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再版序

世纪文景的编辑告诉我将重版此书并会在结构、版式、插图等方面做较大调整,嘱我为新版写一短序。我很愿意写上几句,一是表达对出版社和读者的谢意,二是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来龙去脉以及与我近日学术研究的关系。

实际上,当我乍听到此书重版的消息时,下意识的反应竟不是高兴而是有些伤感,原因是催生出此书的机构——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独立学术组织——已不复存在。这个机构是位于北京的OCAT研究中心,由故友、美术史家、评论家、策展人黄专(1958—2016年)于2015年创立,他去世后由我担任主任。中心的成立标志是“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的启动,由法国学者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以《记忆的灼痛》为题做了首次系列讲演。他的三次讲演都由特邀的国内学者评点,继而展开公众讨论。修改后的讲稿和点评合集出版,成为这次跨国学术活动的文字记录。也就是在那一年,黄专邀请我做2016年的讲座系列,遂有了对《“空间”的美术史》的思考以至写作和出版。

此书因此属于一个更大的学术项目,其目的是提倡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的结合,打破文化、民族和时代的界限,思考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基本问题。通过邀请一流国际学者来华举办讲座并与中国学者直接对话,这个年度项目把北京作为全球化知识生产的现场。其出版的书籍基于本地进行的国际学术交流,从本质上不同于在异时异地产生、通过翻译移植进来的国外著作。2016年以后,雅希·埃尔斯纳(Jaś Elsner)、W. J. T.米切尔(W. J. T. Mitchell)、柯律格(Craig Clunas)、达瑞奥·冈博尼(Dario Gamboni)、玛丽·米勒(Mary Miller)等学者陆续成为OCAT年度讲座的讲演者,已出版的专书成为被广泛阅读的重要美术史著作。

因此,从学术史的角度看,这个年度讲座项目不但是本书的“原境”(context),也是我与OCAT研究中心的同仁——特别是黄专和郭伟其——共同策划和组织的一个学术产品。由于赞助单位在疫情中的突然撤资,OCAT研究中心和这个项目不复存在,但是它们对在中国推动美术史研究的贡献,应在当代学术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于《“空间”的美术史》来说,这个年度讲座项目对其选题和写作方式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在此书初版的《自序》中曾说,这本书做了一个我一般不太做的事。熟悉我的美术史写作的读者都知道,我的写作一般都围绕着各种个案,而且特别强调具体的历史原境。虽然我也很重视概念和研究方法,但总是将其作为研究和解释具体历史对象的一部分,很少超越个体现象去谈一般性的概念和方法论。这本书似乎脱离了这个原则,以“空间”这样一个超历史的广泛题目作为讨论的核心和对象。造成这个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的定位:作为一个国际学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这个项目提倡多学科的跨界艺术史研究,思考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基本问题。这对我是一个挑战,促使我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以往的学术研究,在相对抽象的层次上思考“空间”在美术史研究和解释中的应用。而这种思考也将帮助我更好地研究和理解美术史中的具体案例。

后来的情况也正是如此:在本书于2018年出版之后,我继续沿着“空间”的概念发展学术研究,陆续完成了一些专题性计划,把本书中提出的想法贯彻到更细致的视觉分析和历史解释中去。一项专题研究是《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成果于2019年出版;另一个成果是《空间的敦煌:走近莫高窟》,于2022年问世。以“空间”为契机的其他研究计划仍在进行,如今年年初在中国美术学院做的、以《总体空间》为题的三次“潘天寿纪念讲座”,是对本书第三章的继续深化。另一项当下的研究聚焦于唐代出现的“蜀道绘画”,也与空间、场地有直接关系。

“空间”的概念如此关键而广阔,可以不断激发出新的想法和观察角度,这是我希望与本书读者分享的最主要的心得。

巫 鸿
2025年6月于芝加哥 Y9DO6Lr+Od8q9BRWT/Zfb2eNzuY5CU0XajuqK+IjuYl8RT4Gh5ZP4Wfhv8Nmja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