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自知之明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一旦缺少这种能力,你就会错误地判断自己的实力。如果你是看轻自己的实力还不算太糟糕,随着一步步试探、一次次成功,你总能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如若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就有可能因为一次失败损失惨重,甚至彻底崩溃。
公元前 262 年,秦昭襄王听了范雎的建议,决定对邻国韩国动手。他派了大将王龁去打韩国,很快就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上党和韩国都城之间的联系。这么一来,韩国在上党的军队就被孤立了。
上党的太守冯亭挺聪明,他跟手下说:“咱们与其投降秦国,不如投靠赵国。赵国要是得了上党,秦国肯定会去抢。这样一来,赵国就得和咱们韩国联手,一起对抗秦国。”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于是,他们赶紧派了个人,带着上党的地图去赵国。那时候,赵惠文王已经去世了,他儿子赵孝成王继位,平原君赵胜当了相国。平原君带了五万人马去接收上党,还是让冯亭当太守。平原君临走时,冯亭跟他说:“上党归了赵国,秦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你回去后跟赵王说,得赶紧派大军过来,才能挡住秦军。”
平原君回去后,赵孝成王高兴得不得了,天天喝酒庆祝,却把对抗秦国的事儿给忘了。果不其然,没多久,秦国的王龁就把上党给围了。冯亭守了两个月,也没见赵国的救兵来。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好开了城门,拼命往赵国跑。冯亭带着残兵败将和上党的难民,一直跑到了长平,才碰到赵国的大将廉颇带着二十万大军来救上党。可惜的是,上党已经丢了。
廉颇和冯亭会合后,本打算反攻,但秦国的军队很快就追了上来,一下子就把赵国的前哨部队给打败了。廉颇见状,连忙退回阵地,稳住阵脚,让士兵们加高城墙,挖深壕沟,准备跟远道而来的秦军长期对抗。王龁多次向赵军挑战,赵军就是不出来。
就这样耗了四个多月,王龁实在想不出进攻的办法。他派人去告诉秦昭襄王:“廉颇这老将真有经验,就是不出来交战。我们大老远跑到这儿,要是长期这样对峙下去,粮草都接济不上了。这可怎么办啊?”
范雎听了后跟秦昭襄王说:“要想打败赵国,得先想办法让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身边的人都在议论:“廉颇太老了,不敢跟秦国交锋。要是换年轻力壮的赵括去,秦国的这点儿兵马早就被打散了。”
赵孝成王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派人去催廉颇开战。但廉颇还是坚守阵地不动。赵孝成王急了,直接把赵括叫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自信满满地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掂量掂量。但现在来的是王龁,他可不是我的对手。”赵孝成王一听这话,高兴得不得了,当场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替换廉颇。
赵括还没出发呢,他母亲就上了道奏章请求赵孝成王别让她儿子去。赵孝成王于是把赵括的母亲召来让她说出个理由。她说:“他父亲临死的时候再三嘱咐说,‘打仗是多么危险的事儿啊,得小心翼翼,处处都得考虑到,还怕有疏忽的地方。可赵括却把打仗当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要是大王用他为大将的话,我们一家大小遭殃倒还在其次,怕的是连国家都要毁在他手里’。我请求大王千万别用他。”可惜的是,赵孝成王已经下定决心。
到了公元前 260 年,赵孝成王让赵括再带二十万兵马到长平关去替换廉颇。赵括统领着四十多万大军,声势可大了。他志得意满地说:“秦国来挑战,必须迎头痛击;敌人被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得杀得他们片甲不留才行。”冯亭劝他别冲动,把廉颇的用意跟他说了一遍,可赵括却轻蔑地说:“老头儿懂什么?”
这时候范雎得到消息说赵括替换了廉颇,就立马派了武安君白起去指挥王龁。白起可是个兵法大家,他布下了埋伏,故意打了几场败仗,把赵括的军队引了出来,然后切断了他们的后路。这样一来,赵括的大军就成了孤军奋战。他们守了四十六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最后赵括被乱箭射死,冯亭自杀。白起让人挑着赵括的脑袋命令赵军投降。那些已经饿得没力气的士兵一听说主将被杀了,全都扔了武器投降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贸然接下难度较高的任务,这不是抓住了机会,而是落入了陷阱。世界上的确有很多成功者靠着自己不算成熟的能力,以及运气和勇气,最终取得了胜利。但这样的例子又有多少呢?倒不如说只有成功的人被人们看见了,而那些失败的,早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或许还会成为成功者的垫脚石,成为一段成功故事中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