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刚成立时,我们很兴奋,每个人都热情高涨、斗志昂扬,准备大干一场。在团队举行的旨在开拓市场的会议上,大家提出的各项思路和计划足足写满了几十张A4纸,还有源源不断的新想法被提出来。当时,我们的团队组建工作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为了拿下洛杉矶“城市广告”的项目——这是公司建立后的第一项业务,我们迅速确定了落实这项业务的人员。他们中的一些人和我一起做了数年的化妆品销售工作,擅长营销,但他们对传媒行业和广告创意了解甚少,甚至有的人一无所知。但是,这并不能阻挡他们的热情。
我和几名管理人员在会议上向全体员工保证并立下军令状,要打好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没有任何借口,我们必须虎口夺食,抢下这个项目。”我说,“只有打好这场战役的第一枪,才能在加州(加利福尼亚州)的广告业立足,否则我们又要搬回老地方卖化妆品去了。”我们成功地做了动员,虽然实现目标的难度非常大,但是我信心很足。
不过,公司的合伙人史密斯突然从华盛顿给我打来电话说:“出来喝点吧。”
当时正是半夜,我惊讶地问:“现在没有航班去DC(华盛顿)了吧?”
“我已经在楼下了,朋友。”
实际上,史密斯在一星期前就到了洛杉矶,住在自己的公寓里。他之所以没有提前通知我,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一些想法尚不成熟。他开车接上我,说带着我到郊区兜风。我们上了高速公路,一直开到旧金山,才下车找了一家安静的咖啡馆。我们两个人坐下来时天色已大亮。史密斯说到了正题:
“我们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我知道,也赞同;我们正准备大展身手,我也知道,也支持。但是朋友,我得知了一些或许对我们不利的消息,这个项目甲方的负责人昨天给我发了一封邮件,他看了公司在上个月底交付的广告方案,赞许了我们公司的创意。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我想是公司的方案打动了他。”
“是的,我们的方案好极了,整体设计风格突出了洛杉矶市的光荣历史,还请了几位明星助阵拍摄城市宣传片。但是,这也说明该方案与甲方削减预算的要求背道而驰,如果我们不降低标准,这个项目我们100%拿不下。”
一个完美的想法虽然可以赢得别人的赞许,但往往也会增大失败的概率。这种奇妙的现象在我们的工作中也经常发生。我发现,目标制定得越高,对客户的要求越高,结果往往就越不能如愿。这是我在创业之初最深刻的感悟。
许多人都有非常远大的理想,对自己要求很高,制定目标时也追求高难度,行动起来竭尽全力,必须让自己满意才行。但正是这种苛求甚多的心态,让他们的想法无法落实。如果不适当地妥协,美好的理想往往就会化为泡影。
回到洛杉矶后,史密斯、普利斯和我一起对公司的业务计划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建议。这些建议后来被我总结成了“三不”原则:
·不要苛求细节的完美,先干起来再说。
·不要给客户最贵的设计,省钱永远是要坚持的第一原则。
·不要制订不切实际的计划,脚踏实地方能长远发展。
一方面,细节是必须追求的,但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在实力不足时应该优先追求效能,而不是在细小的环节上浪费太多的资源。这个标准对于个人来说也适用。我们在细节的思考上浪费的时间越长,对最后的结果往往越不利。
另一方面,处处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喜欢按照原则办事,会忽略他人的感受,强制他们接受自己的想法;或者自以为是,没有考虑到现实的需要。这就使他们在为人处事上欠缺一些柔性和灵活性,观点不容易被大家接受,常常做无用功。
不少人向我抱怨自己糟糕的人际关系和怀才不遇的工作现状时,我都能从他们身上发现或轻或重的完美主义倾向。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不容许自己犯一丁点儿错误。这种性格和行事风格往往无法使自己顺畅地将想法落地。
我在20岁左右时,脑海中总是在想“我必须干成某个事情”,或者“事情必须像我想象的那样发展”——“必须这样”“应该那样”以及“不能接受”等用语是我的口头禅。我鄙视妥协,痛恨中庸,坚持原则,追求得100分,是个理想主义者。
年轻时,我们都有过这种固执的心态:事情的进展一定要顺利,结果一定要如意,否则就不能接受。完美主义心态经常导致我们有这种偏执的想法。有些事情我们明明做不到,但对自己提出来的要求一点儿都不低:做不到也要做,绝不能打折扣。
由于追求完美,我们就会对现状感到不满,有时内心积压着怒火,情绪波动很大,脑子里全是一些偏离了方向的没用的想法,最终导致自己讨厌行动。“既然现实不如意,干脆什么都不干了。”这是很多人时常产生的念头。当我们对别人不放心时,就会事事亲力亲为,搞得自己又忙又累也无法完成既定的任务——看起来很忙、很累,其实没有取得多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