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鲍氏曰:动而未出,至二月乃大惊而走也。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动物在洞中慢慢苏醒。
春回大地。暖意渗入解冻的土壤,唤醒了蛰伏其间的虫儿。
古人所唤“蛰虫”,“蛰”是藏的意思,“虫”则不单指昆虫——古人将一切动物都称为虫,比如老虎是“大虫”,蛇是“长虫”,就连人都被称为“倮(luǒ)虫”。
不过,对昆虫来说,冬春交接的时候最为紧要,甚至生死攸关,尤其是生活在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昆虫。
多数昆虫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气温的升降而变化。它们的越冬形态各有不同,据研究统计,以幼虫形态过冬的占43%(如蜉蝣、石蝇、蜻蜓),以蛹形态过冬的占29%(以蝴蝶为代表),以成虫形态过冬的占17%(如蚊、蝇),以卵形态过冬的占11%(如蝗虫、蝈蝈、蟋蟀、蚜虫)。
凡是以成虫或幼虫形态过冬的昆虫,必会在凛冬降临之前大吃特吃,以囤积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在停止取食、进入过冬状态之前,它们会从消化道里排出所有的食物残渣,并排出体内的水分,以防止在低温下被冻成冰。
之后,它们会赶在天气变得太冷之前,找到温暖潮湿的过冬场所,待气温降到一定程度,就停止活动,不吃不喝,直到春暖花开。
早春之际,随着气温升高,昆虫的越冬之旅即将结束——但是,最危险的阶段才刚刚到来。在昆虫的越冬场地经常可以发现大量昆虫尸体,它们并不是冻死的,而是在复苏过程中突遇低温或因苏醒后找不到食物而亡。昆虫体内的营养物质在越冬过程中已消耗殆尽,这乍暖还寒的日子,恰是它们生命最脆弱的时刻。
如果想寻觅早春的虫迹,可以试着翻开公园绿地的落叶、石块,或是找找温暖潮湿的树洞,或许会有发现。
只是,因为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景观的园林化等因素,城市里的虫子普遍较少,除了一些城市适应型昆虫。比如只吃干燥种子的豆象、谷蛾在野外并不多见,而人类囤积食物和垃圾的习性使得这些昆虫在没有天敌的情况下数量大增。
蟑螂更是很多城市人对其心生恐惧却难以避开的“邻居”。充足的食物、室内温暖的空气让城市成为“小强”的“天堂”。
不见昆虫的城市是无趣的,野蛮生长的虫儿则是令人恐惧的,而这不过是生态系统缺失的一体两面。希望城市多一些野趣,少一些“温室”,为草木间跃动的小生灵留一方自在栖息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