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 (1)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2)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3)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鬃、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共誓。” (4)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唯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5)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6)
(1)“武王戎车三百两”句:戎车,战车。两,同辆。
虎贲三百人:贲(bēn),同奔,意思是虹虎舞跑,像虎一样勇猛有力。虎贲,勇士。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的专职人员和军中骁勇者,勇士。《后汉书·顺帝纪》注引《汉官仪》曰:“《书》称虎贲三百人,言其猛如虎之奔赴也。”三百人,《史记》作“三千人”。
受:商纣王名,他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中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并为古代中国的最终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思想的基础,是统一古代中国的先驱者。纣是后人给他的恶谥。
(2)“时甲子昧爽”句:甲子,甲子日。昧爽,黎明时刻。王,武王。朝,早晨。商郊,指商首都之郊,古时距王城50里为远郊。牧野,地名,在商的首都朝歌南70里,今河南淇县北。
(3)“王左杖黄钺”句:杖,拿着。钺(yuè),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中国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礼仪、殡葬用。黄钺,黄色的青铜大斧。右秉白旄以麾:秉,执。旄,装饰着牛尾的旗。麾,同挥。逖:远,不近。西土之人:西土是商、周地域相对的称呼,泛指随周武王征战的西方各部族。这是对各友邦首领的尊称。
(4)“王曰:‘嗟’”句:嗟(jiē),感叹词,表示忧感。
冢君:冢,大。冢君,对友邦国君的尊称,即下述庸、蜀等八个西方古代部族的首领。
御事:对办理政务的官吏的泛称。
司徒、司马、司空:官名。《孔传》:“治事三卿,司徒主民,司马主兵,司空主土。”
亚旅、师氏:官名。亚旅,上大夫。见《左传》文公十五年杜预注。师氏,中大夫。见《周礼·地官·序官》。
千夫长、百夫长:官名。郑玄云:“千夫长,师帅;百夫长,旅帅。”
庸:约在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南。蜀:约在今陕西省汉中东南。羌:约在今甘肃省东南地区。
髳(máo):额上头发齐眉的一种发式。这里指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支,约在今山西南部。
微:今陕西省眉县东南。卢:约在今湖北省宜城西南。彭:约在今湖北省房县、谷城之间。濮:约在今湖北郧县和河南邓县之间。
称尔戈:称,举。尔,你。比尔干:比,按次序排好。干,盾牌。矛:刺杀用的武器。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
誓: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说文》:“约束也。”
(5)“王曰:‘古人有言曰’”句:牝鸡无晨:牝(pìn),雌性的鸟或兽,与“牡”相对,这里指母鸡。牝鸡无晨,母鸡没有早晨啼叫的。惟家之索:索,空、尽。惟家之索,就是惟索家,宾语前置。意为(母鸡是不报晓的;如果母鸡报晓)这个人家就会倾家荡产。
妇:指妲己。妲(dá)己,商纣王的宠妃,人称一代妖姬,传说姓苏。
昏弃厥肆祀:昏弃,蔑弃。即轻蔑、轻视之意。见《经义述闻》。肆,祭名,对先祖的祭祀叫肆。厥:此处为代词,其。
弗答:不答不问。迪:用。指纣王慢怠祖先,排斥兄弟。
逋逃:逋,亡。逋逃,逃亡。
是崇是长:崇,长,指尊敬。信:信任。使:使用。以上指重用坏人。
俾:使。奸宄(guǐ):犯法作乱,乱在内为奸,乱在外为宄。
发:武王名,姬发自称。
(6)“今日之事”句:愆:超过。止齐:止,待。止齐,等待队伍整齐,防止轻进。强调行军和战斗时必须步调一致,保持整齐的战斗队形。
勖(xù)哉夫子:夫子,《孔传》:“夫子谓将士。”勖,勉力。
伐:刺杀,一击一刺称为一伐。
尚桓桓:尚,崇尚尊崇,提倡要求。桓桓:威武的样子。郑玄云:“桓桓,威武貌。”
如虎、如貔(pí):貔,《说文》,“豹属”。虎、貔,均猛兽。喻像虎、貔一样。罴(pí):一种大熊,也是猛兽。
弗迓(yà)克奔:迓,迎敌。克,杀。奔,指奔来投降的人。指不要杀害俘虏。
役:役于之意。躬:身。戮:杀。
本文选自《尚书》,是周武王在牧野与商纣王的军队决战前的誓师词。
周武王,周朝第一代王。在位4年(前1046—前1042),姬姓,名发,周文王子。文王长子伯邑考被商王纣杀害,立发为太子。文王死后,太子发继位,将周都从丰迁到镐,即宗周(今陕西长安西北)。武王继承了文王事业,用太公、周公、召公、散宜生、太颠、闳夭等为大臣。即位第二年,观兵于盟津(今河南孟津西北)。传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要求伐纣,但武王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还师归周。“牧野之战”决定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国家殷商的灭亡,中国的奴隶制王朝全盛时期的兴起,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周武王画像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帝辛,名纣(有的古书写作“受”,纣和受古音同),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是帝乙的小儿子,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残义损善曰纣)帝纣资捷辨疾,闻见甚敏;膂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唯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战,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太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商朝统治阶层分崩离析。
于是,武王起兵,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西方及西南方国部落,渡过盟津,与诸侯相会,并作《牧誓》,声讨纣王罪行,表示自己要“恭行天罚”。武王十一年二月甲子日早晨(公元前1036年),周武王率诸侯之师来到距朝歌只有70里之遥的商郊牧野。战前,周武王又一次宣告了纣王的罪行,周军士气大振,斗志昂扬。纣王闻讯,匆忙调集大军,开赴牧野,与武王对阵。纣王的军队远远多于武王,但是因纣王暴虐至极,遗弃骨肉兄弟,残害百姓,任用奸人,失去民心,军队无心恋战,只盼望武王尽快打败纣王。双方一交战,纣军士兵就掉转戈头,向纣军杀去。武王乘势指挥军队冲入敌阵,纣军彻底崩溃。纣王逃回殷都,登上鹿台,用四千多块宝玉环绕周身,自焚身亡。武王率大军进入朝歌,百姓们列队欢迎仁义之师。武王在纣王的尸体上射了三箭后下车,用剑击之,再用黄钺砍下纣王首级,悬之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令修行盘庚之政。
从汤到纣,商王朝历17代30王(不包括汤长子太乙),共555年。武王灭了商纣王,商朝至此告亡。武王灭商后,分其王畿为邶、鄘、殷,设三监(纣子禄父、管叔、蔡叔,一说管叔、蔡叔、霍叔)加以治理。继而派兵征讨商朝各地残余力量。据记载,当时共讨伐了九十九国,有六百五十二国向武王臣服。武王分封了一批宗室功臣,如太公封于齐,周公封于鲁,召公封于燕等;还封了一些前王之后,如焦、祝、蓟、陈、杞等。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武王在返周后选定伊水、洛水一带夏人的故居地,准备建立新的都邑,但不久病逝,未能实现计划。其子成王继位,周公辅佐,终于和召公一起建成了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