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所有的较量中,若想提前知道谁输谁赢,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看一个指标就够了——谁先头脑发热,开始意气用事,谁就离输不远了。
头脑发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此人已经放弃了全部的理性判断,只剩下蛮干,这样的人,安能不败?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刘备因关羽被杀而头脑发热,带领军队攻打吴国,这便注定了他的失败;隋炀帝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一个富有而强大的国家,但随着他头脑发热,不管不顾地发动远征,他便输掉了整个国家……
1449年,盘踞在大明北部疆界之外的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领军队侵犯大明疆界,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
明英宗之所以决定亲自出马,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手下有个叫王振的大太监,天天拍马屁说皇帝英明神武,只有御驾亲征才能展现他的才华。明英宗被夸得头脑发热,忍不住想要跃马疆场了!
当时许多大臣都反对皇帝出征,但意气用事的明英宗独断专行,带领着 50多位文武大臣和 25 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刚走到长城以北,前线就传来消息——也先的军队主动后撤了,好像要逃走。王振抓住机会又是一顿马屁,说也先见了皇帝的大军,不战而退,足见他怕了皇帝,皇帝应该果断追击。但是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敌人很可能是在诱敌深入,小心中了圈套。”可是,头脑发热的明英宗已经失去基本的判断力,他听信王振的话,决定向北追击。
大部队向北走了没多远,就遭到敌人伏击。从来没经历过战争的明英宗顿时慌了神,派手下 3 万人去迎战,自己则带着大部队撤退。
那 3 万人很快被敌人击溃。明英宗得知消息后,带领军队跑到了一个叫土木堡的地方。此时,明英宗的头脑依然是“热”的,只不过之前是被马屁拍热的,现在是被敌人吓热的——他已经变成一只惊弓之鸟。
也先的追兵来到土木堡后,谎称希望可以议和,还说会主动撤兵。人家是战胜方,凭什么主动议和,凭什么撤兵,这明显就是在使诈。但此时的明英宗已经完全丧失判断力,他居然天真地相信了敌人,随即下令:全军返回长城以南。
正当明英宗放松警惕之时,也先带领大军发动突然袭击。这一仗,大明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在毫无作战经验的明英宗的指挥下,无法发起有效反击,惨遭大败,明英宗本人也成了也先的俘虏。
历史上将明朝的这次大败称为“土木堡之变”。这场战争,对明朝的影响非常大,不仅皇帝成了俘虏,甚至差点逼得明朝迁都。这场战争本来不应该发生,只因明英宗一时头脑发热,做出了许多意气用事的荒唐决定,才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头脑发热,其实可以分为两种状况:一种是盲目乐观,忘乎所以,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因此看不到事情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自然是要招致失败的;另一种是被骤然发生的事情刺激到了,顿时陷入某种情绪中难以自拔,此时的人根本无法做出全局的、通盘的考虑,昏招迭出,最终惨败。
所以,想要避免头脑发热,我们就要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时都保持敬畏心,不要得意扬扬地觉得“这件事我手拿把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有百分之百做成功的把握。还有,我们在失意的时候,也应该保持理性,要做到得意不张狂、失意不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