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结合”:演变中的武装力量体制

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构成,古今中外都不存在统一的模式,但是有时也会出现某种巧合。例如,清朝末年实行的武装力量“三结合”,同目前“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都是以三种武装形式结合为国家统一的武装力量。然而,两种“三结合”的内涵却不一样。清朝末年是“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相结合,现在是“正规军、预备役部队、民兵”相结合,其具体含义如下:

正规军:武装力量中组织完善、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分

正规军是与非正规军如民兵、游击队等相对而言的军队。正规军是一支按照统一的体制编制,统一的武器装备,统一的制度、纪律和服装、标志等进行组织、管理、训练、补充和供给的军队,是武装力量中组织完善、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的军事经济基础的建立,是建立正规军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大多数欧洲国家和日本等国,在17至18世纪就建立有正规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没有获得全国胜利的时候,由于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处于装备的简单低劣,编制和制度的非正规性,缺乏严格的军事纪律和作战指挥的不集中、不统一及带游击性质等比较低级的阶段,严格地说还算不上是一支真正的正规军。所以,1952年,毛泽东提出,人民解放军要建设成为一支与现代化装备相适应的正规化部队,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培养与提高部队的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

预备役部队:国家平时组建的战时可快速转为现役部队的武装组织

预备役部队是国家平时组建的战时可快速转为现役部队的武装组织。它以现役军人为骨干、预备役人员为基础编组而成。

中国自1983年开始陆续组建预备役部队,有陆军、海军、空军和兵种预备役师、团,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实行统一的编制,授予番号和军旗。陆军和各兵种预备役师、团,平时属省军区建制,战时归指定的野战部队指挥。海、空军预备役师、团,分别属海军与空军的建制,平时受海、空军和省军区双重领导。预备役部队的师、团、营与部分连队的军事主官以及机关的主要干部,均编配现役军人,其余的则任命经过登记的地方干部、退伍军官、退伍士兵和基干民兵等预备役人员担任。预备役部队按总参谋部制定的军事训练大纲,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军事训练,定期进行动员演练,训练结束后,人员回到各自的工作和生产岗位,武器装备和后勤物资则就地就近储备。预备役师、团中建立有中国共产党的委员会,实行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预备役部队最大的特点是平时寓兵于民,战时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动员和集结,转为现役部队,成建制地补充作战部队,或者单独执行作战任务。

组建预备役部队,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保证战时迅速扩编正规军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在现代国防和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建有预备役部队,如美国的国民警卫队和联邦后备队、法国的后备役师和后备役团、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的预备役旅等。

民兵:不脱产的武装组织

民兵由不脱离生产的群众组成的武装组织。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常备军的助手与后备力量。平时,其成员各事本业,战时,担负各种战争勤务,或就地配合军队作战,或开展游击战争,或应征入伍补充常备军。

在世界各国中,英国是较早以“民兵”为名组织群众武装的国家之一,于16至18世纪基本上采用民兵制,并在1757年通过了《民兵法》。美国的民兵在独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792年,美国国会通过《民兵法》,把民兵制列为国家的军事制度。到1903年,美国以国民警卫队取代了民兵。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城市和农村组织了国民自卫军,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国民自卫军参加了巴黎保卫战。1871年,法国无产阶级依靠巴黎工人武装起来的国民自卫军,举行了巴黎公社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俄国在1917年,赤卫队遍及各大城市与工业中心,成为无产阶级为争取苏维埃政权的胜利而斗争的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朝鲜等国的群众武装组织,在反法西斯斗争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国家安全,都建立起了民兵组织。

中国民兵

在中国,南北朝时已使用“民兵”一词。到宋朝时,民兵(亦称乡兵)逐渐成为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隶属于兵部。以后元、明、清各代都组织民兵,或结堡自卫,或戍卫边疆,守护城池,维持治安。民兵虽然在抵抗外来侵略中起过作用,但常常为地主阶级所利用,成为维持统治阶段的工具。真正为抵御外侮、反抗侵略而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武装,有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在东南沿海地区抗倭斗争中的义兵,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广州三元里人民为抵抗英军而自动组织起来的义勇队伍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兵,是一支新型的人民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长期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根据中国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中国民兵正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产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组织群众,建立人民武装,作为创建、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根本,在大力建设工农红军的同时,广泛发展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等群众武装组织。各苏区的赤卫军和少年先锋队,人数最多时达到250万。他们站岗放哨送情报,积极配合红军作战,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为粉碎敌人的“围剿”,保卫和扩大红色革命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建立了民兵、自卫队等群众武装组织,到1945年,民兵发展到260多万人,自卫队则在1000万人以上。在同日寇长达8年的浴血奋战中,广大民兵除完成繁重的战争勤务之外,凭借人地两熟的特长,活跃在广阔的敌后战场上,人自为战,村自为战,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展开了规模空前的人民游击战争,创造出诸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等许多巧妙的战法,配合八路军、新四军狠狠地打击了敌人。8年中,民兵参加作战29万多次,歼敌10.6万余人,为取得“反蚕食”“反封锁”“反扫荡”斗争的胜利,粉碎敌人的“三光政策”,巩固与发展抗日根据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根据中共中央“迅速扩大民兵组织”的指示,大力整顿加强民兵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民兵队伍,民兵人数发展到550万人,自卫队发展到数千万人。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保卫胜利果实,广大民兵踊跃参军参战。解放战争期间,民兵参加大小战斗11.4万余次,歼敌20.4万余人。广大民兵不仅在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保卫解放区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支援前线工作中更是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打到哪里,民兵就支援到哪里,从各方面支援军队作战,保证前线的需要。支援前线民兵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仅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以民兵为骨干的支援前线大军就有500万人以上,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兵制度被确立为国家的一项军事制度。经过60多年的建设,当代中国民兵已遍及广大城乡,并拥有高炮、地炮、通信、防化、工程、侦察以及海军、空军各种专业技术分队,能够随时执行作战任务。民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继承和发扬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不仅在维护社会治安,保卫重要目标,守卫祖国的陆、海边防和配合军队作战等方面,而且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常常起着骨干带头作用,成为一支积极的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兵 gf/bEO0mhTnGzY4vdJ/c4VwAXIFjJkz+00txePRY+tZQPJmCNu/yWHsTVzPIX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