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敢干:普通人逆天改命的最佳途径

世界属于琢磨得少、说干就干的人

从2011年开始,我们在洛杉矶增设了与行动力有关的课程。这是一个提升人们行动效能的培训课,报名费非常高昂。在解释为何需要支付如此高昂的费用时,我曾对《洛杉矶时报》的记者海芬说:“人们不会珍惜免费得来的一切东西。”正因为高效的行动总是很困难,所以才需要一个能够铭记于心的开始。

与此同时,我们把这个课程命名为“颠覆式思考”——是的,行动首先是一门思考课。行动不仅涉及思考的技术,还是“高效思考”“高效决策”的产物。我们从思考开始启发人们自我改变,直至明白“高效的行动”是如何产生并保持的。

这正如一位诚实的失败者发出的疑问。而那些心怀梦想却又四处碰壁的“老实人”也都希望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他们想听到刺耳的真话而不是客套的假话——如果我们也想听一些真话,那么本书就值得我们继续阅读下去;否则,我们大可在此时放弃阅读。对多数人来说,不了解本书的内容不会有任何损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有超过99%的人对自己为何一事无成的问题不感兴趣。

如果选择继续阅读,本书将会为我们揭晓一些让人感到不怎么舒服的真相。我们会发现很多被我们抱怨已久的问题并不是由他人造成的,罪魁祸首其实是我们自己。我们可能已被别人夸赞得太久了,以至于早就失去了检测自身的实际行动力。遇到挫折后,我们在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安抚时,可能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身上的问题:

·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准备,却仍然不敢迈出第一步?

·为什么我是大家公认的聪明人,却一件事也干不成?

·为什么别人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我却碌碌一生?

10年前,这三句话写在了我公司的荣誉墙上,与那些业绩优秀的员工的名字挂在一起。我用这种强烈的对比激励自己的员工:为何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做到优秀?找到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10年后,当我们的行动力课程开始时,这三句话提出的问题又成为每一名学员必须解答的。我们决心提出这些问题并开设这门课程,最大的希望是惠及那些有强烈的改变动机但又缺乏勇气和必要方法的群体。无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或多么微不足道的麻烦:减肥、戒烟、面试、创业乃至需要制订并执行人生的长期规划,这门课程和本书的内容都能为我们提供相应的帮助。我会从心理学、潜意识和行动规划的角度,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一起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行动力。

在20世纪末的一个夏天,我孤身一人来到洛杉矶发展。那时我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激情,口袋中也揣着厚厚的计划书。我们在20岁出头时的做法惊人地一致——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想改变世界。但是,现实是最严酷的“老师”,它会给我们上课,让我们冷静下来——我们不光要能想,还要敢干!

那时,我身上只有1000美元,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租套房子安定下来。于是,我找到了一间便宜的地下室,支付了第一个月800美元的房租。接着,我面临的第二件事是找一份能及时获得工资的工作,而不是按原计划去各种高档写字楼推销“我的梦想”。这要求我必须先成为一名勇于开拓、脚踏实地的实战派,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目标,因为任何想法如果不去落实,都毫无价值。假如我坐在地下室夜以继日地勤思苦想——像许多人正在做的那样,结局可以想象,我可能不到半个月就饿死了,因为剩下的200美元生活费实在支撑不起大脑中“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大生意”。

有时候,这恰恰是一些人不能成功的原因——相比于现实,他们的梦想太远大了。所有经历过人生困境的成功者都知道:快速高效的行动远比富有诱惑力的梦想更能决定我们的命运。

因此,我到洛杉矶后租房子用了两天,找工作用了三天。为一家国际品牌的化妆品公司在洛杉矶的代理销售商做一线销售员,就是我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公司的规模不大,加上老板总共不到30个人,每个人都既是销售员,又承担着其他的工作。这需要我每天打上百个电话,联系不同地区的客户,在这座国际大都市里来回跑上百千米,接触客户,递送材料,还要保障售后服务。回到公司后,我还需要兼职做一部分文案工作,为市场部的宣传提供建议。

那是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有时候我每天只吃一顿饭,大部分时间都在电车上度过。不过,这对我后来的人生影响非常大。我从这段经历中总结出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不管干什么,我们都必须停止思考,马上行动起来。我们要用结果说话,用结果证明自己,而不是用我们的想法。

为何“居家的思考者”不能成事

很多人都在思考和讨论如何成功,这既非功利的话题,也不是讨论的禁区。但是,现实往往令人尴尬,他们中的多数人并不清楚为什么自己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当公司开始从事培训和咨询方面的业务时,我们曾经在洛杉矶街头做了一项调查,整个调查用时5个多月。调查的题目是:“我们如何对待生命中的重大机遇?”在那次调查中,共有1279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们当面回答这个问题,有的人还拿出几分钟与我们的调查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调查结束后,我们拿到了厚厚的一摞调查问卷,上面都是人们的真实想法。我们把相关的采访录入系统,然后整理打印出来,足足装满了一只大箱子。调查问卷很丰富,但它透露的信息让我感到遗憾,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毫不犹豫地抓住机遇”。在接受采访的人中,超过67%的人的回答是“我要想一想再说”或者“我希望自己再观察一下”。人生中的重大机遇并不常见,即便如此,人们还是保持强烈的谨慎态度,但又会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正像调查问卷反映的那样,有相当一部分人或许仅仅是坐在家里思考,或者待在办公室里抱怨:我怎样才能成为老板那样的人物?我如何才能考上知名大学?我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才可以成功减肥?他们是思考的强者,想得很多,且有层出不穷的想法,但仅此而已。人们心中的念头就像浪花,想想就“落下来了”,那些伟大的梦想或可行的目标从来不会变成现实。

对于这种现象,我在培训中曾列举了一个例子:“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几乎每个人都有懒惰的一面,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却迈不开双腿。”我们中的许多人智商可能很高,知道的也很多,指点江山,点评时事,好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没有他干不了的,但仅仅是说说而已。当真的需要采取一些行动时,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紧闭的房门和沉默不语的态度。这正是“居家的思考者”不能成事的原因所在。

机会就是在不断权衡中错过的

我在很多地方都提到过周先生的例子。他是我的朋友,也曾是我的同事。我们在洛杉矶一家化妆品公司一起卖了两年化妆品,离开化妆品公司后,又一起开公司,做广告传媒和思维培训的业务。周先生具有卓越的头脑,他是公司的“军师”,是我的智囊,也是一位思维活跃的“创意大师”。他总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那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然后突然想到别出心裁的创意,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004年春天,周先生忽然找我谈话,说:“我想,我们已经到了离别的时刻。”他告诉我,他准备从美国回到北京,自己开一家传媒公司。我当时非常吃惊,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但我和团队成员尊重他的选择。

周先生是一位商业创意方面的天才,他对中国的文化行业做过长期的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这是与他共同工作过的人都知道的事情。他认为自己应该回中国发展,因为用不了几年,中国的文化行业就将迎来春天。

他对我说:“在未来,中国的文化行业总产值会很惊人,我认为这时介入是最佳时机。我的第一步是投资影视业,寻找一些富有才华但没有资金的年轻导演和编剧,拍摄一些优秀的小成本电影,用先进的营销方式占领市场,获得口碑。等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以后,我还有更好的计划。”

周先生离开美国后,我们有一年多没有再联络。直到2005年秋天的一个凌晨,正在睡觉的我迷迷糊糊地接到了他的电话——他回到了美国,此时正在洛杉矶机场。周先生又回来干他的老本行,完全放弃了在中国的事业。

当我向他了解情况时,他苦笑着说:“想法很完美,但一直在拖延。回中国后我们一直在做筹备创建公司的各项工作,用了几个月。其间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很有市场潜力的剧本,其中有一个剧本的市场反应很好,不少公司都在竞价。我准备考虑一些时日再出手,剧本就被别的公司抢走了。不少机会都是这么流失的。”

“然后呢?你可以改正这些操作思路。”

“我错过了最佳时机。投资人没有给我机会,几天前宣布撤资了。”

对于这个结果,我并不感到奇怪,反而长吁一口气,因为这与周先生的行事风格相吻合。虽然周先生有优秀的创意能力,但他并不是一个能够乾纲独断的人。用本书的主题来说,他具有丰富的知识,但缺乏干事情的魄力。当然,“权衡利弊”并不是缺点,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本品质之一。不过,当这种品质体现在花过长时间去思考时,就会影响行动的能力,严重地削弱“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基于这一点,我在公司的日常管理中不太关注那些思维活跃但行动力差的员工,而是重点关注创造力较差但执行能力很强的员工。他们或许没有天才的大脑,但做事踏实,执行到位,并且做事的时候没有杂念,很少临时跳出其他想法。所以,在公司的会议上,我常对员工说:“你们每天要拿出70%的时间行动,只需要用30%的时间去思考。”

在我看来,大部分成功者都是能够快速行动、尽一切努力去干事情的人。那些每日在大脑中思考各种得失、权衡各种利弊的人,最后很难避免失败的结果。因为一直想却不敢去干,就很容易沦为空想。虽然善于思考是一种优秀的习惯,但要切记:永远不要让自己成为那种“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的人。

通过本书,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理解并建立做事的一个原则:无论懂得多少知识,胸中有多少让人激动的伟大设想,都必须先干起来,而非坐在沙发上空想。一位参加了阿富汗战争的美军士兵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保命法则很简单,先开枪,再瞄准。”可见,我们必须先行动起来,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因为今天的社会留给我们充分思考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 yikLhgNOaNzozw8eQn6+MMMh8w5g80eCwNrzejlZKI/PXKqXMwCE8foRX1yfYG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