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新都侯王莽 (1) ,慢侮天地,悖道逆理。鸩杀孝平皇帝,篡夺其位。矫托天命,伪作符书,欺惑众庶,震怒上帝。反戾饰文,以为祥瑞。戏弄神祇,歌颂祸殃。楚、越之竹,不足以书其恶。天下昭然,所共闻见。今略举大端,以喻使民。 (2)
盖天为父,地为母,祸福之应,各以事降。莽明知之,而冥昧触冒,不顾大忌,诡乱天术,援引史传。昔秦始皇毁坏谥法,以一二数欲至万世,而莽下三万六千岁之历,言身当尽此度。循亡秦之轨,推无穷之数。是其逆天之大罪也。 (3)
分裂郡国,断截地络。田为王田,卖买不得。规锢山泽,夺民本业。造起九庙,穷极土作。发冢河东,攻劫丘垄。此其逆地之大罪也。 (4)
尊任残贼,信用奸佞,诛戮忠正,复按口语,赤车奔驰,法冠晨夜,冤系无辜,妄族众庶。行炮烙之刑,除顺时之法,灌以醇醯,袭以五毒。政令日变,官名月易,货币岁改,吏民昏乱,不知所从,商旅穷窘,号泣市道。设为六筦,增重赋敛,刻剥百姓,厚自奉养,苞苴流行,财入公辅,上下贪贿,莫相检考,民坐挟铜炭,没入钟官,徒隶殷积,数十万人,工匠饥死,长安皆臭。既乱诸夏,狂心益悖,北攻强胡,南扰劲越,西侵羌戎,东摘濊貊。使四境之外,并入为害,缘边之郡,江海之濒,涤地无类。故攻战之所败,苛法之所陷,饥馑之所夭,疾疫之所及,以万万计。其死者则露尸不掩,生者则奔亡流散,幼孤妇女,流离系虏。此其逆人之大罪也。 (5)
是故上帝哀矜,降罚于莽,妻子颠殒,还自诛刈。大臣反据,亡形已成。大司马董忠、国师刘歆、卫将军王涉,皆结谋内溃,司命孔仁、纳言严尤、秩宗陈茂,举众外降。今山东之兵二百余万,已平齐、楚,下蜀、汉,定宛、洛,据敖仓,守函谷,威命四布,宣风中岳。兴灭继绝,封定万国,遵高祖之旧制,修孝文之遗德。有不从命,武军平之。驰命四夷,复其爵号。然后还师振旅,櫜弓卧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庶无负子之责。 (6)
(1)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西汉末年外戚,新朝的建立者。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侄。早年折节恭俭,勤奋博学,孝事老母,养护寡嫂兄子,以德行著称。成帝时封为新都侯。哀帝时,外戚丁、傅两家辅政,王莽被迫告退,闭门自守。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任王莽为大司马,拥立刘衎(kàn)为平帝,由他总揽朝政。遂诛灭异己,大封汉宗室、功臣子孙和在朝大官为侯,广植党羽,以此获得了许多人的拥护。平帝死,改立2岁的孺子婴为帝,自己以摄政名义据天子之位,称“假皇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称皇帝,改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于是托古改制,下令变法: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限制个人占有数量;奴婢改称“私属”,均禁止买卖;推行五均六筦,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国家税收;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混乱,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等等。由于贵族、豪强破坏,改制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使阶级矛盾激化;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发动战争,赋役繁重,横征暴敛,法令苛细,终于在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王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传统对王莽的评价都是停留在他是一个篡权的外戚,统治无方,最终18年后就被刘秀给灭亡了,总体上是一个负面人物。但要看到王莽的积极方面:第一,王莽是一个有着创新思路的统治者,在看到西汉末年统治腐朽,民不聊生之后,他采取了积极的改革措施,虽然失败了,但是在封建社会中能有这样的创新精神应该赞扬;第二,王莽重新采用了中央集权的做法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为刘秀建立一个统一的东汉奠定了基础;第三,王莽也是一个有抱负的国君,他的亡国不能只是简单地归结为他的失败,有着很多的客观因素。
(2)鸩杀孝平皇帝,篡夺其位:平帝(公元前9—公元5年)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公元元年即位,时9岁,在位5年王莽掌权。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时年14岁。
矫托天命,伪作符书:为了制造取代西汉王朝的舆论,在王莽的示意下,不少拥护王莽的官吏、地主和儒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王莽献祥瑞、符命和图等,为其歌功颂德。初始元年(公元8年)冬,有个“素无行,好为大言”的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哀章,见王莽摄政,制作了一只铜匮,里面装上伪造的符书,来到刘邦的神庙,将符书献给王莽。符书的内容是刘邦传位给王莽,太后应照天命行事。符书上还写有王莽宠幸的几个大臣及哀章的名字,说这些人应当封为高官,辅佐新天子。急于做真皇帝的王莽见此符书后大为兴奋,立即下书诏告天下,宣布遵照天意接受刘邦的禅让,即日登基,以公元9年为始建国元年,定国号为“新”。为了表示他敬畏天命,迫不得已,在他将孺子婴赶下皇位时,还“亲执孺子婴手,流涕欷歔”“哀叹良久”。同时,他还封孺子婴为定安公,“永为新室宾”。此后,在中国历史上,凡朝代更替,只要是同民族的,都沿袭王莽的这个成例,行禅让典礼。
反戾饰文,以为祥瑞。戏弄神祇,歌颂祸殃:《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篡夺西汉政权之前,曾令人伪造了不少谶图,为自己夺权制造舆论。当然,王莽自己更没料到,他利用文字游戏瞒骗大众的伎俩,很快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露出原形,最后被人民革了命。
(3)秦始皇毁坏谥法,以一二数欲至万世: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废除了春秋战国存在的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结果秦王朝至二世而亡。
莽下三万六千岁之历,言身当尽此度:公元8年,王莽代汉自立,建新朝,年号为“始建国”。王莽建立的新朝那几年没有用夏历,新朝王莽始建国1年,以12月为正月。
(4)分裂郡国:西汉原来对地方的统治实行郡国并行之制。莽新王朝建立后,王莽曾数度下令重新规划行政区,并以《周官·王制》为蓝本,更改官吏名称。在有些地方,原来的一县之地竟被分为六县,分裂郡国即指此。
断截地络:王莽还更改了许多地名,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连官吏也弄不清楚,所以王莽在后来的诏令中提到某地时也只好注明故某地。
田为王田:这是王莽改制核心内容之一。为解决西汉末年土地高度集中的社会问题,王莽根据《周礼·王田》记载的井田制度,开始推行“天田”之制。规定所有土地收归国有,称为“王田”,私人对此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900亩)者,将多余的田地分给宗族、邻里、乡党;原来无田者,可按制度得到土地,一夫一妇给予百亩。“王田”制度遭到地主官僚的抵制和反对,不久即被废止。
造起九庙:古时帝王立庙祭祀祖先,本来只有太祖庙及三招庙、三穆庙,共七庙。王莽称帝后增为祖庙五,亲庙四,共九庙。九庙穷极壮丽,花费巨大。
发冢河东:在汉哀帝即位之初,掌握朝廷大权的外戚丁、傅家曾抑制排斥过王莽。当汉元帝和丁、傅两皇后死去以后,大权在握的王莽开始报复。在他的授意下,其党羽组织了10余万人,用了20多天的时间,铲平了丁、傅的两座墓。为发泄心头之恨,王莽还命人在该坟地周围栽满荆棘。发冢河东即指此事。
(5)复按口语,赤车奔驰:赤车,古代收捕犯人的官吏所乘之车。李贤注:《续汉志》曰:“小使车,赤毂白盖赤帷,从驺骑四十人。”按,当是近小使车。《后汉书·舆服志上》:“近小使车,兰舆赤毂,白盖赤帷。从驺骑四十人。此谓追捕考案、有所敕取者之所乘也。”指只按口供抓人下狱。
炮烙之刑:商纣王在位时,为了镇压反抗者所设置的一种残酷的刑罚名称。《史记·殷本纪》:“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使热,令有罪之人行其上,辄坠炭中活活烧死。据记载,王莽曾以此刑烧杀陈良、终带等27人。
除顺时之法:按传统,处决死囚多在秋季。王莽却作不顺时之命,往往春夏斩人。
灌以醇醯(chúnxī),袭以五毒:醇醯,纯醋。袭以五毒,指王莽残暴无道。据史载:王莽以董忠谋反而收其宗族,之后用纯醋、毒药、白刃、丛棘折磨摧残他们,最后并为一坎而掩埋掉。
政令日变,官名月易:为了表示改朝换代,革汉立新,废刘兴王,王莽根据儒家经典,将一大批政府机构和官职改换名称。地方官职的名称也多有改动:太守改为大尹(或卒正、连率)、都尉改为太尉、县令(长)改为宰,等等。此外,王莽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官职,在地方,州置牧副,部置监副,等等。
货币岁改:王莽共进行了四次币制的改革。第一次是在他即位前的居摄二年(公元7年),下令在五铢钱之外增铸大钱、契刀、错刀。新朝建立后,王莽又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进行第二次改革,废除五铢钱及刀币,另外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贝货、布货),共二十八种货币。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起来又十分困难,因此流通非常不便。所以人们仍在暗地使用五铢钱。为推行新币制,王莽采取强制措施,下令严禁私铸钱,甚至民家藏有铜、炭者,都被指为私铸货币,一家盗铸,五家连坐。即使这样,也无法使新货币顺利流通。一年以后,王莽被迫废除刚刚施行的二十八种货币,只留小钱值一和五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第四次改革是在天凤元年(公元14年),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货泉重五铢,货布重二十五铢,但一货布却值二十五货泉,货币价值的比例十分不合理。这次改革,非但没有理清混乱的货币体制,反而加剧了混乱。而且,这些改革都是以新铸的劣质货币代替质量较高的旧币,然后又以更劣的货币代替原来铸造的货币,每更换一次货币,百姓就要遭受一次盘剥。由于这些货币无信誉可言,所以在王莽施行货币改革期间,物价飞涨,社会经济十分混乱,黎民百姓深受其害,每一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不少人甚至在市场上痛哭。
六筦:是王莽改制中的重要经济政策,它包含五均赊货,再加上政府经营的盐钱、铁、酒、铸钱和山泽税等六项,合为六筦。
苞苴:指馈赠的礼物,引申为贿赂。
民坐挟铜炭:为防止民间盗铸货币,王莽实行“一家铸钱,五家坐之”的严苛刑罚,甚至民家藏有铜、炭者,也被认为私铸货币。
钟官:王莽时期主掌铸造货币的官员。
徒隶殷积,数十万人:王莽原来曾规定,凡私自铸钱者,处以死刑。后来由于犯私铸罪者与日俱增,杀不胜杀,于是改为罚做官奴婢。结果因此而沦为奴婢者,多达10万人以上。
北攻强胡,南扰劲越,西侵羌戎,东摘濊貊(wèi mò):王莽一改西汉自昭宣以来建立的与邻国平等友好关系,妄自尊大,使中央政府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日趋恶化,将西域各国的王改封为侯,向臣服于汉的高句丽征兵,改变了与匈奴友好的态度。王莽动员全国的财力、物力,并下令将天下男丁及死罪囚吏民奴发往北方,将全国吏民三分之一的财产资助军费开支,准备同匈奴长期作战。这样,大大加重了内地人民的负担,使得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问题以及王莽改制所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终于导致了全国此伏彼起的暴动和起义浪潮。羌,中国古代西部的民族。濊貊,是中国东北的古老的民族,又称貉、貉貊或藏貊,古文献称之为“白民”,“毫人”或“发人”。濊貊族是由濊人和貊人会合而成,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族。濊貊族在夏商之际广泛分布于南起山东半岛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的广大地区,濊貊主体在山东半岛,周灭商后逐渐迁至东北地区,另有一部分濊貊人迁至古朝鲜半岛北部(汉四郡地区),最远到汉江南北两岸都有濊貊人的足迹。
(6)妻子颠殒,还自诛刈:指王莽逼杀其儿子王宇、王临等以后,其妻王氏由此而涕泣失明,不久即病死。大臣反据,亡形已成:董忠、刘歆、王涉等本来是王莽集团的骨干,在农民军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并开始向都城发动凌厉攻势的背景下,他们密谋发动政变,劫持王莽。后因不慎,走漏风声,董忠被杀,王涉、刘歆也被迫自尽。“结谋内溃”即指此事件。
司命孔仁(?—公元23年)新莽时期司命将军,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派遣孔仁、严尤、陈茂等前去就地募兵,以镇压起义者。但不与兵符。地皇四年(公元23年)扬州牧李圣、司命孔仁在山东地区吃了败仗,李圣战死。孔仁率领部众投降,过后又拔剑自杀。
高祖:即汉高祖刘邦。孝文(前202—前157):即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他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田赋、刑狱,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又削弱诸侯王势力,以巩固中央集权。旧史家将他同汉景帝统治时期并称为“文景之治”。
櫜(gāo)弓卧鼓:櫜,是收藏盔甲、弓矢的器具。櫜弓,即将弓箭收藏起来。卧鼓,即息鼓。櫜弓卧鼓引申为战争结束。
庶无负子之责:意思是如果百姓襁负流亡,责任应该由国君来负。现在百姓各安其业,国君就没有这种责任了。可引申为百姓安于乡里,国君治于朝廷,上下相安,共享太平之乐。
本文选自《后汉书·隗嚣传》,是起兵反王莽的隗嚣于公元23年秋发布的檄文。
隗嚣(?—公元33年),字季孟,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出身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王莽的国师刘歆闻其名,举为国士。刘歆叛逆后,隗嚣归故里。刘玄更始(公元23年)政权建立后,隗嚣叔父隗崔、兄隗义及上(今甘肃天水市)人杨广、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周宗等合谋起义,响应刘玄,兴汉灭莽。隗嚣趁机占领平襄(今甘肃通渭县),杀了王莽的镇戎郡(今甘肃天水一带,治平襄)大尹。因隗嚣“素有名,好经书”,推为上将军。从此隗嚣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
隗嚣建立割据势力后,听从军师方望的主张,以“承天顺民,辅汉而起”为宗旨,号召人民讨伐王莽,并修高祖庙,盟誓效忠汉室。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七月,隗嚣诸将领向各州牧、部监、郡国发布檄文(即本文),列举王莽罪状,共同谋伐。于是隗嚣兴兵十万,攻占雍州、安定,杀死州牧陈庆、大尹王向等。此时,长安汉将起兵杀了王莽。隗嚣趁势先后攻占了陇西、武都、金城(今甘肃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县。更始二年,隗嚣归顺更始,封为右将军。这年冬天,隗崔、隗义合谋反叛,隗嚣告密,刘玄感其大义灭亲(隗嚣亲叔父隗崔和兄隗义),封为御史大夫。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公元25年)后,又得到光武帝的器重,但隗嚣将陇西视为自己的独立王国,光武帝知隗嚣终不为他用而出兵讨伐,隗嚣公开叛汉始终不降,建武九年(公元33年)隗嚣病故,部将王元立隗嚣少子隗纯为王。
翌年汉军来歙攻破洛门,势逼陇上,隗纯和其部将全部投降,从此结束了陇右隗氏的统治。他的这篇檄文内容充实,表达独到,主旨明确,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檄文以“慢侮天地、悖道逆理”为总纲,在高度概括王莽罪恶的基础上,又分别陈述王莽“逆天”“逆地”“逆人”之恶。文章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文心雕龙·檄移》在论及此篇檄文时说:观隗嚣之檄文,“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词切事明,陇右之士,得檄之体矣”。隗嚣不愧文武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