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王刘濞敬问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 (2) :幸教寡人!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系讯治,以僇侮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 (3) 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 (4) 欲举兵诛之,谨闻教。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寡人素事南越三十余年,其王君皆不辞分其卒以随寡人,又可得三十余万。寡人虽不肖,愿以身从诸王。越直长沙者,因王子定长沙以北,西走蜀、汉中。告越、楚王、淮南三王,与寡人西面;齐诸王与赵王定河间、河内,或入临晋关,或与寡人会雒阳;燕王、赵王固与胡王有约,燕王北定代、云中,抟胡众入萧关,走长安,匡正天子,以安高庙。愿王勉之。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余年,怨入骨髓,欲一有所出之久矣,寡人未得诸王之意,未敢听。 (5) 今诸王苟能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社稷之所愿也。敝国虽贫,寡人节衣食之用,积金钱,强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凡为此,愿诸王勉用之。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二千石,千斤,封千户;千石,五百斤,封五百户;皆为列侯。其以军若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人户五千,如得列将;人户三千,如得裨将;人户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佗封赐皆倍军法。 (6) 其有故爵邑者,更益勿因。愿诸王明以令士大夫,弗敢欺也。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有当赐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遗之。敬以闻。 (7)
(1)吴王刘濞遗诸侯书:遗(wèi),书面语,赠予,送给。刘濞,刘邦的二兄刘仲的儿子。刘邦平定英布后封刘濞为吴王,管辖三郡五十三城。公元前154年,刘濞起兵造反,这是他写给造反诸王的书信。
(2)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以上诸王均属西汉初年刘氏同姓王。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为齐王刘肥诸子,其王国为原齐国旧地;赵王刘遂、楚王刘戊、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勃、庐江王刘赐为前淮南王刘长的三个儿子。他们都是汉景帝削藩的对象。吴王刘濞首先与齐王刘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刘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刘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刘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刘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刘志和淮南王刘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淮南王刘安见信心动准备起兵,淮南相张释之取得兵权却闭门不出没有反叛。庐江王刘赐“不应”,衡山王刘勃“坚守无二心”。长沙王则没有动静。叛乱很快被平。
(3)贼臣:指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任太子家令,深得太子的信任,号称“智囊”。景帝即位后,晁错改任御史大夫。他坚持“重本抑末”政策,积极备御匈奴贵族的攻掠,并坚决主张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和维护国家的安定统一。汉景帝采纳了晁错“削藩”的建议,开始削夺王国的部分土地,划归中央直接管辖。为对抗中央,甚至夺取帝位,吴楚等七国遂于公元前154年发动了公开的武装叛乱。其主谋和祸首就是刘濞。当叛乱爆发后,景帝杀掉晁错,派使者劝说刘濞息战退兵,但他拒不答应,并狂妄地宣称“我已为东帝”。这就完全暴露了他的野心,说明书信中的表白完全是虚伪奸诈的欺人之谈。而书信中关于“力”“势”的夸饰渲染,也不能改变刘濞等失败的命运。汉朝中央政府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七国之乱”。
僇(lù)侮辱之为故:故,即事。意思是指他们专以侮辱诸侯为事。奸宄(guǐ):指犯法作乱之人。诖(guà):欺骗,贻误。这是刘濞提出反叛的理由。
(4)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陛下(汉孝景帝)身体多病,需要静养,不能够仔细考察(晁错的所作所为)。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即位后继续实行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支持晁错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进行“削藩”争斗。旧史学家把他和文帝统治时期并举,称之为“文景之治”。王国势力强大的局面,是汉高祖刘邦时形成的。文帝碍于形势,没有实行削藩。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刘遂常山郡,胶西王刘昂六县,楚王刘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刘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王刘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5)南越:此泛指吴地的少数民族。越直等句:意思是,南越与长沙之地相连,长沙王子平定长沙以北地区以后,可以再进军蜀地和汉中。告越等句:意思是,在告诉东越、楚、淮南三王,与吴王联手,一起向西进军。齐诸王:指齐地的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等。胡:指当时北部边疆地区的匈奴。抟(tuán):同团,意思是专门统领匈奴的军队。不沐洗:沐,受恩泽,可引申为受到恩惠。不沐洗,意思是说得不到朝廷所施及的恩泽。未敢听:听,处理、判断。未敢听,意为不敢妄断。这是刘濞提出的进兵方略。
(6)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亡、绝、弱,指那些因叛乱或其他原因被消灭剥夺或削弱的同姓诸侯王。万户:即万户侯。汉代制度,列侯食邑,小者五六百户不等。二千石:汉代内自九钦郎将,外至郡守郡尉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分为三等:中二千石,月俸八十斛;二千石,月俸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月俸百斛。佗:同“他”。此处意为“其他”。封赐皆倍军法:意思是吴王刘濞的封赐是汉朝平常封赐办法的一倍。这是刘濞许诺的赏赐标准。
(7)其有故爵邑者,更益勿因:对于那些原来有爵位的,更会增加赏赐。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我的财富存在于全国,并不是只在吴国,诸王尽情使用也用不完。寡人且往遗之:我将亲自前去赠送。
本文选自《史记·吴王刘濞列传》,是刘濞在叛乱前分送诸王的信。
刘濞(bì)(前216—前154),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刘仲的长子,被刘邦封为吴王。刘濞性情极为剽悍勇猛且有野心,性格与其父相反,却与刘邦相似。汉高帝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年满二十岁的刘濞受封为沛侯,英布反时,刘濞以骑将,随从刘邦破英布军。刘濞从军有功,汉高祖又顾及吴郡接壤东越等国,乃需选壮王镇之,汉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刘邦惧怕江东人士不服他的皇权,故而封刘濞为吴王,都于沛(江苏省沛县),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江苏省扬州市)。刘濞惧怕江南,故而不敢以荆国旧都——吴县(今苏州)为其国都。
吴王刘濞塑像
汉文帝时,刘濞的儿子吴国太子在京城与文帝皇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下棋时出现争执,吴太子无礼,被皇太子所杀,刘濞痛失爱子。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并招纳工商和“任侠奸人”,以扩张割据势力,图谋篡夺帝位。汉景帝采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刘濞谋划了“清君侧”的策略,以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国叛乱,便在景帝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汉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国王甚至被摧残致死。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激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帝时一再发生王国叛乱。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
这场叛乱导火线是,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刘濞发兵二十万,号称五十万,为主力。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用“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地打到河南东部。汉景帝因此惶恐,先听从袁盎的建议杀了晁错,想满足他们“清君侧”的要求换取他们退兵,但晁错已死,叛军不退,还公开声言要夺皇位。叛军至梁国(今河南商丘),为汉景帝之弟梁王武所阻。至此时,汉景帝才决心以武力进行镇压。他命太尉周亚夫与大将军窦婴率三十六将军,以骑兵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大破叛军。刘濞逃到东越,为东越人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皆被废除。
当时以吴楚八十万之力,确实可以横扫中原,大军直逼睢阳,威胁函谷关,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有一位恒将军提出移师洛阳,攻下天下粮仓的计谋,跋扈的刘濞没有采纳,后来周亚夫断了他的粮草以后才醒悟过来,这个时候本来的联盟就很松散纷纷作鸟兽散,无奈之下退守吴地,结果被一群蛮夷杀了。
应该说刘濞一开始定下的政治和军事策略是对的,“诛晁错,清君侧”以及进军路线都是对的,但是后续策略却一直被皇帝给牵着,就是不懂得变通,一个“拖”字就拖死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