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辞赋大家亦帅才: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告巴蜀太守:

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陛下即位,存抚天下,安集中国。 (1) 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康居西域,重译纳贡,稽颡来享。移师东指,闽越相诛。右吊番禺,太子入朝。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效贡职,不敢堕怠,延颈举踵喁喁然,皆向风慕归义,欲为臣妾,道里辽远,山川阻深,不能自致。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往宾之,发巴蜀之士各五百人,以奉币帛,卫使者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今闻其乃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2)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而爵。位为通侯,处列东第。终则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逸,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 (3) 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贼杀,或亡逃抵诛,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然此非独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4)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悌以不教诲之过。方今田时,重烦百姓,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亟下县道,使咸喻陛下之意,无忽。 (5)

【简释】

(1)蛮夷:古代华夏中原民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自擅:自专其事,自作主张,不服朝廷之命。讨:征伐。

陛下:指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第六位皇帝,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他当政期间,西汉王朝的思想、政治、经济以及民族关系都得到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著名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其母是皇后王娡。公元前156年生于长安,公元前87年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汉武帝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前140—前87),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存抚:慰问、安抚。安集:和睦安定。

(2)北征匈奴:汉武帝时期,曾于公元前133—前119年,以卫青、霍去病为将,进击匈奴贵族,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交臂受事,屈膝请和:拱手称臣,屈膝求和。

康居:古代西域国名。在汉宣帝、汉元帝时始与中国交往,司马相如写此《喻巴蜀檄》时,康居尚未来朝中国,言其来朝,乃夸大其词,以张声威。

重译:言西域诸国来汉朝,需穿越许多国家,要辗转翻译,方能通话相交往。

稽颡来享:请求朝见武帝,虔敬地叩头,进献贡物。稽颡,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

闽越:我国古代东南地区的种族名,也是战国后期的国名。汉高祖五年(公元前190年),封驺无诸为闽越王,自此以后92年间,三代相传,六王执政,其中无诸长子袭位不久被其弟甲所杀,甲又被弟郢所杀,郢被弟余善所杀,内部斗争激烈,残杀相仍,故曰“闽越相诛”。但这些诛杀背后,都有汉王朝与闽越间的政治背景,如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乘南越王赵佗去世之机,发兵相攻。武帝应南越王胡之请,派王恢与韩安国夹击闽越,闽越王郢之弟余善乘机杀郢降汉,故曰“移师东指,闽越相诛”。吊:至。番禺:古地名,为南越的都城,故这里的番禺就是南越的代称。据记载,闽越袭击南越被汉王朝阻止后,汉王朝派庄助谕意南越王胡,胡派太子婴齐至长安“入宿卫”。这里的“太子入朝”当指此事。

僰(bó):古代少数民族。居住于现在川南以及滇东一带。效:呈献。贡职:当贡献的赋税。延颈举踵:伸长脖颈,高抬脚跟。喁喁:形容众人向慕之状。归义:附归于仁义者,即归附汉王朝。自致:亲自表示其心意。中郎将:此指唐蒙。宾之:以礼相待,使其安然归附。卫使者不然:保卫使者唐蒙不发生意外。不然,犹“不虞”,意外的事情。靡:无,没有。

今闻其乃发军兴制:皇上听说中郎将竟然动用战时法令。

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巴、蜀二郡又擅自为中郎将转运粮食,这都不是皇上的本意。

当行者:指应当被征发的人。或:有的人。自贼杀:自相残杀。

亦非人臣之节:这也不是为臣者的节操。

(3)烽举燧燔:烽烟点燃起来。烽燧为古代边防的警报设备,边塞遇到敌人侵扰,则在高台上烧柴以示警,夜晚点燃的火称“燧”,白天点燃的称“烽”。张楫曰:“昼举烽,夜燔燧。”《索引》引韦昭曰:“烽,东草置之长木之端,如絜皋,见致则烧举之。燧者,积薪,有难则焚之。烽主昼,燧主夜。”从敦煌等地古烽火台遗地所发现的实物,可证韦说是。

摄弓:张弓待射。荷兵:扛着兵器。走:奔跑。此指冲向战场。相属:相连。

旋踵:旋转脚跟,意为向后逃跑。计不旋踵,从没想到掉转脚跟,向后逃跑。

编列之民:名字编入户籍之民。

与巴蜀异主哉:与巴、蜀不是同一个君主吗?

剖符之封:指重大的封赏。符本是信物,一剖为二。古代分封功臣,朝廷与被封者各执其半,以为凭证。析珪(guī):即“析圭”,分颁玉圭,赏赐爵位。按,圭本是古代长条玉器名,诸侯所执,当作守邑的信物。通侯:即列侯,汉代爵位之一。东第:即甲第,最好的住宅。因在京城之东,故曰东第。施:延续,传续。

(4)役:徭役。抵:至于。越:远离。长厚:淳厚。被:遭。

(5)悼:哀伤。遣:派。信使:宣喻朝廷意旨的诚信使者。古代也称使者为信。因:趁机。数:数落,指责。让:责备。三老:古代乡间负责教化的长官。孝悌:古代乡间负责教化的官员。都是汉代乡官之名。重烦:一再烦扰。亟:急。道:居有蛮夷的县称道。忽:忘。

【事件简介与檄文赏析】

本文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巴蜀时,司马相如写的宣喻老百姓的檄文。

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27年),字长卿,汉族,蜀郡(今四川省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辞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在一个专节里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相如画像

司马相如少年时喜欢读书,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他凭借家中富有的资财而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奉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正赶上汉景帝不喜欢辞赋,这时梁孝王刘武前来京城朝见景帝,跟他来的善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司马相如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因此就借生病为由辞掉官职,旅居梁国。梁孝王让司马相如与这些读书人一同居住,司马相如才有机会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

过了较长一段时间,一天,武帝读了《子虚赋》后,认为写得好,就招来司马相如询问。司马相如请求为天子写篇游猎赋即《上林赋》。《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汉赋的顶峰作品,其铺陈的描写达到了极致,显示出高度的修辞技巧,赋中的描写渲染了奢侈的帝王生活,极大地满足了汉武帝的虚荣心。这篇赋写成后,进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即任命相如为郎官。司马相如担任郎官数年,在此之前,西南官员唐蒙上书汉武帝,建议通夜郎道,以增进西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唐蒙由此授予中郎将,并出使夜郎、僰中。唐蒙在出使西南过程中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征发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上千人,西郡又多为他征调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多百姓服徭役,驱使他们转漕运输。唐蒙等滥用民力的举动引起少数民族首领的不满和蜀地民众惊恐,唐蒙等又私兴军法,用战时法规杀了大帅以此立威,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严重影响了汉朝中央政府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汉武帝听到这种情况,就派司马相如出使巴蜀责备唐蒙,趁机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汉武帝的本意,应由他个人承担。

司马相如正是出于这种动机,才发布《喻巴蜀檄》一文的。《喻巴蜀檄》是一篇很有特殊性的檄文,一是它不同于一般战前发布的讨伐性檄文,而是一篇为安抚开导巴蜀民众,指责唐蒙举措失当的晓谕性文章;二是它不同于许多檄文是主帅请属下才子代笔,作者并非主帅的情况,而是作者既是才子又是主帅,因而构思巧妙文辞有力,说理透彻词语丰富,尤其是他所提出的措施都能够得到落实,因而司马相如很快稳定了蜀地局势,完成了汉武帝交给的使命。司马相如出使完毕,回京向汉武帝汇报。汉武帝就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令持节出使。从那以后,有人上书告司马相如出使时接受了别人的贿赂,因而,他失掉了官职。他在家待了一年多,又被召到朝廷当了郎官。后来被授官为汉文帝的陵园令,司马相如却常常借病在家闲待着。之后因病免官,在家中去世。

两千多年来,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声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曾屡次上书劝谏汉武帝。但死后却遗下《封禅书》造成汉武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封禅活动。 GAek1VpV5STZL6EnKUsROiFNix4T4kNxisfK2EhRxeWxPXq2HBr25XC7Ujok6z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