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又名《道德经》,约成书于春秋末年,现存最早的两大版本为帛书本、楚简本。这两种版本中的大量古字、古词到底应该怎样识读?对应现代通用规范汉字中的什么字、什么词?甄辨的难度极高,思路、方法很关键。同时,这些古字、古词不仅涉及当时的古义和《老子》的文中用意,而且大多还保留着上古造字之初的本义,不能用中古、近古甚至近现代衍生出来的含义训诂。
这是常识,此处略举几例。
如《老子》中的“百姓”一词,战国之前是对贵族的统称,战国之后方才演变为对平民的通称,然而这一差异几乎被后世注家悉数忽略。又如“绝学无憂”的“学”字,在先秦还有教授、教导的含义。其中的“憂”,上古本义为优游,该义项后由“優(优)”字继承,而“憂”字大约从战国晚期开始方才替代“
”(“忧”的古字)而专用为忧愁的含义,故应训释为“优”而非今本
等版本的用字“忧”。因此,“绝学无憂”的意思应该是“杜绝好为人师和自视优越”,而历代主流观点则释义为“抛弃学问或浮学、智巧之学,则无忧患”,导致文不逮意、句不契章,甚至有悖常识。
所以说,读懂帛书、楚简《老子》的钥匙就是真正做到甄辨、厘清书中大量的古字、古词及其古义,而这些古字、古词往往被众多帛书研究者、帛书注家依据今本等版本所使用的字词,以“通”“同”等表述强行甚至错误训释,这种做法极为不妥(详见后文阐释)。
当然,考证《老子》原本的古文古义,工作异常艰难。故而笔者拓展了研究方式与领域,考据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历代传抄先秦古字,参考古代文化常识、周代礼制习俗、被主流学界忽视的上古学说(如阴阳五行学、上古天文历法、上古中医学等)及大量古籍文献,利用逻辑推理、文意归纳等校勘训诂法(简称校诂法,下同),汲取现代考古研究成果和帛书研究学术成果,校诂出不少于650处不同于(甚至颠覆)主流观点训释的古字、古词、古义、文意、思想,将其集中呈现于《帛书道德经甄辨》《楚简道德经甄辨》(暂定名,下同)两部专著之中,力求最大限度地接近《老子》的原貌与真谛。
关于帛书、楚简《老子》及其校诂,这里需要先谈三点。
其一,截至目前,我国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简牍很多,帛书则非常有限,仅有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三件帛书和一幅帛画、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余件帛书(包含《老子》)和五幅帛画,以及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十件帛书。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曾说:“这些年来简帛书籍出土虽多,能兼有战国时本与秦至汉初时本的,只有《周易》经文与《老子》两种。……尤其是《老子》,战国竹简本、秦至汉初帛书本和各种今传本,其间歧异特多,很需要仔细探究。”
可以说,帛书、楚简《老子》弥足珍贵。
其二,帛书《老子》分为甲本与乙本。笔者认为,甲本所誊抄的母本极有可能是战国中后期到西汉之前高层贵族私录秘传的版本,而乙本所誊抄的母本可能是对中低层贵族公开的版本。当然,甲本比乙本更接近原貌,价值高出很多,其用字、用词极为考究、精准,如“德篇用圣人,道篇用声人”,以及对“楃”“葆”等字的使用,等等。同时,笔者认为帛书、楚简《老子》均自成体系,价值不相上下,都远远高于其他几乎所有现存版本,这也是笔者将二者放在一起来谈的缘由,否则难言《老子》的深度与本真。
其三,如何公开关于《老子》的众多研究成果,笔者为此曾大费脑力,综合考虑市场接受度、认可度,以及今本《道德经》的深远影响等,最终决定采用逐步公布的方式。基于此,笔者在《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一书的基础上,将在本书中再度公布400多处与主流观点不同甚至颠覆性的关于古字、古词、古义、文意、思想等的考证及辨析(另有不少于160处将在《楚简道德经甄辨》中公布),当然,其中也包括对之前一些不够成熟、不太妥当的内容的修订。由此,《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与本书就存在大量差异甚至某些冲突。这些内容,在《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中大多以历代主流(含帛书主流)观点的释文呈现,而在本书中展示的则是笔者最新核定的研究结论。
下面,笔者将介绍本书使用的诸多校诂方法。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与多种校诂法
甲骨文流行于殷商及西周早期,而被后人发现至今仅有120多年,所以诸如《尔雅》《说文》《玉篇》《广韵》《集韵》《类篇》《字汇》等古代辞书均未涉及。金文盛行于商末、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就有青铜铭文出土,宋朝欧阳修、赵明诚、曾巩等人开创的“金石学”,不仅是我国考古学的发轫,而且在利用金文、石刻文等文字相互印证辨识古文古义、纠正史传谬误等方法上进行了探索。
甲骨文、金文兼备汉字造字法“六书”之中的“四体”,即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使其具备以形解义的突出特征,在考证古文古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这有别于许多传统校诂法,李学勤、谷衍奎等学者及众多民间研究者都做过大量尝试,由此笔者亦积极采用。
结合古文献,辨识字词的初始本义。如“介”字的甲骨文、金文分别为“
”“
”,造形如同一个人身披由片片皮革连成的甲衣,会意为披甲衣,故“介”字有护佑、辅助之意。古文献中也有例证,如《诗经·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郑玄笺:“介,助也。”所以,帛书《老子》中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句,意思应该是“所以圣人帮助人而不会索取于人”。然而,该句被众多帛书注家按照今本等版本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校勘之后,意思就变成了“所以圣人手中拿着契约而不去催债”,由此杜撰了一个圣人放租取税的荒唐故事,传唱了两千多年,令人啼笑皆非。
结合多种校诂法,辨识《老子》用字真义。如帛书《老子》中多次出现的“芮”字,金文为“
”,造形即“根在内,而芽在外”,本义为草初生柔细的样子,衍生出小、微弱、新生、兴荣等含义。由此,帛书《老子》中“吾不进寸而芮尺”的“芮”字应取小视、轻视之意,该句的意思应该是“我不会因为攻取了一寸之地而轻视冒进一尺的危险”,也就是规避“得寸进尺”的侥幸与贪婪心理。而该句被众多帛书注家按照今本等版本校勘为“吾不进寸而退尺”,意思就变成了“我不会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则不符合战争逻辑。同理,帛书《老子》中“功述身芮”“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等句中的“芮”字,被众多帛书注家校勘为“退”,皆不妥。
结合出土的战国简帛,比对辨识古字。这种方法,笔者在校勘楚简《老子》时大量使用。如楚简《老子》中的“
”字,甲骨文写法为“
”,摘自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编号28800片),推断当为“道”字。目前,学界似乎并未完全认可“道”字这一甲骨文写法,而在与郭店楚简《老子》同批次出土的楚竹简(如《六德》《尊德义》《忠信之道》《语丛一》《语丛三》)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同样有“
”即“道”的例证,由此多方印证得以确认。
辨析字词古义及其与近义词之间的差异。如帛书、楚简《老子》中多次出现的“恒”字(楚简引用通用规范汉字,下同),其甲骨文、金文分别为“
”“
”,从“
”,从“月”,“
”指天地,月即月亮,天、地、月都是亘古永存的事物,故“恒”就有了永久不变的含义;而“常”则多指频率高但可间断的行为或事件,故不能按照今本等版本用字将上述“恒”校释为“常”。
结合战国、秦汉时期文字的写法,不仅可以鉴别古字产生的大致时代,而且还可以从文字变迁、衍化的角度深度理解《老子》用字的特别含义,如“教”“学”早期同义而针对不同对象产生了内涵的演变,“知”“智”上古同源及对“绝声弃知”等看似有悖常识的表述的理解,等等,这里不再深入。
音韵训诂及勘正校妄
音韵学作为一门学问,肇启于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反切”(起源于东汉末年),而音韵训诂(如通假字、异读字等)的历史则很久远,起源于先秦时期,汉代基本成形,宋代除弊革新,清代与近现代充分发展。音韵训诂将汉字的音韵及字形、字义立体结合,成就了汉字对文化的完美传承,所以它是重要的传统训诂法。
上古时代,古文字未曾统一规范,同音、近音的假借“泛滥成灾”。学界有“逶迤八十三形,崔嵬十有五体”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古文献中,“逶迤”“崔嵬”等词语的假借用法非常多。所以学界在考辨古文字时,往往使用音韵训诂,而古音相同或相近的文字很多,含义千差万别,由此导致一些训释太过勉强,有时就会陷入“音韵假借、异读是个框,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的尴尬与误判。
对于帛书、楚简《老子》中大量的古文字,众多注家往往因今本等版本用字而陷入思维定势,强行用音韵训诂,常以“通”“同”“假借”等表述简单、粗暴地训释,从而导致很多校勘失真甚至错谬,这样的例子,仅帛书《老子》中就多达近百处。
如帛书、楚简《老子》中“铦袭为上”的“铦袭”,主流观点按照今本等版本用字校释为“铦”通“恬”、“袭”通“淡”(所谓“铦”“恬”古音相同,“袭”“淡”古音相近),该句变成“恬淡为上”。原文意为“最好以精锐之师展开突袭”,后者的意思则变成了“最好淡然处之”。
又如帛书《老子》中“守情表也”的“情”字,主流观点按照今本等版本用字校释为通“静”(所谓“情”“静”古音相同),将“表”校勘为“笃”,该句变成“守静笃”。原文意为“排空一切情绪与杂念(或守持本性、本源这一标准)”,后者的意思则变成了“空明守静更为专一”。
再如帛书《老子》中“訾不善矣”的“訾”字,主流观点按照今本等版本用字校释为通“斯”,该句变成“斯不善已”。原文意为“大家就会厌恶、谴责不善”,后者的意思则变成了“这是有不善的存在”。
类似的例子太多,不胜枚举。
古代礼制、习俗与文化常识训诂
春秋末年,世袭分封、礼制习俗与各种新兴思想激烈碰撞与交融,处于上古文化“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所以对《老子》古文古义的校诂,关注时代烙印和背景文化尤为重要。
时代背景与古文献印证。如帛书《老子》中的“以正之邦,以畸用兵”句,与商周时期盛行的井田制有关。其中,“正”有“正田”之意,引申为标准、规则、法度;“畸”则指“残田”,引申为非常规的、脱俗的、超群的;而“之”意为生出、滋长、壮大。故该句的意思应该是:“以规范、正统的手段来壮大邦国,以非常规手段来用兵打仗。”而众多帛书注家未考虑时代背景,按照今本等版本校勘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可谓千年之误。
文化常识与古文献印证。如帛书《老子》中“是以蚤服”的“蚤”字,经考证,应是指轮辋与车辐相连接处的榫头,引申为紧密契合。而“服”字指的是驷马(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中驾辕的两匹马,旁边的两匹马叫作“骖”;车要驾得好,不仅服马与骖马要配合好,而且两匹服马更要配合好,由此引申为默契。而众多帛书注家忽略文化常识,按照今本等版本将其校勘为“早服”,意思就变成了“早做准备或服从道”,可谓天渊之别。
古代礼制与古文献相结合。周代礼制完备、烦琐而严格,涉及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帛书、楚简《老子》中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上左,丧事上右”等(《楚简道德经甄辨》中有相关内容的深度考辨),如不了解周礼常识,是弄不懂的。另外,上古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说,祭祀的等级、规格、用具等也是地位的象征,如帛书《老子》中“吾所以有大梡者”的“梡”字,指的就是虞舜时代祭祀中陈列全牲等祭品的礼器,寓意尊贵、显赫的身份与地位。而众多帛书注家按照今本等版本将“梡”校释为“祸患”的“患”(楚简中也是“患”,但非“祸患”的含义),极为不妥。
古代习俗与古文献相结合。如帛书《老子》中的“堇而行之”句与楚简《老子》中的“堇而行于其中”句,其中的“堇”字,本义为以人牲火祭求雨
,引申为虔诚,而众多帛书注家却按照今本等版本将其校释为通“勤”,该句变成“勤而行之”,导致文意大变。
阴阳五行学、天文历法、上古医学等训诂
“阴阳”和“五行”这两大学说构筑起中国古人认知世界万物的传统思维框架,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天文、地理、历法、时令、物候、中医学、经络学、建筑学,乃至易学与预测推理之中,相关内容在帛书、楚简《老子》中涉及较多,如“万物负阴而抱阳”“天象无刑”“物刑之而器成之”“曲则金”“诚金归之”“味无未”“独立而不亥”等。然而,这些学问往往被主流观点忽视或排斥,导致很多注家在训释上述文句时,往往得出极为表面化甚至荒唐的结论。
如楚简《老子》中“味亡未”(帛书为“味无未”)的“未”字,就涉及包括阴阳五行、天文历法、时令物候等在内的深邃规律。而众多注家通常引用《说文》“未,味也”,表面化地将“未”校释为通“味”,释义为味道。注意,《说文》的原文是:“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这里有三层内涵:其一,十二地支中的“未”,代表干支纪法中的阴历六月,即所谓“六月滋味也”;其二,在阴阳五行学中,“未”即为天地万木的“墓库”,阳气准备收藏,帮扶草木生长的内在“木气”已经非常微弱,故有“五行木老于未”之说;其三,阴历六月,万木内在的“木气”犹如物理学上的加速度(当加速度递减到零时,物体位移速度最大),当其接近“无”时,植物最为繁茂,因此“象木重枝叶也”。所以,该句的意思应该是“体察万物未至盛境、盛极必衰的道理”,历代几乎所有注家(含帛书、楚简注家)却按照今本等版本将其释义为“把无味当作味”,内涵、境界可谓天渊之别。
又如帛书《老子》中“天门启阖”的“天门”,从经络学、中医学、阴阳学的角度来理解,指的是人体神识(阴阳二气凝聚而成的精神、意识)能够自由出入的门户,一般来说与人体的心(中医学认为心主神志)、百会穴及天门穴有关,而历代主流观点几乎都注释为人体的耳目口鼻等感官,解义浅表,实为不妥。
再如帛书《老子》中的“曲则金”句,或与古代天文、地理、时令及五行学中的“金”“木”有关。正所谓“木曰曲直”,对应春天,代表万物欣荣;而“金曰从革”,对应秋天,代表万物收获并衰退,一年四季因“秋金”肃杀、收敛而归藏,故称“诚金归之”。主流观点按照今本等版本的“曲则全”来解读,则无法触及上述深刻内涵。
现代考古、逻辑推理与前后文意归纳
现代考古学积累了海量的资料与研究成果,如楚系简帛、秦系简牍等战国出土文献,均可作为《老子》古文字研究的基础资料,笔者在楚简《老子》校诂中大量使用。
如楚简《老子》中“心使气曰强”的“使”字,原文为“
”,应是“史”(可通“使”)字的战国楚系写法,这与楚简整理小组直接校勘为“使”字的观点略有出入。由此,笔者考证了包山楚竹简、天星观卜筮楚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以及与郭店楚简《老子》同批次出土的楚竹简(如《语丛四》《六德》《尊德义》)等众多文献后得以确认。
又如帛书《老子》乙本中“不单而善朕”的“朕”通“胜”,这在马王堆汉墓同批次出土的其他丝帛书中也能找到例证,如《经法·国次》中有“人强朕天,慎辟勿当;天反朕人,因与俱行”,由此得以印证。
老子擅长联动关键字词,在文中交错呼应,以此揭示或丰富其深邃的思想。所以,归纳前后文意以厘清《老子》中字、词、句的真义,也是重要的训诂方法,正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主流观点释义“无为”为顺其自然、不妄为、不乱为、不私为、不强求,然而笔者认为,此概念应溯源老子宏大的宇宙生成论,即“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由此,“无为”就有了磅礴、深邃的内涵,指的是万物处于“无”或被复盘到“无”的状态下的作为。这样理解,“无为”就涵盖了主流观点的所有释义,且规避了误导与消极的歧义。
与之类似,利用逻辑推理对于字词的含义进行辨析也是重要的方法。如帛书《老子》中“五色使人目䀠”的“䀠”字,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以下简称帛书整理小组)校勘为“明”,帛书乙本与今本等版本均为“盲”。细察帛书甲本原图,该字既可辨认为“䀠”,又可辨认为“明”。“目䀠”意为双眼失焦而迷乱,显然与前后文意更加契合,而“目明”“目盲”则不妥,故此处校勘为“䀠”字。
古代辞书、上古文献及其他训诂法
有些上古文字的特定含义,后世已经失传,只能在古代辞书及上古文献中查找例证,这种情况在帛书、楚简《老子》中较多。
在古代辞书中寻找古义。如帛书《老子》中“有物昆成”的“昆”字,今本等版本为“混”。《尔雅·释言》:“昆,后也。”由此可知,“有物昆成”的意思应该是“万物在‘道’之后创生”,由此颠覆了主流释义。
在上古文献中寻找古义。如帛书《老子》中“攘臂而乃之”的“乃”字,主流观点按照今本等版本将其校勘为“仍”或“扔”,皆不妥。《周礼·小司寇》:“乃致事。”郑玄注:“乃,缓辞。”《公羊传·宣公八年》:“乃者何?难也。”因此,该句的意思应该是“奋臂而上依然艰难”,颠覆了主流释义。
上古同源字训诂。如帛书《老子》中“数與无與”的“與”字,在战国之前和“与”同源于“與”,战国中后期字形开始分化,到汉代分化成“與”“与”二字,如今“與”字又简化为“与”。主流观点在校释该句(“数与无与”)时,通常未对此进行说明,不妥。
一字多义的训诂,这或许与上古文字相对较少有关。如帛书《老子》中“浴毋已盈将恐渴”的“渴”字,主流观点按照今本等版本校勘为“竭”,论据为《说文》段玉裁注:“渴、竭,古今字。”而“浴毋已盈”有两种情况:一是水流变少,但不会枯竭,如人感到口渴;二是水流逐渐枯竭,如人口渴到脱水。虽然“渴”是“竭”的本字,但“竭”不能表达上述第一种含义,而“渴”则兼具上述两层含义。这种一字兼具两层甚至多层含义的用法在《老子》中比较多。
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知识的印证。如帛书《老子》中“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的“噭”是“叫”的异体字,这里指万物发出的声响,可引申为语言。现代社会学领域有观点认为“语言创造了世界”(如计算机语言创造了虚拟世界),是否可以理解为类似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两千多年前老子的智慧呢?而主流观点按照今本等版本将“噭”校释为通“徼”,导致原文的宏大内涵与高深境界荡然无存。
综上所述,因篇幅所限,关于帛书、楚简《老子》的校诂介绍,这里只能点到为止,其他上文未曾提及的校诂方法,笔者将在正文中一并详细阐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规避强用、滥用“通”“同”训释帛书、楚简《老子》中大量古字、古词的问题,本书尽可能指明了“通”“同”背后的原因,如假借(含通假字、假借字)
、异读字、异形字(主要指异体字)
、本字、古字、同源字
等。同时,本书在校勘中还涉及古字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战国时期、秦汉初期)的一些常见的特别写法,如繁文(或称繁化)、省文(或称简文)、变体
、互作
[1]
等。这些情况在帛书、楚简《老子》(特别是楚简)中大量出现,读者可对照阅读,一目了然。
此外,本书设置了八大《老子》对照版本,参考了20余部价值较高的传世版本,以及众多注本与学术研究成果,并尝试将校勘内容融入注释,同时设置了【考证辨真】板块。这些设计与论述,使得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皆可轻松阅读。
总之笔者认为,研读《老子》,在参考历代传世版本及主流观点的同时,跳出思维定势的窠臼,应该是一条接近《老子》原貌、实现价值突破的重要途径。当然,《老子》的思想、智慧深邃而厚重,本书难免存在争议甚至谬误,还望同人多多指正。本书的出版得力于华文出版社编辑老师的辛勤付出,以及全社发行和营销人员的共同努力,这里一并予以感谢!
王骥
2024年9月30日
[1]
某字由两个部件组成,通过左右、上下、内外或不规则交换部件而组成新字,二者读音、字义相同,这种写法即为互作,在先秦未统一文字时很常见。如“
”与“好”为左右互作,“峰”与“峯”为不规则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