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诗经·国风》)。自古代起,军队就一直被视为诸侯的心腹,国家(最早指的是诸侯国)的坚强后盾和安如磐石的城郭。
然而,“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诸葛亮集·兵要》);“兵强在治”,“以治为胜”(《吴子·治兵》)。
在上下几千年的战争舞台上,许许多多的败仗,说到底,首先都是由于治军无方而引起的。
例如,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中,张杨(字稚叔)戎马倥偬,东征西讨,很快成为一位颇具实力的武装首领。建安元年,他又因护驾汉献帝返回京城有功,平步青云,被汉献帝册封为大司马,屯驻野王,割据一方。然而,张杨这个人却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缺乏主见,优柔寡断,史称其“性仁和,无威刑”。这对于身处激烈战争岁月的统军将帅来说,实在是一个致命伤。它必将导致将帅丧失权威,治军无方,驭众乏术,最终沦落为历史角逐场上的失败者。张杨的遭遇正是如此。
三国时期,蜀国的著名将领张飞(字翼德)戎马一生,雄壮威猛,勇冠三军,和关羽一起被时人称“为万人之敌,为世虎臣”,曾参与平定吕布、当阳长坂坡鏖战、西进益州平定巴蜀、巴西力战退张颌等一系列重大战役,“所过战克”,多立功勋,为刘备势力的崛起,魏、吴、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当刘备在成都称帝时,他以战功卓著被任命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然而,张飞作为一代名将,身上却也有着重大的缺陷,他性格暴躁,不善于抚恤部属,致使部属与他离心离德,积怨甚深,结果在公元221年7月参与东征之战这场关系到战略要地荆州最终归属的重大战役前夕,丧命于部卒之手。
此外,历史上还有“李从珂骄兵不治失天下”“曾立昌不善治军败山东”“成得臣苛待士卒败城濮”等血的教训。
在上下几千年的战争舞台上,许许多多的胜仗,究其因,首先也都是由于治军有方而决定的。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大军事家吴起十分重视治军问题,他率先提出了兵强在治,以治为胜;兵治在教,教戒为先等观点,并以此为指导,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教戒士兵,训练伍卒,带出一支支能征善战的军队,用于战场无往而不胜,因此被誉为“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
战国时期齐国名将田单善于治军理兵,巧于激励士气。在即墨之战中,他充分发挥齐军将士的积极性,使其众志成城,最终以劣势兵力打败了燕军,收复齐国七十余城,蜚声诸侯,名扬后世,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治好军、理好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