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起兵有商量

1.隐忍是一门技术活

提起唐朝不得不提一个人的名字——唐高祖李渊。

李渊可不是一般的人,史书记载李家的祖先起源可追溯到汉代名将李广,甚至和老子李聃也有渊源。

名门出身的李渊不但长得帅,而且善于交际,他的仕途始于“隋受禅,补千牛备身”,并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属于破格提拔的人才,但也只是个地位不高的中层军官。杨广登基后,三十八岁的李渊升为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楼烦(今山西省娄烦县)二郡太守,在仕途上可谓青云直上。

非但如此,李渊的老婆也非等闲之辈,他娶的是北周大臣窦毅的女儿。

窦毅拥有上柱国、神武公、大司马等众多职务,在国中是名副其实的军事首领。窦毅生了一个女儿,传说这个女儿刚落地,头发就已垂到了脖颈,三岁的时候已经是发与身相齐了。

窦氏从小伶俐可爱,聪颖过人,深得舅舅、北周武帝的喜爱,从小就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养在宫中。

当时北方的突厥势力很强大,由于政治联姻的需要,北周武帝娶了突厥可汗的女儿为皇后,婚后两人却同床异梦。

窦氏看出了舅舅的心思,便劝他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国泰民安,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北周武帝闻言茅塞顿开,欣然采纳,从此,对窦氏更加钟爱。

后来,北周武帝的天下被隋文帝杨坚霸占,窦氏愤然道:“恨我不是男儿身,不能解救舅舅家的祸乱。”这话唬得窦毅赶紧用手捂住她的嘴,责备她胡言乱语。但经过这件事,窦毅对这个女儿更加刮目相看,于是为她谋划起终身大事来——比武招亲。

具体来说就是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参与者每人发两支箭,站在百米之外能两箭齐中孔雀眼睛的人就选作乘龙快婿。

应聘者虽然多,却没有人能过关。李渊虽然来得晚,但他手起箭落,两支箭羽齐刷刷地射中了孔雀的两只眼睛。

就这样,李渊“雀屏中选”,抱得美人归。两人琴瑟相和,鸾凤和鸣。窦氏为李渊生了四个儿子,一时间四子绕膝,好不快活。

李渊虽然情场得意,却官场失意,原因是被一人打压了,这个人便是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可以说是一位雄君明主,他厉兵秣马、忍辱负重,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打拼,终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帝国——大隋皇朝。他胸怀大略、剑走偏锋,在位期间南征北战,成功地消灭掉了陈国,统一了四分五裂了数百年的中国。同时,他击破突厥,使边疆趋于稳定,被尊为“圣人可汗”。

然而,到了晚年的杨坚完全像变了个人,他变得多疑、猜忌,暴躁无常,赏罚不明,完全是出于个人喜憎了;他变得贪图安逸,开始痴迷于佛教,并且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浩大的建寺求佛运动。同时,杨坚比李渊更厉害,他和原配独孤氏生了五个儿子。但五个儿子非但没有让他感到天伦之乐,相反带来了幸福的烦恼:立谁为太子是件很棘手的事。

虽然长子杨勇一开始被“默认”为太子,但次子杨广极富心机,他向太子之位发起了强力的攻击。他极尽纯厚之能事,懂得如何去博取父皇的爱。他极尽巴结之能事,把朝中重臣杨素纳于麾下。他极尽温柔之能事,在母亲独孤氏面前表现出很“专情”的样子,最终赢得了母后的嘉许和认可。

于内部来说,有独孤氏对杨坚不停地吹枕边风,于外部来说,有杨素等歌功颂德,最终让杨坚决定改立太子,为此,他不惜对自己的其他几个儿子痛下毒手。先软禁三子秦王杨俊,并对外美其名曰“以避其祸”。接着在开皇二十年(600)将长子、太子杨勇贬为庶人,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随后又于仁寿二年(602)将四子蜀王杨秀贬为庶人。而剩下的第五子杨谅被几位同父同母的“真兄弟”这样一折腾,吓得不轻,装疯卖傻才暂时躲过一劫,最后在南陈旧将萧摩诃等人协助下,扯旗造反,但最终失败,被杨广幽禁,活活饿死了——这是后话。

仁寿四年(604),六十四岁的隋文帝病逝于仁寿宫,三十五岁的杨广继位后,李渊就感受到了新皇帝给他们家带来的变化。杨广先是对李家十分关照和厚爱,随后多疑的他就对李家开始猜忌和打压。

要知道杨广和李渊除了是君臣关系,还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戚关系。

李渊生于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而杨广生于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李渊长杨广三岁。李渊和杨广拥有同一个外公——独孤信。

独孤信有四大特点。

一是信誉佳。独孤信是武川镇(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西南)人,祖籍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是鲜卑化的匈奴人,本名独孤如愿。后因以诚待人,一诺千金,很快赢得民众的认可,称之为“信著遐迩”,并被西魏的“摄政王”宇文泰赐名为“信”。

二是才能佳。独孤信颇有才华,能文能武,不但足智多谋,而且“善骑射”,武功很不错,后来成了西魏时期威震四方、信誉卓著的一代名将。

三是相貌佳。独孤信玉树临风,长相俊美。《北史·独孤信传》称其“美容仪”,“既少年,自修饰服章”,在当时也是被众多“粉丝”争睹风采,在军中有“独孤郎”的美誉。

四是基因佳。遗传基因好,他共生育了六子七女。儿女们自然也继承了父亲俊美的长相,男的长得玉树临风,俊朗得很;女的长得更是沉鱼落雁,娇美无比,很快声名远播。

“七仙女”的女婿当然不能是凡夫俗子。

长女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就是后来的周明帝,成了“周明敬皇后”,生周宣帝宇文赟;四女嫁给了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公李昞,生的儿子就是李渊,李渊称帝后,封母亲为“元贞皇后”;五女嫁给了北周的上柱国、许国公宇文述,生隋护卫大将军宇文化及;七女嫁给杨坚,杨坚建立隋朝,她就是开国皇后“文献后”,隋炀帝杨广便是她的儿子。

独孤信竟然成了“三朝国丈”,《周书·独孤信传》赞云:“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因此,李渊、杨广和宇文化及都是亲姨表兄弟。

隋文帝杨坚在位时,他对李渊这位外甥还是格外关照的,先是把年仅十六岁的李渊提拔做了皇帝的高级贴身侍卫——千牛备身,随后让他担任谯、陇、岐等地方官职。

杨广即位后,虽然升李渊为荥阳郡守,但对他猜忌有加,提防有加,打压有加,有事例为证。

一次杨广在宫中举行茶话会,宴请文武百官。席上,杨广不拿酒来寻乐,而是拿李渊的面相来寻乐。原来,经过岁月的洗礼,原本帅气逼人的李渊发生了大的变化,不但颧骨高,而且脸上皱纹又多,像个老太婆了。杨广于是指着李渊的脸,挖苦地说:“此乃‘阿婆面’。”大家一听,忍不住哄堂大笑。要知道,在那时女人地位很低,李渊作为堂堂七尺男儿,怎么受得了这种羞辱,当即脸上青一块白一块。他回到家里后,便向妻子窦氏“哭诉”。窦氏一听却哈哈大笑,说:“这么好的事你应该高兴才对,怎么愁眉苦脸呢?”李渊一愣,赶紧问为什么。

窦氏接着说:“阿婆好呀!阿婆就是堂主的意思。而你袭承了唐国公的封号,‘唐’和‘堂’音相通,那不就是说你是唐主吗?这是天子之相啊,当然应该高兴才对。”

李渊一听,转悲为喜。

眼看杨广处处找李渊的碴儿,李渊选择了明哲保身——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眼看杨广处处为难自己的夫君,窦氏选择了主动示好,投其所好。

李渊和杨广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骑射。大凡骑射的人都对马情有独钟,李渊也不例外,他在地方任职时,四处收集马匹,很快就有良马成群。窦氏便劝李渊赠送一些好马给杨广,开始李渊脑筋没有转过弯,不肯忍痛割爱,但他多次在杨广面前碰壁后,终于觉得窦氏所言很有道理,于是分批次送了上等好马给杨广。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作为回报,杨广很快把李渊提升到自己的内阁府当殿内少监,掌握京师的兵器籍账,岗位相当重要。

然而,好景不长,多疑的杨广很快就改变了态度,处处给他小鞋儿穿。这让李渊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伴君如伴虎,只能选择隐忍。具体表现有二:

第一,一句粗话引发的思考。

一次,杨广找李渊办事,恰好李渊生病了,不能进宫。杨广便问自己的一个妃子,也就是李渊的外甥女王氏:“你舅舅怎么跟我玩起躲猫猫来了?”

王氏只有解释的份儿了:“舅舅一病不起,不能前来。”

“这么严重啊,”杨广说着,突然话锋一转,问道,“还有得救吗?”

王氏吓得花容失色,哪敢再言,立即行动起来,把杨广的话托人悄悄转达给舅舅李渊。

李渊吓得面如土色,二话不说,从病床上跳起来,开始了非同寻常的行动:打开自己的“小金库”大肆挥霍,吃喝嫖赌,打架斗殴。

杨广见李渊如此胸无大志,对他的猜忌和提防之心才略有放松。

第二,一句谶语引发的血案。

当时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谶语:李氏当王。

就是这四个字,害苦了李渊。杨广听到这句话后,心中憋了一口气,一定要杀尽朝中姓李的重臣,以绝后患。结果,朝中大臣李浑、李敏等相继倒在杨广的屠刀下,唯独李渊躲过一劫,原因是,当刀架到李渊脖子上时,李渊正在“春风楼”搂着风尘女子饮酒作乐。看到这种情况,心肠一向很硬的杨广突然变软了,不忍心再对李渊下手了。结果,李渊侥幸逃脱一劫。

2.起兵是一件技术活

大业十二年(616),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

太原(郡治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是军事重地,地理位置相当重要,进可直捣大兴(今陕西省西安市),退可镇守一方,李渊接到调令后“私喜此行,以为天授”。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李渊当然也不甘心当个什么刺史、留守什么的,他当然也有自己的雄心壮志,而太原正是他施展抱负的绝佳之地。

果然,李渊到太原上任后,天下的起义形势已成燎原之势,史书用“一十八家改年号,六十四处动刀兵”来形容这种群雄四起的动乱年代。当然,他们起义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生存。

原来,杨广登基后很快开始了大兴土木,以超级无比的大手笔,快马加鞭的方式,修建新都洛阳,开建大运河,修筑长城,这三项浩大工程花了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杨广还有一大喜好——巡游:当皇帝十四年间,三下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四次北巡,一次西巡,每次兴师动众,伤财不说,还劳民。据说他在水上坐的一艘豪华大型客船,光是两岸用来拉船的纤夫就上万人,所到之处当地百姓都得做一件事——进献美酒佳肴,沿途还要建造规模宏大的离宫,花费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此后,杨广对“不听话”的高句丽发动了三次征战。

这时隋的天下,早已被杨广挥霍得不成样子了,最终引发了杨玄感叛乱。杨玄感是隋朝开国第一功臣杨素的长子,他原本继承了家族的荣誉和地位。然而多疑的杨广同样打压杨玄感。杨玄感为了自保,决定造反。因为错估了形势,再加上军事路线选择失误,叛乱只坚持两个月便以失败告终。自从杨玄感造反后,天下早已乱成一锅粥了。各地“起义”的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拔节而出,到大业十二年(616),起义军队中形成了“三大集团”,分别是河南的翟让、河北的窦建德、江淮的杜伏威。

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对有雄心壮志的李渊来说,也是一种诱惑。他当然不甘心就这样一直居于人下,窝囊地过一生。因此,他到了太原后,一方面招兵买马不断扩大实力,另一方面招贤纳士不断引进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原本掌管晋阳离宫的副宫监裴寂和晋阳县令刘文静的加盟,让李渊大呼相见恨晚,很快视二人为左膀右臂。

而这其中李世民充分发挥自己能言善辩、正直义气的特长,担任了广纳天下英雄豪杰的重要角色。如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英雄都纷纷投身于李世民麾下,誓死为他效忠。而刘文静和裴寂也认为李世民的见识和才能非常人能比,将来必定能成大事,与他成了莫逆之交。

尽管如此,李渊在太原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李渊要面对突厥的骚扰。杨广之所以把李渊调到太原来,主要目的是清剿周边地区的叛乱,并与马邑(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太守王仁恭共同抵御突厥不断的“打草谷”的惊扰。

第二,李渊要防止身后的暗招。喜好多疑猜忌的杨广为了防患于未然,为李渊配备了高君雅和王威这两位超级监军,一旦李渊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便会及时向朝廷汇报。

俗话说,攘外先安内。李渊首先进行的是拔刺行动,目标直指杨广派给他的高君雅和王威两个监军。当然,聪明的李渊不会做出直接动手这样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事来,而是采取了“借刀杀人”之计。一次,面对突厥的突然光顾,李渊派高、王两人迎敌,结果两人大败而归,李渊借机以正军威之名,把两人送上了法场。

摆脱了监军的桎梏后,李渊决定对突厥改变战略。他通过观察分析认为,和突厥长期对抗,对自己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突厥人天天没事干,无聊了就来闹一阵,然后又扬长而去,不被他们打垮,也会被他们拖垮。

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联合的道路。怎么联合?李渊走的是“示弱”老路。他马上给突厥写了封信,主动“称臣”,并且送上了大量金银财币,通过这种怀柔政策暂时缓和了和突厥的紧张关系,确保了内部的稳定。

此时,尽管天下已乱成了一锅粥,尽管四方起义已成燎原之势,尽管大隋帝国的局势已是风声鹤唳、风雨飘摇,独居一隅的太原留守李渊却显得很平静很温和,他不显山不露水地对内搞定了历山飞的叛乱,他不温不火地对外搞定了突厥的骚扰,随即便如同平静的湖水,彻底沉寂下来,大有躲进太原成一统的态势。

李渊是个有大理想大抱负的人,是个不甘落后、想干大事业的人,为何会选择这般沉沦呢?

一天夜里,李渊还在官邸里办公,他的二儿子李世民如风一般闯进来了,身子还没有站直,便劈头盖脸地问道:“父亲大人还有心思在这里办公?”

李渊抬起头来,满脸的疲倦,双眼充满血丝,显然是长时间工作的原因。他开始还有点吃惊的样子,但多年来的官场修为已让他处变不惊了,因此,他很快恢复了平静的神情。

“世民都是快二十岁的成年人了,怎么做事还是这么鲁莽?这可不像是你的风格哦。”李渊笑着说,顿了顿,话锋一转,“我不在这里办公,去哪里办公啊?”

“当今的皇帝昏庸无能、荒淫无道,滥杀无辜,致使天下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流离失所。为了生存,他们只好揭竿而起,拼死而只为能在绝处闯出一线生机来。”李世民厉声道,“天下起义之火只怕不久便要烧到晋阳城来了,您就算想在这里办公,也办不了多久了。”

“哦,有这么严重吗?”李渊的笑容一闪而过,直生生地盯着李世民,“你说说看,我该怎么办呀?”

李世民显然是有备而来,他不再隐晦半点,直接表达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树欲静而风不止。

大概意思是,现在天下起义四起,国已不国了,您这个隋朝官员的饭碗还能保住吗?您这样长期躲避下去是办法吗?

第二层:识时务者为俊杰。

大概意思是,我们现在要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迎合天下形势,顺应百姓心意,举大旗,发义兵,推翻暴隋,平定天下,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李世民说得认真而直率,李渊听得惊心而动魄,他内心所藏匿的心思都被李世民一语点破了。但他表情显得不喜反忧,随即大怒道:“一派胡言乱语,莫要听信外人谣言。”

“这是我自己的想法,跟别人无关。”李世民厉声道,“俗话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父亲这样一拖再拖,一等再等,只怕要延误时机啊……”

李世民的话还没说完,李渊就堵住了:“不要再说了。今天我且不定你的妖言惑众之罪,你出去好好反省吧。”说着,他用力朝门外摆了摆手。

李世民见李渊态度如此坚决,神情如此暴怒,果然不敢“复言”,只好乖乖地退出去了。

至此,李世民采取的“明攻”,即直言相劝李渊起义的方式宣告失败。当然,李世民没有因此就心灰意冷,相反,他不抛弃,不放弃,选择了另一种劝说方式——暗取。

李世民找了两个好帮手,即裴寂和刘文静。裴寂和刘文静被李渊奉为座上宾,因此李世民找他们两个可以说是找对了人。

三人在一个密室里经过一番谋划后,很快达成了一个共识:千方百计拖李渊下水。怎么个拖法,他们想到的是很常见但也很奏效的“美人计”,具体实施过程可以简化如下。

首先,裴寂以私人的名义搞了一场家宴,并邀请李渊去喝酒。

如果是一般人的宴请,李渊可能不会去,但是裴寂的宴请,李渊必须要去,要知道裴寂在李渊心中的分量实在太重了:平常李渊吃个便饭,通常会叫裴寂一起;李渊闲时下下棋,通常会找裴寂论高下;甚至有时晚上睡觉,也叫裴寂作陪,两人一聊一晚上,依然意犹未尽。因此,这次裴寂盛情邀请李渊赴宴,他当然要去了。

李渊到了裴府才发现,刘文静也在场。

李渊视裴寂和刘文静为左膀右臂,当然很高兴了。

接着,裴寂为李渊准备了一场特殊的宴会,并邀请李渊秘密参加。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裴、刘两人很是默契地你一杯我一杯地敬李渊,那种情况下如果李渊没被灌醉就不正常了。

就在李渊微醉的时候,裴寂双手一拍,早就准备好的两位歌女开始登场献舞了。

但见两位歌女“云一涡,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的确是美不胜收。

这个时候,李渊因爱妻窦氏刚离世,心里正憋屈。窦氏在时,李渊爱她爱得很深情也很专一,别说碰其他的女人,连正眼都不瞧别的女人。窦氏走后,李渊心里很失落,仿佛自己的灵魂深处被掏空了,他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让任何女人走进来。

然而,此时酒上心头,情上眉梢,醉眼蒙眬的李渊为两位绝世美人的容貌和舞姿所陶醉,不由得心花怒放,心猿意马,心驰神往……

最后,裴寂为李渊准备了一张双人大床,并邀请李渊入睡。

莺歌燕舞中,李渊彻底醉了,然后任由裴、刘两人安排,睡在专门为他准备的大床上。

第二天,李渊醒来后,发现自己身边躺着两位美女,定睛细看,不正是昨天夜里那两位绝世歌女吗?

李渊这一惊非同小可,他一阵手忙脚乱穿戴了一番之后,回过头来,发现裴寂和刘文静已双双站在门口,正满是笑意地看着他。两位美人吓得都缩到被子里去了。

“你们……”李渊似乎明白了什么。

裴、刘两人深深揖了一躬,异口同声地说:“主公可知道床上这两位美人是何来头?”

李渊一惊:“难道不是你府上的歌女吗?”

“非也,”裴寂摇了摇头,顿了顿,收起嬉笑的脸,一本正经地说,“两位美人是晋阳离宫的宫人。”

“啊……”李渊闻言一个趔趄,几乎瘫倒在地。

晋阳离宫是皇帝出行时住的宫殿,离宫的宫人就是皇帝的女人。现在李渊睡了皇帝的女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犯了株连九族的罪啊。

李渊先是冷汗如雨,随即又平静下来,突然暴喝一声,厉声道:“枉我平时待你们不薄,你们为何联合设计害我?快说,是谁幕后指使的?”

“是我。”李渊话音未落,门口又现出一人,这个人面如冠玉、英姿飒爽,正是李世民。

“父亲,多说无益,事已至此,咱们只剩下起兵这一条道路可走了。”李世民喃喃道。

“主公如起兵,我等愿效犬马之劳。”裴、刘两人跪拜于地,异口同声地道。

李渊看了看李世民,又看了看地上跪着的裴、刘两人,再回过头来看了看床上的两位美人,沉默良久,长叹一声,道:“事情到了这一步,抄家问斩是由你而起,登基称帝也是由你而起。”(“身死家破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

《新唐书》中对李渊太原起兵作出的解释是:“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寂曰:‘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此尔。’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这段话是说李渊之子李世民和裴寂等人一起合谋,让李渊触犯隋朝律法,迫使李渊不得不起兵反隋。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之一是谣言惹的祸。

要知道,早在隋朝大业十年(614)的时候,当时社会上有两句流言,一句是“桃李子,有天下”,另一句是“杨氏将灭,李氏将兴”,这两句流言在当时几乎是家喻户晓。深居宫中的杨广也听到了,于是他把李姓的厉害人物当成了猜疑的对象,他看左亲侍(属左翊卫掌管禁兵)李密额头尖眼角方,双目炯炯有神,异于常人,于是开除了李密,让他回家去了。杨广随后又怀疑李浑,于是指使人诬蔑他谋反,灭了他全族。接着,杨广听说李渊很受将士们拥戴,又极力打压他,眼看形势越来越恶劣,李渊心里自然明白自己的处境。幸好李渊深谙政治之道,一方面通过放纵不羁和花天酒地来败坏自己的名声,另一方面通过散尽家财万贯来贿赂杨广身边的人,为其美言,才得以保全自己。

原因之二是时势造英雄。

自从杨广三次征伐高句丽失败后,隋帝国已经风雨飘摇,只等压垮其最后一根稻草的来临。而这时的杨广竟然玩起了躲猫猫,到江都继续花天酒地去了,甚至想继续向南跑,而将混乱的时局扔给别人处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天下分崩离析。

到大业十三年(617)年初,天下“挂得上号”的反王达到了四十八家,遍布全国各地。而李渊处于很有利的地位:一是他的家世和人望都无可挑剔;二是他拥有一支非常强大、装备精良的军队;三是他所控制的地区在战略地位上有明显优势,如果他从太原起兵,可以很方便地对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和东都洛阳发动进攻。

拥有了这么多有利条件,再加上身边谋士和将领们的游说,李渊最终决定在太原起兵。

根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在起兵前曾经说了两个词:“隋国丧乱”“江都悬隔三千里”。这两个词表明,李渊已经得出一个结论:大隋没救了。剩下来的问题只有一个——谁有资格代替它?作为老牌门阀家族出身的李渊,他为何不能坐庄?

《新唐书》《旧唐书》中把李渊起兵的主要功劳都归到李世民身上,其实这个结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3.建唐是一项技术活

大业十三年(617)六月十四日,李渊自称大将军,正式拉起起义队伍。随后,李渊来了个双管齐下。

一是确定了进军路线,八个字:西入关中,直捣大兴。

李渊当时考虑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强基固本的现实需要。要知道关中地理位置相当重要,一旦占领便易守难攻;同时,这里物产丰富,相当富饶,一旦占领当会人给家足。另一方面是出奇制胜的战术需要。要知道这时的天下早已如小说家描述,“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家盗贼”,如果按部就班地攻城拔寨,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永远都成不了大气候。而大兴是隋朝的都城,只要拿下了大兴,就拥有了“号令天下”的尚方宝剑,就拥有了天下归心的基础。攻下大兴,推翻了隋朝,再来安内,那就容易多了。

正所谓风险与机遇并存,这个策略虽然显得稍急,但在特定的时候,是一条通往胜利的捷径。

总之,进军路线的确定就意味着目标的确定,有了路线就等于有了希望,有了路线就等于有了动力,有了路线就不会迷失方向,因此战略路线的确定相当重要。

二是对各大将领进行了分工部署,十个字:举贤不避亲,任人唯有贤。

这个时候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小儿子李元吉和女婿柴绍等人都已从外地聚集到了太原,其他嫡系亲友也做好了随时接应的准备。这些自然都给了李渊极大的信心和底气。因此,他很快建立大将军府,并分置三军,统辖三军。

其中三个儿子安排如下:封长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分别率领左右两军;四子李元吉为姑臧公,统帅中军,七月举义后又命其为太原留守,以确保根据地的安全。

其他将领分工如下:任命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任命殷开山、刘政会、温大雅、唐俭、权弘寿、卢阶、思德平、武士彟等为掾属、记室、参佐等官;任命长孙顺德、窦琮、刘弘基为左右统军、副统军等官。

一切安排妥当,七月初五日,李渊率兵三万出太原,开始了他的起义征程。

一路上,在李渊的感召下,起义军日益壮大,特别是李渊的“亲友团”(亲戚加朋友)的加盟更让其实力大增,其中包括李渊的堂弟李神通、堂侄李孝恭及史万宝、柳崇礼等挚友。

在实力和势力壮大后,李渊带领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是兵不血刃地一路打到了霍邑(今山西省霍县)。在这里,李渊将面临起义后的第一场硬仗。

霍邑地形险要,西北临汾水,东临霍太山,是通往关中必须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守霍邑的是隋将宋老生。

隋军不但拥有“地利”,还拥有“天时”。李渊的起义大军来到霍邑后,老天开始发威了,来了个“秋风秋雨愁煞人”,雨一直下,对原本想速战速决的李渊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仗是暂时没法打了,只能先耗下去了。

然而,相对于宋老生丰衣足食的隋军,李渊的起义军是耗不起,等不起,也伤不起的,一旦耗下去,后方的粮草供给就会出现问题,一旦粮草没了,这仗还没打军心就动摇了,失败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李渊眼看形势不妙,赶紧找留在身边的两个儿子和裴寂等亲信召开了一次紧急军事会,商量何去何从。

会议开始后,很快形成了两个派别:主攻派和主退派。两派针锋相对,李渊更犹豫不决,无法取舍。

当天夜里,李渊躺在军帐里的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突然,他听到了一阵哭声,这哭声很苍凉,很悲愤,一阵紧似一阵,好像激流出闸,一泻而不可收。

“半夜三更,谁在门外装神弄鬼地哭泣?”李渊一骨碌爬起来,拉开门帘,大声喝道。

门口哭声顿止,那人徐徐地站起身来。李渊定睛细看,不是自己的宝贝儿子李世民又是谁?

李渊看着泣涕涟涟的李世民,恻隐之心顿起,马上把他叫进帐中,然后询问缘由。

李世民花大力气上演了这出“哭戏”,等的就是这个时候。他马上擦干眼泪,开始了他早就准备好的说辞。他说了什么呢?概括起来又是两个关键句:

第一个关键句: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解析:我们现在如果能团结一心,奋勇向前,就希望在前,曙光在前,胜利在前。而如果走回头路,大伙的热情肯定就降温了,人心肯定也就冰凉了,最后必然会作鸟兽散了,那样父亲辛辛苦苦经营几十年才换来的良好局势,就会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第二个关键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解析:对我们来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啊。试想想,如果退军,退到哪里去呢?只有回太原啊。可是固守太原一座孤城,是没有前途可言的啊,只有死路一条。

李世民的话掷地有声,敲击着李渊的心灵,他幡然醒悟过来,为自己畏难而退的想法而羞惭,决定逆水行舟,向死而生。

为此,李渊继续稳住后方。

后方最大的威胁是突厥,虽然出兵前,已达成“联盟”的军事议论,但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为了防止突厥对他的老窝进行突然袭击,李渊觉得单有四子李元吉坐镇太原还没有把握,为此,他把军中的刘文静派出去“安抚”突厥。

事实证明,刘文静果然是一个好外交官,他利用金银珠宝和绫罗绸缎很快俘获了突厥人的心。始毕可汗为此还派了五百突厥勇士来支持李渊,这当真印证了这样一句话: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稳住了后防线,随后李渊亲自带着李建成和李世民开始实地考察,制订作战方案。老天这时似乎也有意帮李渊,一直下个不停的雨停了,天色转晴,李渊苦等的决战时刻终于到了。

出战当天,李渊亲自带了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前去挑战。拥有三万精兵的宋老生岂容李渊这般撒野,马上出城迎战。

一交战,李渊佯装怯敌败退,丢盔弃甲。宋老生见状顿时来了精神,很想乘势追击,一举全歼李渊的起义大军。

李渊逃啊逃,就像无根的野草,宋老生追啊追,就像扑食的饿狼。殊不知,就在两人玩“捉迷藏”游戏的时候,李建成和李世民已率两支骑兵绕到后方,分别杀向霍邑东门和南门。

隋军正酣战间,听闻李渊大军的骑兵直捣自己的老窝,顿时心慌。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李渊掉转马头,回杀过来,边杀边高呼道:“宋老生已死,宋老生已死。”

混战中的隋军哪里能辨明真假,听闻主帅被杀,早已慌乱成一团,很快便溃不成军。从两翼绕到敌人后面的李建成和李世民放弃了攻城,掉转马头开始了“屠龙”表演。

这个时候,宋老生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挽回失败的命运了。眼看无法挽回败局,也无法收拾残局,宋老生决定先逃命再说。凭着亲兵开路,宋老生充分发挥善于跑步的优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第一个跑到了霍邑城下。这时城门早已关上,守城的隋兵见主帅来了,赶紧放下绳子,想通过这种“钓鱼”的方法,把宋老生“钓”上去。

宋老生眼看后面的追兵已迫近,形势危急,顾不得那么多了,赶紧拽住绳子往上爬。关键时刻,宋老生心理素质不过硬的缺点暴露无遗,他丢下了手中赖以生存的大刀,却没有脱掉身上披戴的厚重的盔甲。就像一个人抱着沙袋爬山一样,纵然宋老生膂力惊人,结果还是如蜗牛爬树。

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来说,没有时间供他挥霍,更何况在这样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的时候。就在宋老生优哉游哉地上演“壁虎功”时,唐军已经追杀过来,接着把宋老生当活靶子射击,可怜的宋老生很快便被射成了刺猬。

杀死了宋老生后,李渊没有立刻对霍邑发动最后一击,而是命士兵把宋老生的首级挑在长矛上,围着霍邑城游行示威。

霍邑的隋军依靠地利的优势,本来还可以固守。但见主帅惨死,他们信念动摇了,有的投降,有的逃散,剩下的也是身在城头心不在焉。果然,三天后,李渊对霍邑发动最后一击,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这座被视为天堑的城池。

啃下霍邑这块硬骨头后,李渊挥师南下,沿途很多起义军都争相来投,大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拿下了临汾和绛郡(今山西省新绛县城)。随后,李渊遇到了第二块难啃的骨头——隋朝名将屈突通镇守的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市)。

事实证明,屈突通就是屈突通,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名将是怎么练成的。面对气势汹汹的李渊大军,屈突通采取的战略是不战屈人。虽然他不拥有“天时”(此时天下大乱),但拥有“地利”(河东城城墙高而坚固,易守难攻)和“人和”(手下几万精兵都是经过他多年征战、大浪淘沙淘出的精兵强将)。再加屈突通本人足智多谋,善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李渊起义军接连发动几次强攻,非但对河东城毫发无伤,反而还损兵折将。

强攻不是办法,李渊听从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的建议,采取双管齐下之举:一方面留一支军队驻扎河东,这路军由老弱病残组成,在河东城下多修营寨,在山头田野多插旌旗,晚上定时鸣鼓,以迷惑和牵制屈突通;另一方面派李世民为先遣部队,悄无声息地沿河北进,李渊率主力随后而行,自梁山(今陕西省韩城市)、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分别渡河,威逼大兴。

事实证明,李渊大军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果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当李渊的主力部队顺利进入关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隋朝的另一大粮仓——永丰仓(在今陕西省华阴市)时,屈突通还蒙在鼓里。

对民不聊生的乱世而言,此时可谓“得粮仓者得天下”。李密带领瓦岗军接连占据两座大粮仓,开仓济民后,势力日涨千里,才会坐拥起义队伍首领的地位。此时,李渊夺得永丰仓虽然晚了点,但效果同样是看得见的。一来大军的粮草供给不成问题了,二来吸引了当地大批贫苦民众参加起义军。

这时,李渊又来了个兵分两路:一方面派李建成带一支精兵扼守永丰仓和潼关一带,防止屈突通的反扑;另一方面派李世民为急先锋,沿渭水前进,直捣大兴。

李世民的大军如天神般降临大兴城后,大兴城顿时炸开了锅。城内,代王杨侑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吓得尿湿了裤子,成天只知道流着眼泪唱儿歌。好在留守的刑部尚书卫文升、右辅翊将军阴世师等人凭着大兴城高而坚、厚而硬,拼死守城。

对此,李渊采取攻心战术,想利诱卫文升、阴世师等人投降。但卫、阴两人不为所动。无奈之下,李渊只好采取了高举高打的人海战术,最终几乎是用尸骨填平了大兴城的外城壕。

大业十三年(617)十月,大军围城后,李渊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约法十二条。围城后,李渊下令“犯隋七庙及宗室者,罪三族”。入城后,李渊令人马上“封府库,收图籍,禁掳掠”。十一月克大兴,“约法十二条,杀人、劫盗、背军、叛者死”,完全是秦末刘邦入关约法三章的故事翻版。

第二件事:杀一儆百。冤有头,债有主,正是因为卫文升、阴世师等人的负隅顽抗,才使得唐军损失惨重,为了平息起义军的“民愤”,以及对隋朝政府腐败的愤怒,李渊把阴世师等主要将领斩杀(卫文升城破前已病死,气死的可能性更大),而其余人都得到了赦免。

第三件事:改旗易帜。大兴城攻下,众将皆推李渊为尊,但李渊坚决拒绝了。他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觉得时机未到。他知道自己的实力和势力远远比不上瓦岗军李密等人,过早称帝对他夺取天下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暂时拥立少年代王杨侑为帝,改大业十三年(617)为义宁元年,“仍遥尊隋帝为太上皇,立代王为皇帝”,做足了表面宣传功夫。

至于李渊自己呢,就以杨侑的名义“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录尚书事”,并被晋封唐王。 iyZWsdRA+SK2zMj14GvNKDa0iPsbO7kQGW5sfgvcto1zVh3/rdLJdFQertS1Ni1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