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咚咚咚……当当当……呜哩哇啦……哐哐哐……
鼓点引路,小锣紧跟,唢呐、二锣、小钹一拥而上,大锣、铙钹增威助势,一场演出的闹台打响了。
虽然是乡村的土台子,且是利用面积不算小的打谷场当作剧场,但观众已人山人海。
当过兵的老鸹庙大队民兵连长赵黑子,领着几个民兵维持秩序。赵黑子嗓门高、个头大、力气也大,可他深知,要想把观众都摆布得规规矩矩,就像火柴盒里面的火柴杆一样头是头脚是脚,整整齐齐服服帖帖,简直是痴心妄想!他也不知维持了多少场秩序了,早有经验在胸:那些早早带着椅子板凳来到场上、坐在前排的老人和孩子,管理起来相对容易。他们大多本本分分,即便有个别调皮小孩跑来跑去,也无需过多干涉,因为各自的家长自然会照看。最伤脑筋的,要数那些下工后晚些来到的青年人了,他们也不带椅、凳,也不坐地上,就在场子的两边和后面站着。站着就站着吧,却不时地风波骤起,不是这一块挤得人仰马翻,就是那一坨挤得惊天动地。是挤着看戏吗?也不尽然。比方说现在,戏还没开场呢,幕布拉着,只是在打着闹台,有什么看的?可是就又挤起来了。他们为什么挤?其实赵黑子心中早有答案,早些年他还没结婚、没当民兵连长的时候,也曾介入过这挤的大军,虽然他不是这大军中的中坚分子,可是他和那些中坚分子和非中坚分子都心知肚明,凡是有女青年站立的地方,往往都是挤的中心;漂亮些的女青年,则更容易形成大的中心,人仰马翻和惊天动地,往往都发生在这大中心周围了。
好挤的中坚分子都是男人,确切点说多是没结婚的男青年,再确切点是没结婚的男青年中的轻佻者。这种人虽为数不多,却是兴风作浪的根源。他们来到剧场的目的,主要不是来看戏的,而是要寻机体味接近异性的快感。瞄上了一个眼馋的对象后,就努力挤在人家身后站着,而此时又往往有其事先拉扯好的几个哥兄弟助阵,在他后面推推搡搡,造成他不得不往前挤之势,从而紧往人家女子身上贴。这种恶作剧常能造成失控的局面:往往就把某位被挤的女子的鞋挤掉了、衣服扯破了、人挤得喘不过气,甚至人被挤倒在地上,还被男人压着;更有甚者,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把周围的人也能挤倒一大片!因此,这种剧场里的害群之马,便成了维持秩序者的主攻目标。
当然,由于久听久见,那些女青年们——尤其是有些姿色的女青年,便多有防备之心,她们看戏或看电影时,往往避密就疏,尽量不往人多的地方凑。但是处的边远了,又看不到戏,所以又不能太离群,只能相机而行,权衡择处。万一成了被挤的目标,她们多取三法,一是忍耐,二是逃离,三呢,就是厉声指责。只是指责也会出错,明明是张三挤她,却逮住李四不放,黄狗吃屎,黑狗遭殃,含冤的李四与其争吵,被搅扰的观众便将争执的双方一起谴责,弄得双方都灰溜溜的。
在这一带还传说着这样一件事,算是“好话不出门,赖话传千里”,以至于三乡五里都传为笑谈。说的是某次某大队文艺宣传队在演出时,正值夏天,人们都是单衣薄裳的,台下一个女青年正在看戏,却冷不防感到有一个硬邦邦的东西顶在了她的臀部。赶快逃离吧,可此女生性泼辣,她竟然把一只手伸向后面,一把握住了那个硬邦邦的东西,然后使劲地捏拧,可是后面的人竟无反应;此女再加码报复,连捏带拧还带扯拽着,在剧场后面转了几圈,可是后面跟着的人仍无反应,此女只好松手而逃。原来,那个跟在后面的人是一个三十多岁的胖男人,由于其人胖腰粗,束腰的皮带头子没法固定,平时就悬在外面。事发时他只顾看戏,并无歹意邪念,谁知无意间那皮带头子就惹是生非。胖男人把这次经过的事说给他人听后,便为时下流行的“裤裆新闻”增添了笑料。
“别挤了,别挤了!”赵黑子扯开大嗓门吼了起来,与此同时,他手中那根竹鞭也不停地挥舞着。这竹鞭约有一丈来长,是根完整的细竹,中、下部枝叶被剔除干净,仅在尖细顶部留着一撮竹叶当作鞭梢。看过老鸹庙戏的人们都对这竹鞭再熟悉不过,他就是赵黑子身份的象征,鞭子在哪里,赵黑子就在哪里。乱挤的人看到鞭子临近,就会说“赵黑子来了、赵黑子来了”,挤的幅度就会有所减轻。此刻,赵黑子正对着剧场一角挤得最凶的一坨人挥着竹鞭,这时台上的锣鼓也停下来了,竹鞭的响声分外明了“嗖嗖——!嗖嗖——!”一边挥鞭,他一边吆喝:“别挤、别挤、你别挤!”这个“你别挤”可是最厉害,“别挤”是对群体的,“你别挤”便针对个人。随着“你别挤”的话音落下,赵黑子那带着竹叶的鞭梢,亦会同时点击在那个挤得最凶之人的头顶上。“你别挤!你、你、你别挤!”对于肆无忌惮者,他往往连喝数声,鞭梢也连击数下。这用的是“枪打出头鸟”的招数啊,往往就能把“头鸟”暂时镇住,而“头鸟”收敛了,“群鸟”也就跟着规矩一些。这时,赵黑子的竹鞭又会转移阵地。有时一晚上要转移许多个阵地。并且老得“杀回马枪”,这里按住了,那里又起来了,疲于应对。为此他常有感慨:“嗨,戏场,就是我的战场啊!”
然而,赵黑子也有清闲之时。他清楚,要想清闲,就得演出剧情足够吸引人,凭借戏剧本身的魅力让观众专注欣赏,使剧场相对安静下来,如此他的竹鞭自然也能歇一歇。只是,赵黑子更明白,在这红星公社老鸹庙大队的剧场,要想靠演出本身吸引观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那就是须得一个好演员出场,这个演员就是——午三杏。
午三杏是老鸹庙三队的女青年。虽然,她以后要叫许三杏,但她现在就叫午三杏。今年——也就是1973年,她二十三岁。她爹午有根没演过戏,她妈文玉兰也没演过戏,门内师是没有的,她怎么就成了一个好演员呢?这得有点儿小交代。
这午三杏地地道道就是一个农民的女儿,就是一个村姑。从小家里穷,她只读了个小学毕业就辍学了。辍学后打猪草、放牛、插秧、割麦、干各种各样农活挣工分,地地道道自己也就是一个农民,一个人民公社的女社员。可她这个社员,偏偏就有两点突出之处:一是嗓子好,嗓音脆亮圆润,别说唱歌,光说话就好听;二是长得好,浓眉大眼、身材苗条、肌肤白皙这些美人胚子当然都具备了,然而最俊的还属她的脸型,那是典型的、恰到好处的瓜子脸。打小,村里人见了她,常爱抛出一句话:“这丫头适合唱戏!”当年,《红楼梦》戏剧电影在老鸹庙大队放映,众人对林黛玉扮演者王文娟赞不绝口:“这演员演得好,长得也好!”有人随即说道:“咱村的午三杏,与王文娟有几分相像呢。”此话一出,附和声不断:“确实像!这姑娘不唱戏,着实可惜!”
午三杏恰恰又是个戏迷,哪里有戏她都要去看,即便跑十里八里也在所不惜。这些年样板戏大红大紫,专业、业余剧团争相排演,还拍摄成电影巡回放映,午三杏把能看到的都看了,而且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几个戏,她也看得最多,看了回来还模仿着唱啊、做啊,一遍又一遍地乐此不疲。看她“戏”的固定观众——她的爹、妈——每次看女儿学演,都感到是最好的享受,觉得宝贝女儿的“戏”,比任何戏都好看。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拉开帷幕,此后农村有两样事物逐渐掀起热潮,一是种植双季稻,二是样板戏。热潮的东西就容易一刀切,不管适不适合种双季稻,都得种。楚山县本就地处长江以北气温较低的山区,隶属于楚山县的红星公社老鸹庙大队,更是处于县北比全县年平均气温更低的山区,可是双季稻照样得种,因为种不种是路线问题,那个“收不到稻谷收稻草,收不到稻草收思想”的口号,听起来冠冕堂皇,且推行时势不可当,故而无论收成如何,双季稻都必须种植。至于风行全国的样板戏,更是不容许考虑因地制宜的因素,管你山区、平原、气候冷热,突出政治是不讲条件的,哪里都得突出。演革命戏、做革命人,样板戏作为突出政治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形象样板,极具吸引力。相较于坐在田间地头听人念枯燥报纸,人们更乐意观看有男有女表演的样板戏。在上级号召与民众对丰富精神生活的渴望下,一场覆盖全国、不分老幼地域的样板戏热潮就此兴起。一时间,几乎每个大队甚至小队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都或选场或整剧地排演样板戏——全称应该是“革命样板戏”。革命啊,这是时下中国最走红的一个词,谁都以占有它为自豪!
“午三杏一定要参加!”在老鸹庙大队文艺宣传队成立的筹备会上,支部书记聂广泰首先提名。别的干部也都赞同,有的还说:“这姑娘演李铁梅好!”“她演小常宝、演白茹、演阿庆嫂都好啊!”
老鸹庙大队文艺宣传队成立后,一行二十多人浩浩荡荡前往县剧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培训,归来后便开始排演样板戏。文艺宣传队属于业余性质,农忙时节投身农活,农闲时则进行排演,下雨天或夜晚也常安排排练。午三杏果真成了女主角,别说演出时大受欢迎,就连排练时也有不少人来围观。
今晚演的是《沙家浜》。午三杏当然扮演的是阿庆嫂。
《沙家浜》这出戏,在红星公社一带可谓妇孺皆知,不仅人人都看过,而且大多数人都不止看过一遍,甚至有不少人能将大部分台词背诵下来。然而,老鸹庙今日的演出依旧观者如潮。不仅临近大队的人前来观看,就连外公社的戏迷也慕名而来,甚至有些人所在大队同样在演出《沙家浜》,他们却舍近求远,专程赶到老鸹庙。这些人的主要目的,就是想看午三杏的表演。虽然他们看她的表演大都不止一次了,可这午三杏是越演越好,他们就越看越想看,都看上瘾了!红星公社还流传着这样一则趣事:公社里有位在县城工作的干部,放假回乡时听闻邻居提及每日追看午三杏演戏,便摇头嗤笑,觉得一个乡村姑娘能有何演技,城里的戏那般精彩,自己至多瞧上一遍。然而,邻居拉他去看了一场午三杏主演的戏后,他竟也连续数日追看。事后邻居打趣询问观感,他思索半晌,蹦出一句文绉绉的话:“这午三杏之美,难以言表!”此后,邻居再遇见他,总会笑着模仿他的口吻调侃:“难以言表!”
老鸹庙不但地处县的边缘,也地处省的边缘,因为和河南交界,所以河南曲剧在这里很走俏,不少平民百姓,特别是老人,都会哼几句曲剧调,曲剧在这里有群众基础。县剧团就是曲剧团,他们把本是京剧的样板戏,移植成曲剧,别有一番韵味,深得当地群众喜爱。前面说过,午三杏早就喜欢看戏,看了回来也哼哼唱唱,再加上又去县剧团学了一月,回来后在排演和多次演出中,又不断改进、提高,那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分外有魅力,再加上她俊俏妩媚“就像王文娟一样”的扮相,怎能不像块磁铁一样,吸引住男女老少?
午三杏一上场,场上的秩序瞬间就安静下来,那些有意乱挤的人,也都老实了,只顾眼瞪瞪地往台上瞄。
午三杏一上场,赵黑子也省事多了,他也能安安稳稳地看一会儿戏。今儿他一边看,心里那句老话又一边在肚子里念叨着:“嗨,这个女娃子以后嫁人,可别嫁到外大队去了,她要一走,宣传队就没劲儿了!”
何止赵黑子盼望午三杏别嫁到外地去,在场的那些聚精会神、目不转睛的看戏人,又有谁不盼着能在台上台下经常看到这个女娃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午三杏不是一般的美。她的美不仅在外貌上——当然,那外貌是绝无挑剔的,这从人们遇见她时那频繁的回头率便知,从人们在观赏她表演时,那锦上添花般化了妆的容貌更加楚楚动人便知,但是,这都是从外貌而论。那内里的美,才有着更动人的魅力。老话说:“诚于内而形于外。”这话用在午三杏身上极为贴切,她的“诚”,即诚实、真诚、诚挚,为熟知她的人所共知。乡邻们谈及她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便是:“这姑娘从不说假话。”然而,对于午三杏而言,仅仅“诚于内而形于外”还不够,还应加上“美于内而形于外”。那内里的美好的东西,就不时地、自然地从其外形上流露出来。和人坦诚交流时,那灵动的一颦一笑,急人所急之际,那真切的一举一动,都是其内里美的外泄。她上了台演戏,都说“歌三戏五书八成”,“戏五”,就是戏有五分真五分假,真真假假就是戏。可是这女娃硬是达到了“戏八”“戏九”,那是把假的当成了真的演,演啥像啥,那一招一式的动作,那惟妙惟肖的表情,特别那一双会说话眼睛的顾盼生辉,无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真产生美,经过艺术加工了的真,就更具其美。人们将台下与台上的午三杏之美相融合,她所独具的魅力便如同磁石般具有强大吸引力。老鸹庙及邻村的人们都不希望这姑娘远嫁他乡,渴望能长久地欣赏她本人以及她的表演,这可以说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只是,此时人们尚不知晓,也无人能够预见,午三杏此后的“戏外戏”,远比此时戏台上的表演更为扑朔迷离、令人拍案惊奇!这个由午三杏及其家人都担任“角色”的“戏外戏”,绝非戏台上那般简单,它是悲剧、喜剧、正剧、闹剧甚至是滑稽剧、荒诞剧的组合,须得调动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情绪来观看。
当然,这只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