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立春
万物生

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鱼陟负冰

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夏、秋、冬的到来。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曾是中国古代极隆重的民俗节日。早在3 000年前的周朝,就已出现了立春祭祀活动。天子从立春前三日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之所以到东郊迎春,是因为人们相信,主管农事的春神——人面鸟身的句(gōu)芒居住在东方。

为了迎接春神,天子和文武百官都会换上一身青衣。古人认为,春季万物生发,天地青翠,属性上对应的颜色是“青”。据《后汉书·志·礼仪上》记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

春季色青,属木,代表正东方位,这是中国古典哲学阴阳五行中的观念。同理,夏季色红,属火,代表正南方位;秋季色白,属金,代表正西方位;冬季色黑,属水,代表正北方位。相应地,在立夏、立秋、立冬,天子和文武百官也要穿上对应颜色的服饰,前往相应方位,迎接其他三个季节的神祇。

汉代,立春被定为“春节”,从皇家到民间都要举办很多活动。皇帝带领大臣们到郊外与百姓祭祀迎春,鞭打春牛。民间也要在郊野迎接青衣青帽打扮的“春神”。

到了唐代,庆祝活动发展为朝廷大典春社与大规模的集体祭神活动;宋代,迎春仪式成为由官府操办、民间广泛参与的盛大祭祀联欢活动;及至明清时期,各种社火表演与集市活动也加入进来,立春成为全城出动的隆重庆典。

民国以后,因为封建王朝的倒台以及移风易俗的需要,袁世凯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立春退为普通节气。曾经盛大的立春仪式已难觅踪迹,但相关的民风民俗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国人。打春牛,戴春鸡,佩燕子,吃春饼、春卷、春盘……这些有趣的习俗无声诉说着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

立春是重要的农时,标志着新一年农耕生产的开始,农民们将积极开始为春耕备耕。

每年立春节气的交节时间为公历2月3日—5日,

涵盖“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三个物候。 R7ZuzFOtBiaA6VsCZnolsvyD2/1OzQy5Xpmh1HekQAUR6bBR85NYIW0v9Fjehgo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