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哲学中的“我是谁”

为什么要从哲学说起

几乎所有的科学都起源于哲学。在大部分人看来,哲学是一个高深莫测且复杂难懂的学科,但其实哲学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我们最需要弄明白的就是哲学。因此,哲学也是开心的基础之一,我们想要开心,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人性。那么,“我”到底是谁呢?这正是哲学探讨的终极命题之一。事实上,人类对于这一终极命题的探索,也始终和开心幸福紧密相关。

然而,将哲学研究明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纵观整个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其经典论述,有着非常庞大的文献库和资料库,我们要如何切入呢?经过反复的思量,我决定换一个角度,首先以合理的篇幅带大家领略与开心相关的哲学的大致轮廓。相信读完这一章之后,你一定会惊叹:原来哲学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众所周知,人类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是我发现了一个可以轻松地理解人类思想演进的方法: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他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和理解,其实就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认知的缩影。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观察和思考孩子的一举一动,把孩子是怎样一步步理解世界这件事情搞明白,那么我们不仅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父亲或母亲,还能成为一个透彻的哲学家。我一直觉得上天赐予我此生最大的礼物就是我的女儿,是我的女儿唤起了我最深层次的良知,并让我产生了很多哲学上的思考和整个灵性上的启发。

请大家首先思考一个问题:当一个婴儿吃饱、喝足、睡醒了之后,他会干什么呢?

答案是:探索这个世界。他想要知道和了解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那么,小孩一般用什么来探索呢?他们最敏锐的感官是什么呢?

答案是:嘴巴。小婴儿出生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张着小嘴找奶吃。小孩子的嘴是最敏感的。我还记得我女儿小时候,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整天像个小拖把一样满地爬,捡到什么东西都想尝一下,任何东西都要往嘴里塞,在地上捡到妈妈扎头发的皮筋,如获至宝,赶紧塞到嘴里,接着又往前爬,去找下一个目标,简直愁死我了。后来我用了一个特别坏的招,在女儿必经的路上撒了一些辣椒籽……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后悔。

实际上,人类的先祖也是如此,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努力地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本质。而对这个所谓的“世界的本质”的探索,我们可以称之为“本体论”,多数人习惯性的描述就叫作唯物主义,这个阶段的人类只能看到外在的物质。所以我们看到早期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约前460年~前370年)是原子唯物论的创始人,他们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原子(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和虚空(原子运动的场所)组成。伊壁鸠鲁(Epicurus,前341~前270年)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原子有重量,从而为原子自身寻找运动的原因。

图2-1 吃妈妈皮筋的女儿

但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初期的探索阶段总会过去。因为摄影是我一个极大的爱好,所以在女儿出生的一年时间里,我拍的照片是我之前整个摄影数量的总和。我几乎一直跟在女儿身后用相机记录她,你们知道我拍到了什么样的一幕吗?我拍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哲学思维的转变的一瞬间,是什么瞬间呢?

我们可以想一想小孩子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巨变呢?小婴儿满地爬,他有没有“自己”或者“我”的概念呢?等到婴儿开始说话,他会不会产生“自己”的概念呢?事实上,此时的他们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在女儿小时候,我会叫她“宝宝”,但她并不知道宝宝是谁,也不知道宝宝是什么,只是所有人都在叫她宝宝,于是她也会叫自己宝宝。有一次听到快递员问:“谁是赵越?你知道赵越吗?”她的回答是:“赵越是宝宝的爸爸。”而并不会说赵越是“我”的爸爸。

但是,这个懵懂的状态以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方式戛然而止。有一天,当她开始颤颤巍巍地站立起来了,能够得到镜子了。

我遇到了此生从未见过的情景。你们知道小孩子第一次看向镜子,看到了什么吗?她在镜子里看到有个谁?原来镜子里有个宝宝,并且这个宝宝怎么样?她一动,镜子里的宝宝也动。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瞬间,此时的宝宝是什么反应呢?

惊吓,就是惊吓。其实,人和动物的反应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网上浏览到动物(比如小狗、小猫)看到镜子里面的东西之后惊吓弹射的反应的视频。但是当时她的背后有一个爸爸——宝宝的爸爸。当时我举着相机,镜头中的女儿特别惊恐,我从来没见过她的小脸露出那么惊恐的表情。

图2-2 第一次看到镜子的女儿

瞧,她的眼睛瞪得那么圆,显然是惊讶,甚至有些惊吓。于是她开始四处寻找,当她一回头,看到我站在边上,当时我把眼睛从照相机的取景框中抬起来,试着用柔和的目光和微笑化解她的惊愕。看到我的当下,她一下子就放心了。然后,转过头来,开始把所有探索世界的能力都放在了镜子上。舔镜子、咬镜子、挠镜子、抠镜子、顶镜子……总之她的热情被这个瞬间点燃,她第一次发现了,有一个“我”的存在。于是,“我”被唤醒了。而一旦“我”被唤醒,孩子的眼里就不再仅仅有这个世界,还会猛然意识到这个世界,原来是“我”看到的。而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在认识到这个观察世界的主体的时候,开始重新思考这个“世界”以及与“我”的关系。

女儿在结束了咿呀学语之后,曾问了我一个让我震撼的问题:“爸爸,为什么我的眼睛看不到我的眼睛,只有在镜子里才能看到?”这是个多么深奥的哲学问题啊!我由衷地感叹,女儿才是我的哲学启蒙老师。成年人也许早就不再思考这种问题,觉得眼睛和镜子就是这个样子。但对于整个人类发展而言,也同样遇到过这个问题。当人们意识到,我们的眼睛只关注外面,却似乎没有关注过内在时,人类对整个真理的探索就发生了转折,从原来的只关注“外在和本体”转换到了关注“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于是哲学的发展就从本体论走向了认识论。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从唯物走到了唯心。

而一旦人们开始了解“我”,请思考:此时是对世界的了解更重要?还是对我自己的了解更重要呢?

了解自己更重要。因为人类所有对世界的了解都是以“我”为桥梁,只有把“我”了解明白,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世界,所以在整个哲学的发展历程中,除了最开始出现了一些本体论外,此后绝大部分的哲学家都是认识论。

阅读到这里,你已经了解到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即从物质到认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从唯物到唯心,或者还有一种说法叫从感性到理性。当你有了这样的脉络后,再看和哲学相关的内容,包括心理学,都会一目了然。

关于幸福的哲学研究

人类在最初对外在世界的探索阶段,很自然地认为物质决定了我们的幸福。于是早期的本体论和感性主义,都沿着这个方向来探讨。之后人类才逐渐过渡到从理性和认知、唯心的角度来探讨幸福。当然,关于幸福的哲学探讨还有一个流派是基督的神学。这些基本上是整个西方哲学史出现的几个流派。

历史上第一个探讨“幸福”的哲学家叫梭伦(Solon,约前640年~约前558年),他是古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是古希腊七贤之一。他提出了幸福的5个要素,分别是城邦繁荣、家庭儿孙出色、一生享尽安乐、死得极其光荣、获得国葬和很大荣誉。其实,中国也有这5个要素的对应元素,就是我们春节贴的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所以说直到现在,我们对幸福的大部分理解依旧保留了最早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最后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叫伊壁鸠鲁,古希腊人,他也是享乐主义的代名词。他的主要观点是:死亡与我没有关系,我们能做的就是专注眼前,及时行乐。如何及时行乐呢?追求一切的快乐,包括肉体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不过因为他是个唯物主义者,所以他最着重强调肉体的快乐。然而,我们必须要清楚他这个理论的历史背景:第一,他处在早期本体论探索阶段;第二,他认为死亡和生者没有关系。但是死亡真的和我们无关吗?这是2400年前人们的认知,但事实上死亡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对于死亡一无所知,我们就会不幸地被局限在这个物欲层面上。

随着西方哲学进一步发展,认知论的时代到来了。

事实上,西方主流的哲学流派都是理性的和唯心的,他们的论述重点强调的都是同一个层面——美德。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一位令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故事让人赞叹和尊敬。苏格拉底认为我们生活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这和我们大部分人所想一致。那如何追求幸福呢?苏格拉底并不认为从物质的角度可以带来幸福,而是认为只有美德才会获得幸福,所以他的大部分著作都在探讨美德和善行,他说这两样东西可以带来幸福。

(千万不要觉得这些讲述历史的内容枯燥,因为当我们站在历史上最顶尖的智者面前,观察他们是如何看待幸福的,能够帮助我们反思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是否还有其他角度和空间。)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Plato,前427年~前347年),在其老师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为什么美德和德行很重要。他认为幸福来自心灵,幸福是心灵的一种和谐状况,德行和智慧才是人生追求的真正目的。他还提出人可以分为可见之人与不可见之人,即肉体和灵魂。肉体是可朽的、不统一的;灵魂是神圣的、统一的。灵魂统治肉体,而肉体只是灵魂的仆人。这和唯物主义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别——灵魂,如果人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那就不可能有灵魂。柏拉图还认为获得心灵和谐的三大法宝是正义、理性和节制,当我们在实行美德和善行时,不可能为所欲为,所以这部分又被人们称作理性主义。

继他之后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年~前322年),在此基础上又把灵魂和肉体结合在了一起。亚里士多德认为身体的善、外在的善和灵魂的善三个合在一起才能获得幸福。

其实此时西方的哲学已经走到了很高的位置,似乎比我们现在普遍意义上理解的哲学要高很多,它涉及了心灵和德行。然而,西方哲学并不是一直在走上坡路的。随着黑暗的中世纪的到来,罗马帝国将基督教当作工具,以实现文化的统一。作为一个集权的统治者,帝国皇帝为了让他的一神论遍地开花,宣布所有的思想都必须尊崇基督教的教义,否则就会因“不合法”被送上宗教审判庭,并且对这种“不合法”的行为的处理方式相当残酷。于是,很多思想家都不敢在生前发表著作,即使有的发表了,也迎来了灾难。就如我们熟知的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年~1543年),因为在当时发表了日心说而被活活烧死。

那么从基督神学的角度,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呢?基督教的核心是人的原罪。我们原先有罪所以要受苦,而要摆脱痛苦就要荣耀上帝。人们只能借助上帝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在天国。我们所做的所有善行都是为了荣耀上帝,以便让我们能够到天国,这是基督教的幸福观念。这个观念本身没有问题,但在罗马帝国的暴力和高压下,整个人类的思想高度直线下降跌到了最低点。紧接着,经验主义又开始兴起。此时所有的哲学研究都要证明上帝是存在的,而上帝的存在显然不能从逻辑角度来证明,所以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产生了另外一种理性——上帝存在的理性。他们认为某些知识是先天就存在的,不需要被经验所证明。而此时的理性已经完全不同于之前的理性,它的意义就是为了证明“上帝存在”。

于是,为了反对这种所谓的理性主义,就有了文艺复兴。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经验主义重回了古希腊时代。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所以就产生了经验主义——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必须来自经验,即可通过感官观察和体验来获得。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科学的观察和实验大为发展。当然,当时的科学仍然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此时,不知你是否已经意识到,当哲学的思潮从理性主义走到经验主义时,其实就是从原来的最高处跌回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初级阶段。

康德的“感知”:仰望星空,俯瞰内心

那么是谁解救了这黑暗的中世纪哲学呢?

这要归功于德意志的古典哲学。在这期间,世界上出现了一位在我看来最伟大的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1804年),他的一句话曾经深深地震撼了我,这句话也是他的墓志铭。这句话大概意思是有两件事情会让你越思考越敬畏,你觉得这两件事可能是什么呢?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就越能使人内心充满惊叹和敬畏,一件是头顶上浩瀚的星空,一件是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

多么令人赞叹的描述。每当我抬起头仰望星空,那一刹那,我所有的思绪都会被淹没。面对星空的浩瀚,我们渺小得甚至不能用一粒沙来形容。那么,生存的意义又该是什么呢?我总会这样想。实际上,星空和宇宙最能够唤起人们对哲学的沉思和对终极意义的探索。如果你还不曾有这样的体会,请一定要找机会仰望这浩瀚的宇宙,它会给你带来此生难忘的震撼。

抬头望星,低头见心。心中的道德准则同样令人震撼。我们仔细思索就会发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特别善良柔和的东西。哪怕是一个极恶的人,内心里也有善的部分,我们把它叫作良知。你是否想过,良知来自哪里?天性来自哪里?经验主义强调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来自经验,有了经验和实验,一切才会发生。但是对于良知而言,它来自哪里呢?道德又来自哪里呢?经验主义无法证得。也正因为如此,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一度打得不可开交。而康德从良知的角度,一下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在代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著名的“先验论”。康德区分了先验(拉丁语:a priori,指“来自较早的”)和后验(拉丁语:a posteriori,指“来自较晚的”)知识。他认为,感知是通过感官获得的后验知识,但感知的形式(如空间和时间)是先验的,即在我们获取任何具体事物的经验之前就存在于我们的认识结构中的。他认为人类内心深处的道德水准就是典型的来自先天的经验,是生来就有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经验和理性的冲突并不存在,人的道德既有经验的部分,也有理性的部分。也可以说,我们所有的对世界的认知,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都是通过先天的经验实现的。

那么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呢?康德的哲学思辨带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感知,这对之后心理学的发展和人类对世界和幸福的认知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他认为,婴儿之所以出生就有很多能力,是因为每个人都带了很多的先验而来,而理性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是感觉(sensation),通过五官去感觉。但是感觉之后并不直接转化为概念或观念(conception),也就是理性,而是通过了一个叫感知(perception)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把以前的经验(生来就具有的经验以及成长过程中所有的经验)整合在一起,有了这一步,人们才可能把外界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概念和理性,进而形成对世界的认识。我想特别强调一下这中间的一层:感知,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都不曾了解和关注过这个概念,但它恰恰是通向开心幸福的非常重要的东西(这一点将在本书第四篇详细论述)。

从康德哲学开始的心理科学及其流派发展

在我个人看来,康德哲学对后代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它几乎预言并且直接导致了现代心理学的出现。而在本书中也为主题——开心经营奠定了哲学基础。

19世纪6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年~1894年)首先用物理的方法来研究人体是如何感受外在信号的传播的。他发现人体神经对任何一个刺激的传导速度都是恒定的,大约是90米每秒。但神奇的是,一旦这个信号传到脊柱后,就会短暂消失一段时间,然后再回来。这意味着什么呢?为什么会短暂地消失呢?信号去了哪里?它去干了什么呢?我们并不知道,于是科学家称这个部分为无意识的认知历程。在我看起来,这就是心理学的雏形,或者说是真正的心理学的开端,因为他把心理和生理结合在一起,并且验证了康德提出的“感知”的概念。在此之后,又有一系列物理学家和科学家开始了相关的研究。

在普遍的心理学教材中,大多认为心理学诞生于1840年,其代表人物是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1920年)。他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并发表了心理学教科书——《生理心理学的原理》,心理学从此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威廉·冯特的角度来看,他认为整个心理现象都来自生理的反射,所以这一研究流派又叫结构主义,或者叫架构主义。这个学派认为我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都来自生理的某一个功能的反射。他们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刺激内省法”:给被试者一个刺激,让他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想法、感受、思想和情感,并尽可能描述这些体验。同时,研究人员观察这个刺激对他们的生理引起的变化,并认为这些变化就是构成了人类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然而,结构主义研究的刺激其实并非自然产生,是基于外界的刺激的,所以其研究必然会产生很多局限性。于是,科学家们又不断地探索,出现了行为主义流派。这个流派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人类和动物的行为都是基于环境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是个体对环境以及对生命中所受到的惩罚、激励、刺激等行为的强化结果。于是行为主义流派主张研究可以测量和直接观察的整体行为,而不去关注没有科学依据的意识。此流派的代表人物是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958年),他认为任何动物都可以用惩罚、奖励、刺激的方法来训练。他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我承认这超出了事实,但是持相反主张的人已经夸张了数千年。”作为先驱,华生也将这个方法用在了自己孩子身上,但结果并不理想,甚至很悲惨。他的大儿子在30岁就选择了自杀;女儿沉迷酗酒,多次自杀未遂;小儿子也因情商过低,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这是一个令人难过的养育试验,也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下许多人的养育行为,很多父母依旧习惯于用刺激的方式来养育孩子,他们习惯于责备、羞辱自己的孩子,并希望以此修正孩子的行为,殊不知极有可能正是这些刺激导致了孩子的抑郁。

接着,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至今仍是主流心理学流派之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Freud,1856年~1939年)认为:一个人表现出的所有行为都离不开他童年受到的各种不满意和冲击。其中性的驱动力、外部的创伤和对死亡的恐惧对人的行为影响非常大。这一流派对于人的行为的研究主要通过精神分析方法,他们认为,表浅的意识就如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还有接近95%的意识都是不被觉察的个人意识、集体意识和超意识。这些隐藏的部分可以采用自由联想或解梦的方式触及。

再往后,认知心理学也涌现出来。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的荣誉退休教授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生于1928年)在评论当时主流行为主义著作《言语行为》 时引发“认知革命”。他认为行为主义将动物研究中的行为原则应用到复杂的人类行为中,特别是在语言习得的领域上十分肤浅。同时,行为主义忽略了人类天生拥有一种“内在的”语言习得机能,而人类所有行为包括语言在内,并非都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强化来获得。如果想理解人类的复杂行为,我们必须假定负有终极责任的大脑中有一些无法被观测到的实体。于是人们开始进一步了解大脑作为一个更加复杂的体系,包括记忆、注意、感知、表象推理等一系列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给后来的科学,尤其是人工智能科学带来了很多研究资料,也成为广泛地把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的学派之一,因此现在也是主流心理学流派之一。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了解的心理学流派——以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年~1970年)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马斯洛认为:精神分析是伤残心理学,因为它以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现象为基础;而行为主义是稚嫩的,因为它是以动物和儿童的心理现象为基础。人本主义强调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想的生物,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因此,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和尊严,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与自我实现。

同时,马斯洛在1954年谈到一个在当时心理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心理学这一学科在消极方面的研究远比在积极方面的研究要成功,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短处、缺点和过失。但很少谈到他们的潜能、长处以及实际愿望和精神高度,好像心理学自愿故步自封,让自己仅限于研究黑暗低劣的一半。”

也就是说,当时大部分的心理研究都将重心放在了心理问题上,而并没有关注到那些让人健康幸福的心理现象。马斯洛开创了这个先河,他把人本主义推向了一个更新的、专门关注幸福的方向,称之为“积极心理学”。1954年,马斯洛出版了巨著《动机与人格》,其中最后一章的标题就是“走向积极心理学”,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只关注有心理疾病的人,同时也应该关注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人格魅力。因此,与其他心理学派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专门研究如何让人开心和快乐。至此,积极心理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发展。 90DaWOahifsTZ81v3mCUaJoLwiEK8uhBOIPaRqy9VbltS3L080RZGkep2JW4laA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