好是一个重要原因。
时隔不到半年,美军又吃了通信不畅的苦头。1941年12月,日军在偷袭珍珠港前12小时向舰队发出命令,被颇为能干的美国情报机构破译,并迅速报告给统帅部。美统帅部在日军突袭前2小时,用无线电向驻夏威夷部队发出警报。然而由于通信环节作梗,直到日军偷袭成功7小时之后,夏威夷驻军指挥官才看到这份令人啼笑皆非的电报。
上述战例说明,通信联络已经成为战时生死攸关的问题。如果军队的这个“神经系统”不畅通,上情不能及时下达、下情不能迅速上报,首长的决心、战斗部署都不能顺利实施,那么部队就失去了作用。为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军队都在大力研究和发展最新型的通信方式和通信网络,使指挥、控制和通信密切地结合成为一体,以保证作战指挥需要。
通信技术是现代科技大家庭里最活跃、最敏感的部分之一,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最近一二十年间更是日新月异。不仅有线与无线电通信日趋先进,而且继20世纪60年代激光通信崭露头角之后,卫星通信又在70年代横空出世。这些设施和技术一跻身于军事领域,很快登上大雅之堂,发挥出的威力叫人瞠目结舌。只要稍微留心一下近几年国际间一些局部战争的经验教训,就不难看到现代通信的赫赫作用。
未来战争是各种新式武器加电子干扰的立体战,部队高度机动,战场情况多变,指挥机构转移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员要对散布在广漠空间的部队实施指挥,配置在不同地域的诸军兵种要分毫不差地达成协同,大本营要获得敌方情报并及时通报部队,庞大繁杂的后方勤务要更好地为前线服务,要求通信系统必须具有很强的抗毁、抗干扰和快速反应能力,确保通信联络的迅速、准确、保密和不间断。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军事通信正日益紧密地同战争的命运融为一体。
正因为这样,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视通信现代化为提高部队战斗力的要旨。一方面从组织上加强领导,一方面不惜重金更新设备,培训人才。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旅以上部队就增设一位专管通信、电子的副参谋长,在抓紧内部通信建设的同时,还建立了相当规模的电子干扰部队和电子侦听网。苏联和今天的俄罗斯汲取了卫国战争初期的教训,一直把通信列为军队建设的重点内容。外军的这些情况,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从人们思想上摒弃“只重视枪炮弹,而轻视无线电”的陈腐观念,切实加强通信训练。
1967年6月6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发动了闪电式的空袭,一举摧毁了埃、叙空军,夺取了制空权。地面上,以色列机械化部队势如破竹,直落苏伊士运河东岸。以色列海军也耀武扬威,如入无人之境,甚至让“埃拉特”号驱逐舰一直开到埃及塞得港口,巡弋挑衅。
“埃拉特”号的嚣张气焰使塞得港内的埃及海军官兵怒火中烧。7月12日,两艘鱼雷艇冲出港外,直捣“埃拉特”号,可惜仓促出阵,力量单薄,被“埃拉特”号轻而易举地击沉了。
愤怒的埃及海军等待着复仇的机会。10月21日下午,“埃拉特”号驶到塞得港外12海里的海面上,被埃及雷达发现。港内“柯尔马”(别号“蚊子”)和“奥萨”(别号“黄蜂”)导弹艇迅速作好了攻击准备,隐蔽接敌。随着两声巨响,“蚊子”艇率先射出了两枚“冥河”导弹。
“埃拉特”号雷达兵在屏幕上发现300米空中一个可疑光点袭来,很快又隐去不见。17秒钟后,舰右侧80多米空中一团火光轰鸣而来。“埃拉特”号来不及作规避动作,“轰”地一声,一枚“冥河”导弹击中锅炉舱。一分钟后,另一枚命中机舱。“埃拉特”号顷刻失去了机动能力,熊熊烈火烧了一个多小时。港内,又飞来两枚导弹,一枚正中“埃拉特”号后甲板,舰身开始倾斜进水。舰长慌忙下令舰员弃舰,当另一枚导弹飞来时,“埃拉特”号已沉没在滚滚波涛之中。
导弹投入实战,这是第一次。“埃拉特”号的失利,好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美战列舰一度吃亏于日本的航空鱼雷,强烈地冲击了西方军界,进而促使现代海战向导弹、电子战方向发展。
发射舰舰导弹
曾几何时,精确制导武器似乎成了高科技战争的代名词。至今,它已被叫得震天响,几乎是家喻户晓了。
的确,在任意一场稍有点规模的现代局部战争中,制导导弹、制导炸弹都是战场的绝对主角。可以这么说,无论哪一个国家,没有几件精确制导武器就根本上不了现代战场。
因此,导弹就成了现代战场的主要杀手。
导弹,简而言之,是指能够自动飞行、自动或半自动导找目标的一种炸弹。运用导弹进行相互攻击的战争是导弹战。导弹有很多种,按其用途,大致可分为地地导弹、地空导弹、空空导弹等。据统计,全世界现有600多种型号和种类的导弹。
目前,高技术的发展,使微电子、红外、激光技术迅速与杀伤性武器结合,使精确制导武器获得了“灵巧武器”的美誉,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局部战争中显示出了惊人的效益,以至于人们一提到战争,眼前就同时浮现出了导弹的影子。
精确制导武器可应用于各种场合。它应用于空对舰,可以用较老旧的“超级军旗”式飞机从48千米以外的超低空发射“飞鱼”导弹而击毁“谢菲尔德”号这样大的驱逐舰。
它应用于空对空,可以打出80∶0的优异空前的战果。
它用于舰对地,可以长驱直入3000千米命中目标,使地面坦克在劫难逃。
它应用于轰炸地面核反应堆,可以达到1米不差地彻底摧毁。
导弹发射指挥控制中心
……
精确制导武器尤其导弹的逐步改善和大量使用,是达成速战速决目的的重要手段。
在20世纪的自然科学四大成就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创立,对人类文明进程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与其他三项科学成就相比较而言,计算机数字化成就正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里,更直接、更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因此,有人把它看作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与标志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的蒸汽机的发明相提并论——21世纪,人类将进入一个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文明时代。
但是,数字化在造就一个个奇妙的未来童话时,也以一个个令人悚然的现实向世人发出了警示,告诫人们:“神奇的数字化生存时代,也许还是一个陷阱,意味着一场噩梦”,几乎与计算机网络时代相伴而生,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等,已经成为人类在21世纪信息社会的最大“心病”。据统计,从1983年世界上的第一例计算机病毒正式曝光迄今,计算机病毒这个游荡在全球计算机领域里的幽灵,所到之处可谓“哀鸿遍野”——目前,全球发现的各式电脑病毒已不下5万种,而且还正在以每天产生数百、数千种新病毒的速度继续递增;与此同时,电脑黑客的非法侵袭活动也层出不穷,愈演愈烈,一些国家计算机网络被非法光顾和攻击的事实更是令人瞠目。
据美国国会总审计局的一份报告称,近年来非法入侵五角大楼计算机系统的案例几乎每年递增一倍,仅1995年试图非法入侵五角大楼计算机系统的案件就高达25万次,其中16万次获得成功。
1994年,两名电脑黑客侵入美国空军司令部和空军负责武器开发的实验室——纽约州罗马空军发展中心达150多次,获得了这个中心计算机网络上的所有信息。他们还利用实验室的计算机作为平台,“试图破坏世界范围内其他军方、政府、商业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系统”,其中包括美国俄亥俄州的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和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美国官方宣称,计算机黑客“造成灾难性破坏的可能性是巨大的”,“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恐怖分子或敌对势力可能对国防信息系统实行控制和攻击,并严重削弱国家部署和支持军队的能力”。
1995年2月15日,一个名叫凯文·米特尼克的电脑大盗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落网。这名时年31岁的电脑盗窃“奇才”,在两年时间里利用简单的作案工具——电脑与电话,非法侵入几十家大公司的计算机系统,盗窃了数以万计的数据文件和至少2万个信用卡号码,由此获得的商业秘密价值估计高达几十亿美元。耐人寻味的是,就在这名电脑盗窃“奇才”被捕的当时,一些西方国家媒体就断然认定:“他不会在监狱里蹲班房的,五角大楼一定会把他要走!”因为他是美国的一笔财富,是美国用以实行网上霸权的游击骨干。
随后,一些西方媒体又在盛传,一颗英国通信卫星被电脑黑客劫持。此事虽然未经最后证实,但有关人士指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已经启用了一批在网上运用病毒兴风作浪的黑客高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担忧。种种迹象表明:在信息时代,一种新型的战争形式——网络病毒战的时代已经来临。
现代通信是现代军队建设的命脉,在全球互联网络迅猛扩展的今天,网络通信对军队战斗力的倍增作用越来越明显。海湾战争中,美军在战场上共启用了3000多台与美国本土联网的计算机,保障美军的作战指挥和通信。一位美军上校曾深有感触地说:“离开了电脑网络,美军已经无法实施指挥和控制。”在不远的将来,网络的触角可能会悄悄伸向军营各个角落。种种趋势显示,争夺“网”上优势,已经成为军事领域群雄逐鹿的新热点,在21世纪,电脑网络的优劣将直接决定军事优势的归属。
有人认为,如果把1942年的“珍珠港事件”作为20世纪战争中突然袭击的范例,那么发生在21世纪的“珍珠港事件”肯定不会是飞机大炮、核武器和突然袭击,而首先是用没有硝烟、“杀人不见血”的方法对敌方的计算机系统发起突然袭击。
美国军方认为,未来信息战的“珍珠港式”突袭对象可能不仅是军事系统,还包括更为广泛的民用系统:敌人可能利用电脑病毒、隐码、数据破坏程序或其他手段来阻塞甚至摧毁网络线路,干扰航空管制中心,中断电力运行或破坏交通管理程序,也可能侵入各类金融机构的电脑网络制造金融混乱——这些情形“如果发生在重大军事部署或某项重大紧急行动展开之际,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直接的严重威胁”。
事实上,正是美国首先把对计算机系统实施攻击的信息战作为一种战争样式运用于实战的。据报道,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开战前夕,美国情报部门获悉伊拉克从法国订购了一套用于防空系统的电脑打印机,特工人员便设法将装有固化病毒的芯片换到了打印机上。美军发动空袭时,情报人员以遥控手段激活病毒,使病毒窜入电脑主机,从而造成伊军防空系统瘫痪,为美军空袭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1999年4月31日美国《新闻周刊》的一条消息透露,美国总统批准了一项由中情局利用电脑黑客通过入侵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及其他领导人的外国银行户口来颠覆他们的“绝密计划”;5月2日,许杏虎烈士(因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袭击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而牺牲的中国记者)的战地日记记载了一条令我国信息产业界人士震惊的信息:“西方威胁要切断南斯拉夫进入因特网的入口”,“网络经济时代的核心产物——因特网同样可能成为霸权主义的工具”。继后,从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分别传出消息,他们的一“硬”一“软”高科技产品奔腾111和Windows98均暗藏了“机关”,可以任由他们悄悄地窃取网上客户的保密资料。
当我们尚沉浸在因特网接入中国后带来的历史喜悦,陶醉于中国“信息高速公路”迅猛发展大好形势时,上述消息像“炸弹”一样震醒了我们:因特网完全可能成为西方霸权主义谋求世界霸权的工具!在未来的国际网络战中,他们可以采取切断因特网的入口,中断我们与国外的联系,造成我们的网络瘫痪;可以利用垄断性电脑网络中的“逻辑炸弹”“病毒程序”,摧毁由电脑网络控制的军事、经济系统;可以利用垄断的硬件、软件技术偷窃军事、经济、行政机密,让我们的一切秘密悄悄地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和助手多伊奇曾领导一个小组起草了一份名为《21世纪美军框架》的文件,提出未来先进武器的关键是信息技术,在这种未来战争形式中,计算机将成为主要战争手段。目前美军已把电脑病毒战作为首选的战争样式之一。据美国《时代》周刊称,美军不久将能够使用键盘、鼠标器和计算机病毒,不放一枪一炮对敌人的军事和民用基础设施发动迅速、寂静、广泛和毁灭性的打击。
在现代战争中,网络不仅可以提供高效、快捷、准确的指挥,而且网络攻击本身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打击手段。美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一份《关于计算机危机》的研究报告称:“未来恐怖分子有可能使用一个计算机键盘,就能造成比使用一颗炸弹威力还要大的破坏。”有识之士提出,警惕“网络恐怖突击队”,并非危言耸听。
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中地位和作用的日趋重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军事指挥自动化系统C3I(COMMAND指挥、CONTROL控制、COMMUNICATION通信、和INTELLIGENCE情报)已成为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制高点和神经中枢,而计算机系统作为维系C3I系统运转的关键,也必然成为敌对双方意欲摧毁的首要目标——电脑病毒武器便为未来无硝烟的信息战场提供了一种全新范式——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作战手段。
专家们为这种未来战争的作战方式提供了这样一些设想:
首先,电脑“黑客”侵入敌方庞大的C3I系统,删改有关数据或注入错误数据,破坏其整个作战自动化指挥系统,或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
其次,利用电脑病毒侵入敌方空间设施的发射、定位和控制的核心电脑系统,从而使其中枢神经发病而瘫痪。
再次,运用各种手段施放电脑病毒直接攻击甚至摧毁敌方高技术的硬武器系统,如巡航导弹、战机内的电脑系统,使这些武器系统因内部的电脑系统紊乱、瘫痪而失去战斗力。
最后,运用电脑病毒攻击、破坏对方各类电子设施与装备,使其作战指挥和武器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此外,还运用电脑病毒或“黑客”攻击敌国民用系统,如扰乱、摧毁敌国金融系统,使之经济秩序混乱而引发社会动荡,造成敌国不战自乱……
然而,有识之士也敏锐地注意到,作为未来战争的致命武器,电脑病毒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由于电脑病毒攻击的对象是计算机,因此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受威胁最大、最深的,可能正是那些数字化程度更高的军队和国家,正如美国兰德公司的一份分析报告所说的:“信息战没有前线后方之分,网络系统所及的地方都可能成为战场。”
一位赴美访问的专家,谈到美军最高学府——国防大学时说:军官入学后首先配发的东西是手提电脑,首先领取的文件是内部网络口令、身份确认编码和电子邮件地址,首先接受的教育是网络知识。西点军校也一样,学员宿舍里没有普通大学配置的空调设备,每人床头上却有一台计算机,从校长到司机,从三星上将到雇工,都卷入了网络化的潮流……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贯通全球,网络资源正在成为最重要的信息资源,网络通信也正在成为人类最重要的通信方式。信息时代的浪潮,对传统的战争理论提出了挑战。
在传统的战争中,作战的指导思想主要是着眼于如何更多、更有效地消灭或毁损敌方的有生力量,战果统计也是以消灭敌兵员、建制部队和毁损各种武器装备的数量来表示。而在现代信息战的作战行动中,是把敌方的信息系统及其指挥决策过程列为最主要的打击目标。通过对敌方信息系统及其指挥决策过程实施摧毁、对抗、干扰,破坏其对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控制和使用能力,就足可以使敌方的整个作战机构陷于瘫痪,从而丧失作战能力。这也就是占有了战场上的信息控制权。这种信息控制权的获得,对于取得作战行动乃至整个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比杀伤再多的兵员、毁损再多的一般武器装备更具有实战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武器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电子计算机为载体,信息的获取、传递系统是它的神经,能快速精确地分析、处理信息的计算机是它的大脑,交战双方将改变传统的以杀伤对方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的作战方法。双方将把摧毁对方信息能力,瘫痪其智能武器系统作为主要作战目的,扰乱敌方武器装备的神经即信息的获取和传递系统,而这种摧毁、瘫痪、扰乱的主要手段就是计算机网络病毒攻击。
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局部战争此起彼伏。随着大量高、精、尖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战争的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现代战争在两个范畴中活跃非凡。一个是武力战范畴,这一范畴从平面战场到立体战场,进而发展到陆、海、空、天一体的多维战场,其特点是作战力量超常,武器射程远,杀伤力大,军队机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极强,特种兵、技术兵种成分增多,作战行动全天候、全时空,对后勤保障要求高。另一个是信息战范畴——这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制高点。信息战的表现形式很多,心理战、情报战、战略竞争、理论威慑、潜力抗衡、电子战、用于摧毁信息设备的火力战,计算机病毒战、精确战、隐形战、黑客战、网络战等,由此开辟了在“看不见的空间”展开的第五维战场。
被称为第五维战场的信息战是在“看不见的空间”进行的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它既能慑止对手的武力行为,更能从精神上摧毁对方的思想防线,获得比武力大得多的战略效益。这种战争是双方利用知识和智慧信息资源展开的智力搏斗,较之于传统战争,更能被各民族、各国家、各阶级、各集团所接受和运用,同时也是一种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在信息战中,孙子所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备受推崇,战争将不主要表现为攻城略地等,而是实现某种控制、寻求利益平衡点,在战略上主要是摧毁敌方发动战争和进行战争的意志,战役层次是打乱敌方的决策程序,战术层次才是使敌方力量体系瘫痪。一旦某个黑客侵入一个战争指挥网络系统,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个人就能发动一场战争”“航母攻击自己”的行为。1999年4月1日,美国逮捕了涉嫌制造传播电脑病毒“梅利莎”的戴维·史密斯,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病毒战可能是比核战争更可怕的新的战争。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预测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出版便在美国军方引起很大的反响。在阿尔文·托夫勒思想的影响下,1989年美国军方就有人提出了“计算机病毒战”这一全新的战争概念。海湾战争之所以被称为信息战,不仅仅在于它运用了大量信息武器,还在于此前其作战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海湾战争到1998年,信息战的狂飙已席卷全球。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实施了以信息武器打击对方的信息系统为主的计划,伊拉克丧失了全部信息权。波黑冲突中北约部队运用信息战手段,攻击要害系统,并在谈判桌上运用计算机模拟战争的可能结果使对方接受了和平方案。俄罗斯在车臣冲突中,杜达耶夫由于使用手提电话而被跟踪定位毙命,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更是在信息战场上大打出手,在网络病毒战术上神出鬼没。随着网络世界的形成,信息战的危害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如果信息战把战争推到悬崖边缘,其危害肯定比核武器还要大得多。网络化使地球成为真正意义的小村落,信息高速公路把世界各地连在一起,但信息战可以使整个地球毁于一瞬!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国家间的攻击,首要目标是联结国家政治、经济、军事设施和整个社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利用新奇的信息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对方军用、民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实施快速、隐蔽和摧毁性破坏,包括生产、生活用的金融、电力、交通、供水系统的计算机网络,而在未来网络世界里,每个芯片都是一种潜在的武器,每个计算机都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作战平台,每一位平民都有可能编制作战计划,利用网络发动一项特殊的战争……网上人民战争将成为现实。
围绕信息而展开的网络计算机病毒战,既是信息社会时代高技术战争的产物,又是代表着现代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特点的新的战争形态。武器是人根据主观意图、作战目的、技术能力以及生产条件的许可生产出来的作战工具,它们是任何战争都离不开的必要致胜手段。在这一点上,高技术武器装备与常规的非高技术武器装备都是一样的。“病毒武器”的出现与广泛应用,是高技术战争的显著特征,也是信息战的一个标志,我们所说的“智能武器”,是集中利用高技术的成果,将战争经验、技术验证以及战场使用的预期现象等变为实战参数,纳入计算机“思维”之中,使杀伤兵器具有目标识别、自动寻的、末端制导、隐形、抗干扰能力,表现出极高的突防能力和极高的杀伤能力。而智能化武器的应用,只有通过计算机联网与侦察预警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等信息系统联成一体,才能发挥其投射距离远、命中精度高、杀伤能力大和连续攻击能力强等特点。正是由于高技术的信息系统把诸多的技术兵器、作战单元与战场合成一体,才产生了巨大的作战能量。而这种信息系统一旦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就会产生“思维混乱”甚至“精神分裂”,就会使整个作战指挥“神经错乱”。所以说“网络病毒”必将成为倍受重视的战争制胜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