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也者,道之勭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也者〕 〔一〕 ,道之勭(动)也 〔二〕 。弱也者 〔三〕 ,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 〔四〕 ,有生于无〕 〔五〕 。
甲本
□□□,道之勭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
乙本
反也者,道之勭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有)生于无。
本章被今本等版本与第三章(今本41章)调换了位置,且文中的“也”被今本等版本删除。
〔一〕“反”在此处有两层意思:一是事物朝着对立面变化,如万物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二是假借为“返”,故通“返”,指事物循环往复的运行规律,如岁月循环往复,万物生生死死,永不停息。《庄子·逍遥游》:“旬有五日而后反。”详见【考证辨真】。
〔二〕勭(dòng):“动”的异体字,运动。《银雀山汉墓竹简·王兵》:“勭如雷神,起如蜚鸟。”
〔三〕弱也者:从柔弱、渺小开始发展变化,或保持柔弱胜强的状态。
〔四〕有:这里指道的有形质。
〔五〕“有生于无”句,楚简中没有“有”字。无:这里指道的无形。
事物循环往复或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万物从柔弱开始发展变化或守住“弱能胜强”的态势,是道在发挥作用。天下万物产生于可见的“有”,“有”产生于不可见的“无”。
对“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的再认识
笔者在《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句,可能真正揭示了‘道’的本质,只是几乎无人注意而已。”这里继续深入探究。
先说“弱也者,道之用也”,这句话蕴藏着四重意境。
一是,“道”从最幽微处展示它无法估量的力量,例如所有高等动物,不论多么巨大,都是从微小的受精卵开始分化成长的。二是,“道”通过数以万计、数以亿计的轻微作用形成巨大的力量来改变世界,例如一滴水微弱到瞬间蒸发,但是数以亿计的水滴汇集成的大洪水可以排山倒海。三是,始终守住“弱能胜强”的态势,就能“四两拨千斤”般涌现“道”的力量与智慧,并对大千世界予以润泽,这样的例证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有很多。四是,“道”由微弱不可见到引发巨变的过程,正是“道”的不招摇、守下且永不停歇的务实精神的最好展示。例如,你到一片竹林中仔细辨认每一棵竹笋,即便是持续一整天,也很难看出有什么变化;但是等你过几天再入竹林的时候,便会发现所有的竹笋都长高了一大截。“道”的这种微妙属性和巨大作用融汇于宇宙、天地,并主导万事万物的运行。这就是“弱也者,道之用也”的妙处和魅力。
再说“反也者,道之动也”的微妙。老子在第五章(今本42章)中提出一个宏大的论断,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其中的“二”被后人解读为“阴阳学说”中的“阴阳”。这个“阴阳”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事物在物质层面的对立面,如一片树叶,其向阳的一面就是阳,而背阳的一面就是阴;其二是超出物质层面的对立概念,即“阳”是物质世界的一切,而“阴”则代表非物质世界的东西,例如人们常说的“阴间”概念。这样,“一生二”的“二”就既包含物质层面的内容,又包含非物质层面的内容了。
由此,“反也者,道之动也”揭示了宇宙与万物的三层关系。
一是,从物质层面来讲,万物都包含两种对立的力量,它们通过相互博弈,此消彼长,从而推动事物的变化。比如人从婴儿到成年,细胞生长的能量大于细胞死亡的能量,所以人便渐渐长大;而人从成年到老年则相反。这个过程正是“反也者,道之动也”的作用。
二是,由于“道生一,一生二”的“二”还包含“非物质层面的阴阳”,所以“道”的反面肯定不是“阴”。“也就是说,‘道’既不是物质层面的对立统一关系,也不是唯心主义的‘阴间’观念。那么,‘道之动的反面’就只能是‘道’的镜像。意思是说,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是‘道’的镜像及其所衍化出来的幻象(这里合称‘镜幻世界’),这个‘镜幻世界’之所以浩瀚无边、精彩纷呈,是因为其反面世界中‘道’的运动。这将颠覆我们对物质世界本质的认知。”
三是,上述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结合,即万物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促成整个过程的循环往复,这种关系还是“反也者,道之动也”的作用。
综上所述,“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揭示了世界和“道”的本质。同时,这也再次证明了笔者在第一章(今本38章)和第二章(今本39章)的判断,即“道”是从非物质层面统领宇宙与万物,而“德”或“一”是从物质层面统领宇宙与万物,是物质层面的真正开始。
对“物”及其与“道”的关系的辨析
本章字数虽然很少,但是却包含着“道”的伟大道理。天下万物来自“有”和“无”,“有”“无”是什么?“物”到底是“无”还是“有”?这引发我们对“物”的概念的思考与辨析。
帛书《老子》中,涉及“道”与“物”紧密联系的文句主要有以下两处:
第六十五章(今本21章):道之物,唯望唯忽(帛书乙本为“沕”)。
第六十九章(今本25章):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应是在当时社会语境下所作的解读。如图4-1所示,由“物”的甲骨文字形可知,“物”字从牛从勿(“勿”本义为云的形色),本义为杂色牛。
图4-1 “物”字的字形演变
另外,郭沫若在《殷契粹编·考释》中说:“物,犁之初文,象以犁启土之状。”马如森又在《殷墟甲骨学》中说:“从牛从勿,勿象(犁的)末端刺田起土,土色非一色,引申为杂色,字从牛,故物为杂色牛。”这是另一种说法。上述观点有待进一步考证。
《周礼·牧人》:“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共祭祀之牲牷。”孙诒让正义:“物犹言种类也……凡牲畜,区别毛色,各为种类,通谓之物。”《周礼·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郑玄注:“物,色也。视日旁云气之色……知水旱所下之国。”也就是说,“物”衍生出“形色”的含义,这属于物质概念,诸如分子、中子、夸克等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无论多么微小,理论上用显微镜是可以看得见的。
“物”还有以下几种内涵。一是指事、事情,如《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二是指现象,如《礼记·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三是指环境,如《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四是指神灵、精怪,如《汉书·武帝纪》:“朕巡荆扬,辑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泰山。”五是指事物的内容与实质,如《周易·家人卦》:“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如上,其中第五点内容与实质可以归类为信息,第四点神灵、精怪可以归类为精神、意识。因而,“物”的概念即指事物,也就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事情、环境和现象,同时还包括精神、意识和信息等。显然,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古代就存在了。
另外,按照现代科学理论的认知,物质是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那么,诸如事情、环境、现象,乃至精神、意识和信息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理解为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由此,《老子》中的“有”可能就是指上述“物”的概念,“无”可能类似于中医学和道家思想中“炁”等能量的概念。
所谓“道生无,无生有”,就是说“道”创生了包括“炁”在内的一切能量“无”,这个“无”又创生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所以,《老子》中的“道”是个远远高于“物”的概念,两者不能混淆和等同。当然,“炁”不仅包含能量,还包含从“无”到“有”再到“万物”的衍生机制。例如中医学上的“炁”,即指构成人体(五脏、六腑、经脉等)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及其对应的生理机能。
注意,第六十五章(今本21章)“道之物”的“物”意为“物用”,即“道”的用途,而并非“道这个物”的含义;第六十九章(今本25章)“有物昆成”意为“万物在‘道’之后创生”,而并非今本“有物混成”的含义,其中的“昆”即“之后”的意思,如《尔雅·释言》:“昆,后也。”上述“物”的深刻内涵及其与“炁”“道”等的区别与关联,几乎被历代注家(含帛书注家)悉数忽略或错释。详见相关章节的考辨。
傅奕本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王弼本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河上公本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范应元本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