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亓致之也,胃天毋巳清将恐连;胃地毋巳宁将恐发;胃神毋巳霝将恐歇;胃谷毋巳盈将恐渴;胃侯王毋巳贵以高将恐欮。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
。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
。此亓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昔之得一者
〔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
〔二〕
,浴得一以盈
〔三〕
,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四〕
。亓(其)致之也
〔五〕
,胃(谓)天毋巳(已)清将恐连(莲)
〔六〕
;胃(谓)地毋〔巳(已)宁〕将恐发(废)
〔七〕
;胃(谓)神毋巳(已)霝(灵)将恐歇
〔八〕
;胃(谓)谷(浴)毋巳(已)盈将{将}恐渴
〔九〕
;胃(谓)侯王毋巳(已)贵〔以高将恐欮(蹶)〕
〔十〕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
(基)
〔十一〕
。夫是以侯王自胃(谓)曰孤、寡、不
(穀)
〔十二〕
。此亓(其)贱〔之本与〕?非也
〔十三〕
。故致数与无与
〔十四〕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
〔十五〕
,硌〔硌若石〕
〔十六〕
。
甲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以宁,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而以为正。亓致之也,胃天毋巳清将恐连;胃地毋□□将恐发;胃神毋巳霝将恐歇;胃谷毋巳盈将将恐渴;胃侯王毋巳贵□□□□□。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
。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
。此亓贱□□□?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若玉,硌□□□。
乙本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浴得一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亓至也,胃天毋巳清将恐莲;地毋巳宁将恐发;神毋巳灵□恐歇;谷毋巳□□渴;侯王毋巳贵以高将恐欮。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
。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
。此亓贱之本与?非也。故至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禄=若玉,硌=若石。
〔一〕老子认为“一”是仅次于“道”的存在,并非历代主流(含帛书主流)观点理解的“一”即为“道”。这一观点也与《易传》《黄帝内经》《列子》《庄子》《淮南子》等众多典籍中的观点契合,即《说文》所谓“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详见【考证辨真】。
〔二〕霝:“灵”的异体字,灵验。
〔三〕“谷”指两山之间的水流或水道,包括水涧、小溪与无水的山谷。而帛书《老子》中“浴”的范畴比“谷”大得多,“浴”包含“谷”(山涧、小溪)及中小型河川。从广义上讲,“浴”指的是包含山川溪河、陆地降雨在内的水循环体系,本书很多时候将其概称为“山川溪河”。帛书《老子》甲本用字十分考究与精准,过往帛书注家几乎都按照今本等版本将这里的“浴”校勘为“谷”,实属不妥,详见【考证辨真】。
另外,今本等版本在此处添加了“万物得一以生”,帛书甲乙本、敦煌本、严遵本等版本都没有这一句。添加这一句,更容易让人将“一”与“道”混淆。
〔四〕侯王:泛指诸侯,引申为国王、天子、国君。正:公正、正统。
〔五〕致:致密、精细、细密。其致之也:上述结论详细说来是这样的。这里可以译为“由此可以推断”。
〔六〕胃:先秦楚国“谓”字的常见写法,这里的意思是“假如说”。另外,“胃”还与古人造字时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关,笔者将在《楚简道德经甄辨》(老子新考系列二)中进行深入探讨。“毋巳”,帛书甲乙本均如此,今本等版本改为“无以”,意思变得混乱而不坚决,致使后世解读臆测颇多。“巳”是“已”的异体字,“毋已”实则表明坚决的“不、不能”的意思。“连”字,帛书甲本仅存右侧少量残笔,推测为“连”字,帛书乙本为“莲”,指如同莲子在莲蓬中被收敛、包裹,引申为天被乌云雾霾遮蔽而不再清澈,与“天得一以清”的“清”相对应;而今本等版本的用字“裂”显示的破坏程度则太过严重,与“清”不能对应。此处待考。
〔七〕“发”字,帛书甲乙本均如此。发:或为“废”的省文(或称简文,先秦未统一文字时常见的一种文字写法,在楚简《老子》中出现较多),一说通“废”,废弃、停止,这里指灾难频发。《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其中的“发”即指没有睡觉。
〔八〕歇:停止、消散。
〔九〕“渴”是“竭”的本字。《说文》:“渴,尽也。从水,曷声。”段玉裁注:“渴、竭,古今字。”《广韵》:“渴,水尽也。”《吕氏春秋·任地》:“利器皆时至而作,渴时而止。”《周礼·草人》:“凡糞种……渴泽用鹿。”贾公彦疏:“渴,故时停水,今乃渴也。”“渴”有时断时流与干涸的两层含义,而“竭”仅有尽的含义,帛书注家大多按照今本等版本将“渴”校勘为“竭”,不妥。详见【考证辨真】。
另外,今本等版本在此处添加了“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帛书甲乙本、敦煌本、严遵本等版本都没有这一句。添加这一句,更容易让人将“一”与“道”混淆。
〔十〕贵以高:因位高而显贵。欮(jué):或为“蹶”的省文,一说通“蹶”,跌倒、挫折。
〔十一〕
(jī):“基”的古字,开始、基础。“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
”句,帛书甲本如此,帛书乙本脱失第一个“而”字,今本等版本改为“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语气不如帛书本肯定而有力。
〔十二〕
(gǔ):“穀”的异体字,善。不穀:不善。自谓:自称。孤、寡、不穀,皆为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
〔十三〕“此其贱之本与?非也”句,笔者认为是肯定句。而今本等版本改为“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等,且被历代注家(含帛书注家)解读为问句,如范应元注:“设问也,言实以贱为本也。”于是意思反转,这也导致后人对“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的错误理解。
〔十四〕“与”字,帛书甲本为“與”。“與”和“与”同源于“與”,之后分化,如今“與”字又简化为“与”。《说文》:“與,党與也。从舁(yú),从与。”“與”还有赞许、赞誉的含义。因此,“故致数与无与”和傅奕本等版本中的“故致数誉无誉”意思相近,即:“所以,招来的赞誉太多就不是真的赞誉了。”详见【考证辨真】。
〔十五〕“禄禄”,帛书甲本缺失,帛书乙本如此,帛书注家大多按照今本等版本校勘为“琭琭”,意思大变。“禄禄”意为平凡貌,这里指无用、无所作为。《庄子·渔父》:“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王先谦集解:“禄禄,犹录录也。《汉书·萧曹赞》作‘录录’。颜注:‘犹鹿鹿,言在凡庶之中。’”
〔十六〕硌硌:坚硬,今本等版本为“珞珞”。由此,“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的意思就与主流解读不同了,即为:“不要像宝玉那样对大众无用(仅供少数人观玩),宁愿像山石因坚硬(且普遍)而为众人所用(如修房理屋、磨铁筑路等)。”
过往达到“一”的境界,天得以清明,地得以宁静,神得以灵验,溪谷河川得以充盈,侯王得以安邦定国。由此可以推断,天不再清明恐怕就会被遮蔽;地不再安宁恐怕就会灾难频发;神不再灵验恐怕就会消散;溪谷河川不再充盈恐怕就会断流;侯王不再高贵恐怕就会被倾覆。所以,保证尊贵需要以谦卑为根本,保持高位需要以守下为基础。因此,侯王才自称“孤”“寡”“不穀”。这是以谦卑守下为根本吗?不是。所以,招来的赞誉太多就不是真的赞誉了。因此,不要像宝玉那样耀眼而对大众无用,宁愿像山石那样坚硬、收敛而为众人所用。
“一”的辨真
过往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似乎大多都对老子的“一”产生了误解,甚至还将“一”与“道”混为一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老子在本章中所描述的“一”的能量太过巨大,似乎只有“道”才能具备,于是把人们给弄糊涂了。即便是老子在第五章(今本42章)中明明白白地写下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后世依然对“一”产生了各种误解。
以近现代学者为例,沈善增将“一”释义为“整体性”“同一性”,赵又春解读为“统一性”“一致性”“和谐性、协调性”,任继愈译为“唯一的原则”,郭世铭译为“不为人所觉、不为人所知”,高亨则直接说:“一者道也,本章诸字即道之别名也。”不一而足。
笔者在《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中对“一”的属性、地位、力量和含义作了详细的论述。为了使读者更直观、简洁、清晰地认知该问题,这里从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归纳,同时融入新的内涵。
一是,启用排除法,即辨伪思维。“老子没有必要硬是要在《道德经》里专门挑选几处用‘一’字来代表‘道’,他既没有作相关说明或暗示,也没有什么忌讳的特殊用意,直接用‘道’这个字就行了,干吗还要绕来绕去弄出个‘一’来代表‘道’呢?捉迷藏啊?这样的话,老子这个‘圣人’不就成了一个玩文字游戏的老头了!所以,后世很多人将‘一’解释为‘道’的说法有问题。”
二是,在老子的哲学思想里,“一”是仅次于“道”的存在,“道”是从非物质层面统领宇宙与万物,而“一”是从物质层面统领宇宙与万物,是物质层面的真正开始(“一”与“德”的地位与性质相当,详见后文)。也就是说,“一”在物质层面成功地应用非物质层面的“道”的法则开启了万事万物的创生之路。后世众人将“一”与“道”混淆,这也正说明“一”的重要地位,而它从属于“道”,并让万事万物在产生与运行中遵循“道”的主导,展现“道”的内涵和规律。
三是,由老子“道生一”的宇宙生成论可知,“道”是在“一”之上的最高法则和原动力。“道”与“易”及其与“一”“万物”之间的关系如图2-1所示,“一”与“万物”之间隔了“二”(对应《周易》中的“两仪”,或阴阳五行说中的“阴阳”,或数理易学中的计算机二进制思维)和“三”(《周易》“四象”之上生发万物的数)两个数,所以“一”比生发万物的“三”要高级,比天地万物的“阴阳”和构成万事万物的五行,即“水、火、木、金、土”这五个基本元素也要高级,应该对应《周易》中的“太极”,当然,“道”就对应《周易》中的“易”了。
注意,上文及图2-1中展示的“对应”关系,并不意味着“相等”,下文将详细解读。
图2-1 “道”与“易”创生万物的对应关系
四是,“一”与“二”“三”的关系如图2-1所示。在老子的宇宙生成论中,“二”相当于“阴阳”,即万物负阴抱阳,是对抗与合一的“动”,而“三”是极具活力的“生发万物”的数,所以“二”与“三”是动的、变化的,而“一”则是博大、磅礴而浑厚的“静”……属于盘古开天辟地之前的混沌与唯一,是酝酿“洪荒之力”的开始。
由此可见“一”的属性及其宏大的力量和能量,同时,这也让我们明白老子“一”的概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殊性质:
(1)“一”是“静”的,也就是老子所谓的“无为”境界。所以,河上公说“一”为“无为,道之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河上公只概括了“一”这一方面的特点。
(2)“一”虽为“静”,但是它能通过“二”“三”及其生发出来的万事万物展现出宏大、磅礴的力量。这两方面合一,成就了“无为而无不为”,即老子所谓入世的最高境界。这与老子“恒无欲也,可名于小”“楃唯小而天下弗敢臣”“楃散则为器”“阗之以无名之楃”等观点相辅相成。
(3)每一个被创生的事物,总是从“无”到“有”,从某个临界点起步,这就是事物创生的初始之极,即王弼所谓“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之后,事物从微弱开始不断成长、强大,持续展现“道”的巨大力量和作用,这就是老子所谓“弱也者,道之用也”。
由此可知,那些持有“数之始的一就是单一、微弱”观点的人,没有理会老子的“道”“一”与“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的复杂关系与精妙内涵。
“一”与“太始、太素、太极”之间关系的辨析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意思是:“开天辟地之初,道立于一体化的混沌,然后造化分出天地,化成万物。”那么,这里的“太始”是指什么?它与“太极”和“一”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孝经纬·钩命诀》:“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为五运。形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按照这一理论,从更准确的意义上来说,“一”等同于上述“五运”中的“太始、太素、太极”这三个阶段的内容。而在《周易·系辞》提出的宇宙生成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易有太极”应该是省略了“太始、太素、太极”三个阶段,或者说,用“太极”代表了这三个阶段。同样,本书说“道”对应于“易”,也并不是说“道”等同于“易”。
关于“易”“太始”“太极”“一”等概念的关系,以及与宇宙生成相关的其他概念,古代论述颇多,如“太易”之前有“无极”与“无极而太极”(周敦颐《太极图说》),“易”与“太易”“无极”的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等,争议也不少。这里简略地拿来对应,仅仅为了方便说明问题而已。
图2-1中代表“太始、太素、太极”这三个阶段的“太极”及其所对应的“一”,即为混沌,属于《老子》中“有”的概念。其中,“太始”有形无质,但“质”已经开始孕育,故依然可称为物,参考第四章(今本40章)对“物”的考辨;“太素”质已诞生,有形有质而无体;“太极”即为阴阳裂变的混沌极点。而在太始之前,虽说“元气(炁)始萌”于太初,但是都属于《老子》中“无”的概念。所以说,“一”是物质层面的真正开始,有人将“一”解读为“无”,认为“至太初,一炁生也,即道生一”,都是不妥的。
另外,太始(即“一”)发展到了极点,即太极,类似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它虽然小到极限,但一直都是存在的(不是“无”而是“有”),并蕴含着创生宇宙和维持整个宇宙成长的宏大能量。所以说,“一”可能小到极限,但是它储藏着巨大无比的力量和能量。
如图2-2所示,在老子的哲学里,“一”与“德”的地位与性质相当,是物质层面的真正开始,都是统领世间万物而不直接生发万物(并非作为原动力、主导与规律的“道”)。
图2-2 “一”与“德”的地位、作用与区别
“一”与“德”的不同如图2-2所示,“德”更偏重于人类社会,更多地与人联系起来,即人所能感知、认知的东西,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有名”范畴;而“一”更偏重于自然世界,还包含人不能感知和认知的东西,即老子所说的“无名”范畴。换句话说,“德”是从人本论角度来说的,带有人的感情色彩;而“一”是从客观性和存在论角度来说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浴”“谷”及“谓浴毋已盈将恐渴”含义辨真
帛书《老子》中共有9处“浴”字(以帛书甲本为底本统计,相关文字缺失处以帛书乙本补足,帛书甲乙本合计17个“浴”字),今本等版本全部改为“谷”。现罗列如下:
第二章(今本39章):浴得一以盈。
第三章(今本41章):上德如浴。(帛书甲本缺失)
第二十九章(今本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
第五十章(今本6章):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第五十九章(今本15章):古之善为道者……呵,其若浴。
第七十二章(今本28章):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
第七十六章(今本32章):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小浴之与江海也。
如上所述,帛书甲乙本中合计出现了17个“浴”字(帛书甲本第三章相关字句毁损,不计在内),由此可见,古人将“谷”错误誊写为“浴”的概率极低。另外,楚简中对应章节的文字也是“浴”而不是“谷”。所以笔者断定,帛书原文中的“浴”被后世诸本错误修改成了“谷”。
那么,帛书与楚简中的“浴”等同于后世诸本中的“谷”吗?主流学界持肯定观点,但笔者不认同。这里做个比较,先从“谷”字说起。
据中国最早的训解词义的书《尔雅》记载:“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杜预疏:“谿,亦涧也。”宋均疏:“有水曰谿,无水曰谷。”这里的“谿”指山间的流水,俗作“溪”。《左传·隐公三年》:“涧谿沼沚之毛。”杜预注:“谿亦涧也。”《广雅》:“谿,谷也。”《说文》:“泉出通川为谷。”由此可见,“谷”指的是水涧、小溪,当然还包括没有水的山谷。
而“川”被普遍认为是河流的总称。《说文》:“川,贯川通流水也。”《管子·度地》:“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
上述对“谷”“川”概念及范畴的认定,也有其他文献给予佐证。《韩非子·五蠹》:“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楚辞·招魂》:“川谷径复。”《墨子·节用》:“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墨子·亲士》:“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
另外,有学者从会意造字法的角度考察了“谷”字:“甲骨文字形下面像谷口,上面像水流出。甲骨文上边是两个八字,下边是口形。金文与甲骨文略同。……本义是两山之间的水流。……从本义引申指两山中间的低洼地,如山鸣谷应。”
图2-3 “谷”字的甲骨文、金文、古字及“水”字的甲骨文字形
由于山谷内少水或无水,故古人造字时将“水”字甲骨文中间的长笔画省去,保留了两旁的笔画,代表小溪流。西周金文、汉代之后传抄的先秦古字“谷”的字形都与甲骨文差异不大,可比对图2-3中“谷”与“水”的字形。这体现出古人造字的智慧。
之前笔者谈到,帛书《老子》甲本用字十分考究与精准,“浴”字当然也不例外。接下来,笔者将结合上下文意,通过造字法分析,对“浴”字进行考证。
首先,我们结合上下文意进行推断。第二十九章(今本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由“百溪、百河归江”(参见【考证辨真】对“江”“河”“川”的考辨)、“百川入海”等常识可知,这里的“浴”比“谷”范畴更大,拓展到了山川溪河。也就是说,帛书《老子》中“浴”的范畴比“谷”大得多。第七十六章(今本32章):“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小浴之与江海也。”此处也印证了“浴”的范畴。
下面,我们通过造字法进行分析。《说文》:“浴,洒身也。从水,谷声。”如图2-4所示,“浴”字的甲骨文下面是一个类似澡盆的器物,中间站着一个人,人的周围有四点,代表水流自上而下,会意为人站在澡盆中往身体上浇水。“浴”的本义就是洗澡。
图2-4 “浴”字的甲骨文、金文、楚简字形
“浴”字发展到金文,人和澡盆被“谷”替代,周围的四点变成了象形字“水”,并被放到了“谷”之外(左边),有两层内涵:一是,“浴”从洗澡引申为山谷沐浴,寓意山壑雨雾润泽、云蒸霞蔚等水循环;二是,“浴”从浇水引申为山谷的自然降雨,最后汇成溪涧,流淌到山谷之外。
而到了战国时代的楚系简帛,“浴”字左边的“水”延伸到“谷”的下方,围绕着山谷流淌,寓意溪涧之水因流量大,最后形成河川。
因此,帛书《老子》中的“浴”可理解为包含山川溪河、陆地降雨在内的水循环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楚简《老子》甲本简2、简3上的三个“浴”字,与甲本简20、丙本简11上的“浴”字写法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关于“浴”字含义的范畴认定,详细考辨可参考《楚简道德经甄辨》(老子新考系列二)。此外,战国时代的其他楚系简帛中也出现过“浴”字,如信阳楚简的“五浴”
、楚帛书“山川澫浴”
等。同理,这些“浴”字如果被简单训释为“谷”的话,就非常狭隘了。
另外,“谓浴毋已盈将恐渴”的“浴毋已盈”有两种情况:一是水流变少,但不会枯竭,如人感到口渴;二是水流逐渐枯竭,如人口渴到脱水。今本等版本的“竭”未包含上述第一层含义,而“竭”的本字“渴”则兼具上述两层含义。注意,这种一个字兼具两层甚至多层含义的用法在《老子》中比较多,或与上古文字相对较少有关,这是帛书注家大多未曾提及的情况。
“江”“河”“川”的概念简辨
在一些古籍中,“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除此之外,“江”“河”主要有以下划分标准。
一是,南方的河流多称“江”,北方的河流多称“河”。如南方有长江、珠江、漓江、九龙江、钱塘江、岷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北方有黄河、洛河、泾河、渭河、汾河、淮河、辽河、饮马河、沁河、塔里木河、柴达木河等。
二是,有说法认为,注入外海或大洋的河流叫作“江”,例如珠江注入南海,长江注入东海;注入内海或湖泊的河流叫作“河”,例如塔里木河注入罗布泊,辽河注入渤海,黄河注入渤海。还有说法认为,地表径流比较稳定、一年四季变化不大的河流叫作“江”,如长江可全年通航;地表径流因季节变化而发生巨大变化的河流叫作“河”,如黄河冬季经常断流。
三是,一般情况下,国内岛屿上的河流都叫作“河”或“溪”,如万泉河、浊水溪、大甲溪等;而国外的河流则大多叫作“河”,如勒拿河、鄂毕河、叶尼塞河、拉普拉塔河、密西西比河、尼罗河、亚马孙河等。
上述划分标准都有道理,而有一条标准更为直观,就是在所有可以被称为河流的水体中,只有大中型河流才有资格被称为“江”(也可以不称为“江”,如黄河),如长江、鸭绿江、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等,它们的特点是长度、流量、流域等都属于大中型河流;而小型河流则不能被称为“江”,可以称为河。这正是有些江的支流、人工水道被称为“河”,但河的支流不会被称为“江”的原因。
也就是说,“江”从规模上来说,一定与大“河”相当。同理,只有大“川”才有资格被称为“江”。这也是第二十九章(今本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中“江”的概念。
因此,从狭义上讲,帛书《老子》中的“浴”主要指的是“谷”(山涧、小溪),以及中小型河川;而从广义上讲,“浴”指的是包含山川溪河、陆地降雨在内的水循环体系。
“與”“与”“舆”的辨析
“故致数与无与”的“与”,帛书甲本为“與”,帛书整理小组校勘为“与”,帛书乙本与今本等版本为“舆”(“车”的意思),傅奕本、范应元本等版本为“誉”。具体解读如下:
如图2-5所示,“與”和“与”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字,同源于“與”字;从战国中后期开始,字形有了分化,到汉代分化成“與”“与”二字;如今“與”字又简化为“与”。
图2-5 “與”字的字形演变及“与”字的分化
《说文》:“與,党與也。从舁,从与。”段玉裁注:“会意,共举而与之也。”有学者参考“與”的金文字形,提出“與”从舁(众人四手共举)、从口(表结好)、从牙(表交互),而“与”为“牙”的讹变。综合考量,此观点或更为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與”有给予的意思。《孟子·万章上》:“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韩非子·忠孝》:“此明君且常與,而贤臣且常取也。”“与”字同样包含这层含义。《说文》:“与,赐予也。一勺为与。此与與同。”《玉篇》:“与,赐也,许也,予也。亦作與。”现代推行简化字后,“與”和“与”又合二为一了。
同时,“與”又有赞许的意思,引申为赞誉。《论语·述而》:“子曰:‘與其进也,不與其退也。’”朱熹注:“與,许也。”这就和傅奕本、范应元本等版本的“誉”字意思相近了。
具体到“故致数与无与”的“与(與)”,此处取赞许、赞誉的含义,由此,与“故致数誉无誉”含义相近,即:“所以,招来的赞誉太多就不是真的赞誉了。”
“谷”“穀”的含义及关系辨析
“谷”的本义是两山之间的水流或水道,引申为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即山谷。“谷”在中医学上也有特定含义,常与“谿”并称,“谷”也称“大谷”,“谿”也称“小谿”,均指肢体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为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处所。
另外,“谷”是“穀”的异体字,今为“穀”的简化字。《说文》:“穀,续也,百穀之总名也。从禾,
声。”“穀”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需要注意的是,“谷”作为“穀”的异体字或简化字时,仅限于粮食、生长、保养等含义;而“穀”的其他含义,就不能写作“谷”了。例如,“穀”有美善的含义。《尔雅·释诂》:“穀,善也。”本章“侯王自胃(谓)曰孤、寡、不
(穀)”的“
”是“穀”的异体字,故同“穀”,“不穀”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过往有人将“不
(穀)”校勘为“不谷”,显然是错误的。
傅奕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王侯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蹷。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王侯自谓孤、寡、不穀。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
王弼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河上公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为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蹷。故贵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范应元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王侯无以为贞将恐蹷。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王侯自称孤、寡、不穀。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若玉,落落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