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眀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㓝,道襃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 〔一〕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 〔二〕 ,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 〔三〕 :眀(明)〔道如费 〔四〕 ,进道如退,夷道如类(颣) 〔五〕 。上德如浴 〔六〕 ,大白如辱 〔七〕 ,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八〕 ,质真如渝 〔九〕 。大方无禺 〔十〕 ,大器免成 〔十一〕 ,大音希声 〔十二〕 ,天象无㓝(刑) 〔十三〕 ,道襃(褒)无名 〔十四〕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甲本
□□□道,□□□□□□□□□□□□□□□□□□□□□□□□□□□□□□□之,眀□□□□□□□□□□□□□□□□□□□□□□□□□□□□□□□□□□□□□□□□□□□□□□□□□□□□□□道,善□□□□。
乙本
上□□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
之。弗
□□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眀道如费,进道如
,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揄,质□□□。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㓝,道襃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本章帛书甲本仅存几个字,大部分由帛书乙本补足,帛书乙本缺的七个字由王弼本(今本)补足。
〔一〕“堇(qín)”字,今本等版本为“勤”,帛书注家大多也校释为通“勤”,不妥,且意思大变。“堇”在这里取“虔诚”之意。堇而行之:虔诚地践行。详见【考证辨真】。
〔二〕弗:本义为矫枉、矫正。“弗”在表示否定时,可以理解为不太确定的“不”,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矫枉、矫正的“不”;二是不一定“不”;三是确定的“不”。此处的“弗”属于第一种情况,“弗笑”即非真正的笑,这里寓意并强调“嘲讽”,可理解为“不嘲笑的话……就”,而今本等版本的“不笑”缺乏这种寓意与强调。老子在“弗笑,不足以为道”句中同时使用了“弗”与“不”,予以区分。今本等版本将《老子》中40多处“弗”字全部改成了“不”字,导致多处文意大变。详见【考证辨真】。
另外,《老子》中大量“勿”“毋”也被今本等版本改成了“不”字,导致多处文意变化甚大。这里提供一种简单的理解方式:“不”表示确定的“不”,“勿”表示明确的拒绝,“毋”表示坚决的“不”。
〔三〕建言:立言,这里可以理解为古语、箴言等。
〔四〕眀:“明”的异体字,也为繁文(或称繁化,先秦未统一文字时常见的一种文字写法,在楚简《老子》中出现较多)。费:违背、不顺。《盐铁论·大论》:“圣人不费民之性。”王弼本(今本)、河上公本、傅奕本等版本为“昧”。
〔五〕夷:平坦、平顺。夷道:使“道”的普及平顺,即维护、推行“道”。“类”字,帛书甲本缺失,帛书乙本、河上公本、傅奕本、楚简等版本均为“类”,王弼本(今本)、严遵本等版本为“颣”。类:假借为“颣”,意为不平,这里指为“道”设置崎岖不平的障碍,即阻扰、破坏“道”。《左传·昭公十六年》:“刑之颇颣。”服虔注:“颣,不平也。”
〔六〕“浴”字,帛书甲本毁损,帛书乙本为“浴”,今本等版本为“谷”,帛书注家几乎都校释为通“谷”,实属不妥。“浴”指的是包含山川溪河、陆地降雨在内的水循环体系,范畴比“谷”大得多,这里引申为洗涤身心、净化万类。可参考第二章(今本39章)对“浴”“谷”的考辨。
〔七〕辱:污浊、污垢。《广雅》:“辱,污也。”《仪礼·士昏礼》:“今吾子辱。”郑玄注:“以白造缁曰辱。”
〔八〕“偷”字,帛书甲本缺失,帛书乙本为“揄”,今本等版本为“偷”。“揄”的本义是引、挥动、带领,引申为引导,“建德如揄”意为建德于世却好像在引导民众盲从。“偷”的本义是苟且,引申为怠惰、漫不经心。《说文》:“偷,苟且也。”建德于世可谓浩繁的“工程”,难免遇到波折,需要循序渐进的战略,需要勤勉与恒心,过程中很容易被误解为怠惰、漫不经心,此处宜校勘为“偷”字。这里的“上”“广”“建”三个字都是动词,意思分别是崇尚(以……为上)、广播(使……广泛传播)和建立(使……建立)。详见【考证辨真】。
〔九〕渝:本义为水变污,引申为污浊、混浊。《说文》:“渝,变污也。”《玉篇》:“渝,变也,污也。”
〔十〕方:道理。《庄子·秋水》:“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大方:大道理。禺:区域。“禺”字,帛书注家大多按照今本等版本校释为通“隅”,意思大变。大方无禺:大道理通行天下而不受区域限制。这与历代版本及注家释义不同,详见【考证辨真】。
〔十一〕“免”字,帛书甲本缺失,帛书乙本为“免”,被后世诸本改为“晚”字,意思大变。免:免除,引申为非刻意而为。“大器免成”的意思是“大才重器本来就非刻意成就”。参见《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第三章(今本41章)的深入分析。
〔十二〕“音”和“声”是不同的。“音”与“言”同源,对应的器官是口,最初表示发出声音,又具体分为乐音和语音,后引申为声音;而“声”对应的器官是耳,最初表示听到声音,后引申为声音。从人口中发出的声音传导到人耳后被接收,因人、因事、因时不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音”是客观的,“声”是主观的,所以才有“大音希声”的情况存在。希:稀少、不多见,后作“稀”。
〔十三〕“天象无㓝”句,帛书甲本缺失,帛书乙本如此,帛书注家大多按照今本等版本校勘为“大象无形”,意思大变。㓝:“刑”的古字,塑型、刑刻。“刑”是“五行”作用关系之一,意为万物通过“刑刻”成就不同的形态,详见第十四章(今本51章)对“刑”“形”的考辨。天:天然的、天成的。“天”与后文“道褒无名”的“道”字对应,即“大—天—道”意境层层递进。天象无刑:天象浩荡不受刑造故而无形无迹。
〔十四〕襃:“褒”的异体字,本义为衣襟宽大,引申为广大、褒奖等。“道褒无名”指“道”广博而伟大,却无形无名,寓意“道”的伟大无法用名分来定义与赞美,体现了“道”的超越性。
上士听了“道”,虔诚践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好像“道”不被嘲笑就不足以成其为“道”。所以古来就有这样的说法:懂得“道”的好像违背了“道”;接近“道”的好像在退步;推行“道”的好像在阻扰“道”。崇德向上却好似“浴”之向下沐浴山川、净化万物,太过白净的器物却好似藏有污垢,德泽广布却好似残缺而不足,建德于世的勤勉与渐进却好似怠惰而漫不经心,质朴纯真却好似混浊不清。大道理通行天下而不受区域限制,大才重器本来就非刻意成就,洪大的声响反而难以听到,天象浩荡不受刑造故而无形无迹,“道”广博而伟大,却无形无名。只有像“道”那样安于“无名”,才会有好的开端与好的结局。
“堇而行之”与“勤而行之”辨真
有学者通过音韵训诂法将“堇而行之”的“堇”字训释为通“勤”,然而,由现代学者编纂的辞书(如《古字通假会典》《古文字通假字典》等)在该义项下,使用的例证正是本章的文句,这显然陷入了循环论证的误区,实属不妥。“堇”的本义是以人牲火祭求雨,寓意非常虔诚,如图3-1所示。所以,“堇”字可引申出“诚敬、虔诚”之意,这是“勤”字不具备的内涵。
图3-1 “堇”字的字形演变
从金文开始,“堇”字的下方的火逐渐讹变成了“土”,意思也发生了变化,而诚敬、虔诚之意依然蕴含其中。《管子·五行》:“修槩水土,以待乎天堇。”尹知章注:“堇,诚也。言天子能以中正自修,以槩自平,上待天诚也。”
另外,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堇”字是“(天)时、时机”的意思。郭沫若等学者引用章炳麟的说法:“‘天堇’即‘天几’,义谓‘天期’。犹云天时。言修平水土,以待天时。天时者,旱潦之时也。”
综上所述,今本等版本将“堇而行之”改为“勤而行之”是有问题的。“堇而行之”的意思就是“虔诚地践行”。
“弗”与“不”的考校
今本等版本将“弗”改为“不”是为了避讳汉昭帝刘弗陵的“弗”,当然还有其他原因。由于《老子》中有40多处“弗”字被后世版本改动,涉及面很广,这里有必要进一步细考。
如图3-2所示,从商朝一直到春秋,“弗”字没有多大变化,其字形就是捆束箭杆使其变直,本义为矫枉、矫正。在表示否定时,“弗”不完全等于“不”,意思是不太确定的“不”。
《说文》:“弗,矫也。”段玉裁注:“弗之训矫也。今人矫、弗皆作拂,而用弗为不,其误盖亦久矣。《公羊传》曰:‘弗者,不之深也。’固是矫义。凡经传言不者,其文直;言弗者,其文曲。……弗与不不可互易。”王筠句读:“经多以弗为不,而借拂、佛为弗。……惟《贾子·过秦下》云‘尽忠弗过’,用此字之本义。”
图3-2 “弗”字从商代到春秋的字形演变
“弗”作为不太确定的“不”,又衍生出三种情况:一是矫枉、矫正的“不”;二是不一定“不”,即被约束、限制的“不”(其中有些否定,有些肯定;或有时否定,有时肯定);三是确定的“不”,即“约束、限制”名存实亡。
本章的“弗笑”可以理解为矫枉、矫正的笑,而非发自内心的笑,即所谓皮笑肉不笑的“嘲讽”。这就属于上述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如第十九章(今本56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意思是“懂得多的人不说,爱说的人懂得不多”。这里的“弗”就不是绝对的“不”,而是指一般情况下的“不”。
第三种情况,如第十四章(今本51章)“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又如第二十九章(今本66章)“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准而弗厌也”。这里的“弗”就是确定的“不”。
“上德”“广德”“建德”辨析
“上德”“广德”“建德”,这三种德的层级步步向上,境界属于三级跳。“上”“广”“建”三个字在这里都是动词,意思分别是崇尚(以……为上)、广播(使……广泛传播)和建立(使……建立)。
对此,有人可能会质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上德如浴,大白如辱”的句式和意境就失去了对应的效果,因为“大白”的“大”字是形容词,那么对应的“上”就该是形容词,即“上等的”。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原因如下:
一是,后文中的“建德如偷,质真如渝”也不对应。老子为何一定要使“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形成类似于骈文的对应关系呢?这种不对应的句式在《老子》中基本上是常态;二是,“广”“建”二字明显是动词,“上”如果不是动词的话,意境缺失了连贯性;三是,如果“上”是形容词“上等的”的话,那么“上德”“广德”“建德”就不构成文意上的递进关系,就明显不符合文境推进的逻辑。
因此,“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的意思就是:“崇德向上却好似‘浴’之向下沐浴山川、净化万物,太过白净的器物却好似藏有污垢,德泽广布却好似残缺而不足,建德于世的勤勉与渐进却好似怠惰而漫不经心,质朴纯真却好似混浊不清。”
“大方无禺”与“大方无隅”辨真
“方”的本义是起土之锸。如图3-3甲骨文所示,“方”字的上短横为横把,中长横为足踏之处,下边为多股分叉。《诗经·甫田》:“以社以方,我田既臧。”《诗经·云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引申出大地、边境等含义,还有邦国之意,如《尚书·多方》:“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另有学者认为,“方”的字形像一把刀,或模拟刀悬于架上之形;还有学者提出,“方”的本义是将罪犯剔发刺字,流放边疆。
图3-3 “方”字的甲骨文字形
“隅”的意思是边角、角落,联系上文对“方”的解读,那么“大方无隅”最为恰当的意思应该是“邦国、地区或大地大到没有边界的程度”。而今本等版本一般将这句话解读成“最大的方正没有棱角与边界”或“广大的空间好似没有角落”等,笔者一直感觉不太准确。不过,其中的道理总体上还算说得过去。
后来,帛书《老子》出土,人们才发现这里不是“隅”字,而是“禺”字,“禺”有“区域”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禺”与“方”形同孪生关系,也就是说有“方”必有“禺”,有“禺”方成“方”,即有邦国就有区域,有区域才能成为邦国,那么“大方无禺”就与前后文意不协调了。
而换个角度思考,“方”还有“学问、道理”的意思。“大方之家”正是出自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庄子的《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之家”在这里指“见多识广、懂得大道理的人”,“大方”就是“大道理”的意思,或许这才最接近老子所谓“大方”的本义。由此,联系“大方无禺”的下一句“大器免成”,“大器”与“大方”形成对应关系,就很好理解了。有人将“禺”校释为通“隅”,但“大方无隅”与后文“大器免成”“天象无刑”并不是很契合。
因此,“大方无禺”可以理解为世上的大道理是没有区域限制的,在任何区域都普遍适用。例如,2023年年初的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被训练出具有浅显、初级的“通用智能”的时候,让整个世界为之亢奋,这种通用智能技术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适用于任何领域,而非局限于某一区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帛书乙本的“大方无禺”很合理,不应被改为“大方无隅”。而“大方无禺,大器免成”的意思就是:“大道理通行天下而不受区域限制,大才重器本来就非刻意成就。”
“天象无刑”与“大象无形”辨真
帛书《老子》中,共有三处“刑”字。罗列如下:
第三章(今本41章):天象无㓝(刑)。
第十四章(今本51章):物㓝(刑)之而器成之。
第四十六章(今本2章):长,短之相刑也。
“㓝”是“刑”的古字。《集韵》:“㓝,通作刑。”有学者认为,“刑”字存在甲骨文,如图3-4中的a字。由此可知,“刑”的本义是处罚、治罪。《尔雅义疏》:“释文引《韩诗》云:‘刑,正也。’正亦法也。”《周礼·大司寇》:“以五刑纠万民。”然而,如果将该甲骨文辨识为“刑”,放进一些殷商时代的卜辞里则解释不通,如《甲骨文合集》
中编号00580、00581片上的甲骨文卜辞等,故《甲骨文合集释文》
将该甲骨文直接隶定为“死”。此处存在争议。
图3-4
更多学者认为,“刑”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如图3-4中的b字。《说文》:“㓝(刑),罚罪也,从井从刀。”“刀”代表刑刻,“井”代表“法”。《周易·井卦》郑玄注:“井,法也。”“刑”由此引申出“铸造器物的模子”之意(后另加“土”字,以“型”字表示)。《荀子·强国》:“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杨倞注:“刑范,铸剑规模器也。”由此,“刑”字可以理解为按照一定的规则、模子去塑型、刑刻事物。
再来看“形”字。《字源》:“战国秦汉文献常见形字,多用其引申义。形字未见于先秦古文字资料。”
意思是说,在现代保存的战国秦汉文献中有很多“形”字,但是先秦的古文字资料里却没有“形”这个字。《墨子·经上》:“生,刑与知处也。”毕沅注:“刑,同形,言人处世,惟形体与知识。”《吕氏春秋·正名》:“凡乱者,刑名不当也。”此处的“刑”通“形”。
如上文所述,“刑”是动态的,是动词,是过程;而“形”是静态的,是名词,是结果,即刑物以使其成形。
当然,退一步来说,即使将图3-4中的a字隶定为“刑”,由其处罚、治罪的含义也可以引申出刑刻等义项。此外,“刑”字的上述内涵与引申含义还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论——五行学说的强力支撑。其中的奥秘,笔者将在第十四章(今本51章)进行深入解读。
现在回到本章内容。显然,这里将“天象无刑”的“刑”字理解为塑型、刑刻,能够很好地解释上文的三个例句。所以,帛书《老子》中的“刑”被今本等版本改为先秦之后方才使用的“形”,或被历代注家(含帛书注家)校勘为“形”,皆不妥,这样就使得相关文句的内涵单薄、意境降低,而且无形中贬低了老子的才学水平。
另外,“天象无刑”的“天”与后文“道褒无名”的“道”相对应,即从前文的“大”到“天”,再到“道”,意境层层递进,可见帛书《老子》甲本用字很是考究。这里的“天”意为天然的、天成的,“天象无刑”的意思是:“天象浩荡不受刑造故而无形无迹。”
傅奕本
上士闻道,而勤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夷道若类,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王弼本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河上公本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范应元本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输,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