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斯洛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前文提到过他的著作《动机与人格》,在最后一章中,马斯洛用“走向积极心理学”为标题,来鼓励心理学研究者关注那些成功的、高尚的、幸福的人的心理状态,这一章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此之前,绝大部分的心理学研究都是关于负面而非正面的,甚至二者的研究比例一度达到了100∶1。而马斯洛彻底扭转了这个局面,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更多关注正面的部分,从而为人类的幸福和高尚人格的形成提供更多理论基础。至此,关于心理学的正向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这本著作也奠定了马斯洛在整个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推动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关注人们取得成就和获得幸福的动机和来源,动机心理学也因此得以发展。1984年,著名心理学家埃德·迪纳
(Ed Diener,1946年~2021年)对心理学中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统计,发现在马斯洛提出“积极心理学”后不到20年的时间中,人们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已经超过了700个。在这些早期的研究中,“如何能够让人开心和幸福”是主要的课题之一,它不仅是学科的研究源头,更是反映着人们对开心和幸福的追求。
这些研究是如何展开的呢?如果你有兴趣,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心理学家,跟随以下步骤进行思考,体验早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路径。
你认为可以让人快乐和幸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按照你认为的重要程度依次列出,见表2-1。
(请用自己的真切感受、心声,而不是依据外面学到、听到的理论做判断)
表2-1 让人快乐和幸福的因素
在早期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中,上述因素是如何排序的呢?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尔逊(Warner Wilson)对幸福心理研究领域进行了首次的文献综述和评价。他发现,当时的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以下这些条件会让人变得幸福和快乐,见表2-2。
表2-2 心理学研究中让人幸福和快乐的因素
这些幸福条件与你前面思考的重合度有多高呢?幸福真的和这些相关吗?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向前推进,和所有的研究一样,积极心理学逐渐从定性的研究走向定量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共同探讨,尝试构建一些反映人们生活质量的客观指标(用以取代原本模糊的快乐的概念),以此测量人们的快乐程度。
事实上,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直接观测大脑的电信号反应来分析人类所有的感受。如下图的右部分所示。当我们感受到快乐时,大脑右侧的复合区会产生一个兴奋点,这个兴奋点越大,证明快乐的程度越高;反之,当我们不开心时,大脑左侧复合区的前部也会有相应的反应。
施密特(Schmidt)及其研究伙伴通过音乐刺激被试4种不同的情绪:开心、愉悦、悲伤、害怕。结果发现,当听到积极情绪的乐曲时,大脑前侧的左半部分会产生比较强烈的脑电活动。而在听见消极情绪的音乐时,大脑前侧的右半部分会产生比较强烈的脑电活动。由此可见,大脑前侧与情绪之间的关联性很大,并且不同的情绪对于左右脑的刺激也是不同的。
图2-3 大脑前侧的活动强度
在这个阶段,关于快乐的研究越来越科学化和测量化,并且随着脑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量化指标被构建出来。学者们运用这些测量方法对幸福心理的主要构成之一——生活质量,进行了大量实证性的研究,促进了人们更加客观地理解自己的快乐程度。其中,最普遍被大众所运用的就是焦虑自评表
(如下表2-3),这个表可以帮助个体评判自己的焦虑程度。
表2-3 焦虑自评表
不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个极其有趣的现象。人们通过测量统计发现,似乎越聪明、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人,反倒越容易焦虑。也就是说,那些最开始普遍被认为可以使人们快乐的因素,恰恰导致了人们的焦虑,见表2-4。
表2-4 幸福的人与焦虑症患者的特点比对
① 参考资料:《16个科学原因解释为什么有社交焦虑的人通常智商较高》(布里安娜·韦斯特)《智力与情绪障碍:担心和反复思考的头脑是否更聪明?》(亚历山大·M.彭尼,《个性与个体差异》2015年2月刊74:90-93)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高智商、高学历、高收入等这些我们曾以为能带来快乐的因素并不能够让人快乐,那么是什么因素真正影响着人们的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