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是一个喜欢在深夜处理工作的人。尤其是在最近两年,他很少白天到公司来,总是在晚上10点以后给我打电话说:“我上班了。”
他的意思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直至凌晨3点,我随时可以联系他,与他探讨公司的业务。史密斯养成这个习惯的原因是,白天的环境让他很难集中精力思考和解决重大问题,有时一些需要几分钟就能解决的小事情也会被接踵而至的意外打断,让他无法深入思考。
当他计划给客户回邮件时,总是有其他的电话或信息过来;当他想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凝神静思时,秘书敲门说有客户远道而来,必须见他一面。
也许我们平时很不喜欢这些意外打扰自己,但它们是快节奏的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一切成果,同时也承受着它带给我们的所有伤害。例如,它让我们的思考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我们总是需要筛选和处理太多的信息才能找到答案。
·我们发现环境越来越不允许自己深入思考每个问题。
幸运的是,我们并非没有选择。史密斯将工作放到了深夜,他喜欢上了每天晚上的这段时光。从晚上10点到凌晨3点的5个小时中,他获得了一个相对优越和宽松的思考环境,远离了各式各样的琐碎事务,真正从容不迫地审视自己的工作,并从中找出最重要的事情去解决。在安静的环境中做深度思考,可以实现单位时间内工作效率最大化。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显而易见。我们在会议室、商业论坛、酒吧、夜总会、咖啡厅和书房思考同一个问题的效果截然不同。有的环境(比如书房)允许我们用更久的时间慢慢把事情想清楚,甚至我们能够美美地睡一觉后再做决定,因为睡眠会帮助我们驱逐大脑中的垃圾信息;有的环境(比如会议室、谈判场所和商业论坛)则不容许我们有片刻的喘息,我们需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想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在前面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实现深度思考;而在后面的环境中,我们只能学会通过浅思考高效地做出决策。
斯蒂芬是加利福尼亚州一家贸易公司的行政主管,同时也是一位浅思考高手,他具有让人惊叹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反应速度。他说:“没错,要把工作做得出色,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但行政工作复杂而枯燥,你总是处在一个需要快速给出答案的环境中,没有多少时间让自己坐下来好好思考。当有任务需要我处理时……事实上每分钟都有新任务摆在案头,我会力争用几秒钟时间想到一个解决方案。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那就选择最省事的方案,它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这位优秀执行者的经验是:如果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从一大堆信息中找到最准确的答案,就依赖自己的本能。不要理会“为什么”,也不要在乎在眼前晃来晃去的来自不同部门的数据,因为我们想到的第一个答案往往是最可行的。
浅思考是一种优秀的能力,特别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如何对关键环节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就成为能否正确思考的决定性因素。
·浅思考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核心因素。
·浅思考的重点是用最短的时间想到最关键的问题。
·浅思考适用于需要处理海量信息的重复性工作。
在更多的工作中,我们遇到的是另一种情况:工作对我们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思考和反应尽可能精确、专业以及富有宏观视野。这通常需要我们付出较多的时间去思考,对环境的要求也更高。
因此,作为对公司负有重大责任的史密斯把自己的办公时间挪到了深夜,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有利于精准思考的环境。这样做的好处是:
·有宽裕的时间整理信息,并从中提炼关键因素。
·有安静的环境和轻松的心态,可以在压力较小的氛围中思考。
·在处理比较重要或有创造性的工作时,能带来更大的回报。
当环境允许时,一个人必然要放弃浅思考,转而对信息做全面、精准的分析,以求制订一份具有技术含量的方案。不过,大部分人并不具备史密斯“随意安排办公时间”的自由,我们受制于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能决定自己做事的时间和环境;我们也受制于自己的人生状态和不同的心境。这时,我们该如何实现精准思考和高效行动呢?
我向成千上万的人提出过这个问题,并且鼓励他们尝试下面这些挑战:
·无论我们接收到什么信息,都要同时给出两个答案:一个是基于想象力和本能的,一个是基于理性和经验的。看看这两个答案提供的方法,然后选择最简单的那个方法。
·假如一个“极好”的想法带来的是让人“烦恼”的结果,我们能否果断地把这个想法从脑海中排除呢?很多人会对失败了的好计划耿耿于怀,但我建议我们养成放弃它的习惯。
·为了更快地解决问题,我们能否不再用传统的“收集信息,增加更多问题”的思维,而是“减少信息,让问题变简单”的模式呢?这样做似乎违背了思维的逻辑,虽然大脑接受起来有些困难,但它才是有效的办法。
也就是说,简洁的思考,再加上专业的本能,就能实现高效的行动。
完成这些挑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可以逼迫我们通过简洁、高效的思考,适应任何环境,直到充分体现“断舍离”原则的要求——把一切不必要的信息排除到大脑的决策机制之外。
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会通过不同的思考模式决定一些事情,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和决策结果。然而,在思考宏观的问题时,就不能要求做到面面俱到,思考的层面越多、越复杂,反而越会影响执行的效果。例如,处于失业状态的人或许不会去计算一支股票两年后会涨到什么程度,他思考的重点或许是如何快速找到工作,快速赚到钱;他或许很少去考虑早餐的营养搭配是否健康,好吃和填饱肚子才是他的首要目的。与失业比起来,繁忙得令人窒息的办公环境对人们的思考具有类似的影响力——我们很难考虑到那些长远的意义。
我的建议是:首先,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拥有平静的心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外在的因素干扰,不被环境带来的压力左右。其次,要从宏观层面思考现实的需要,不要“一览无余”地考虑过多细节问题。有了这样的思考方式,我们就不会因一些杂念、其他信息或意外因素的干扰而改变思考的方向,也不会因思考过多、过细而搞得精疲力尽或抓不住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