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文王外出访贤,途经一个村庄,又饥又渴,就靠在大树下休息。
恰巧,有个农妇提着一瓦罐稀面糊糊,从跟前走过。文王上前打问。农妇告诉他,要给田里干活的丈夫去送饭。
文王本来饥肠辘辘,见到稀面糊糊,不觉就流出了口水。他请求农妇给他分些吃。农妇十分同情,干脆把罐子递给他。文王接住瓦罐,大口大口地喝下去。好吃极了,比宫里的山珍海味都香。
他谢过农妇,问她这饭是用什么粮食做的。农妇对他说,现在荒春三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芒麦刚成熟,只能用它救急。
日头偏西,田里干活的丈夫还没有见到妻子的身影,就丢下农活儿,回家吃饭。到了村口,远远看见妻子正和一个陌生男人说话,还接过他手中的瓦罐,转身回家去了。丈夫以为妻子行为不端,火冒三丈,追上去就打。
文王看在眼里,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想去解释,但又不知从何谈起。丈夫发完脾气,又返回田里干活了。文王尾随农妇,给她道歉。农妇却说,我丈夫怪我不礼貌,没有请客人到家里吃饭,所以打了我。
文王解下一条玉带送给农妇,并告诉她:“今后遇上急难,就到京城找我。”
三年后,农妇的家乡遭了大灾,实在活不下去了。她想起那条玉带,就带了它,和丈夫一起来到京城。凭着玉带,夫妻俩顺利找到主人。这时,他俩才明白这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
文王盛情款待,还当着众多官员,封他俩为“贤德人”。
一天,文王让农妇给他做稀面糊糊。文王尝了一口,觉得很不对味儿。农妇说还是原来那个芒麦面糊糊,只不过“饥时糠也甜,饱时肉也嫌”罢了。文王拍案叫好:“贤德人让我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饱时不忘饥时苦,富贵常记贫贱寒。”
这则故事也许是文人创作,不过它却给了人们一些深刻启示:一是行善终有好报;二是成就事业要不忘根本,力戒奢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