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它屈服于自己。卫国本来是入朝魏国的,现改向亲附赵国。听到消息的魏惠王自然怒火中烧,好你个赵国,竟敢挖我的墙角。于是他决定派大将庞涓兴师问罪。
不到一年,魏军就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今属河北)。面对岌岌可危的形势,赵国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前往齐国救援。当时,齐与赵是盟国。齐国负有支援赵国的义务。齐国就任命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前去救援。
田忌原本打算带领军队去赵国与魏军直接作战,但孙膑不同意。他说解乱丝结绳不能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纷争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军主力都在围攻赵国,其国内兵力是空虚的。莫若避实就虚,派出一支部队做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力,而将主力直接进攻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造成兵临城下、大兵压境之势,待魏军回援时再伺机消灭它。田忌觉得孙膑的计谋高明,就派并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率兵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而主力却绕道而行,直指大梁。
庞涓听到齐军进攻大梁的消息,焦急万分,果然丢弃粮草辎重,星夜撤军回救魏国。而田忌、孙膑早已在魏军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以逸待劳。魏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急着赶路也没有打仗的思想准备。当他们经过桂陵时,齐军猝然出击,把魏军打得落花流水。庞涓只好收拾残部,退回大梁。赵国的邯郸之围迎刃而解。
历史上,这场战斗被称为“桂陵之战”;战术上,被称为“围魏救赵”之术。这种战术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并被广泛采用。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使用的尤为典型,电影《平原游击队》就是这种战术的艺术体现。当今,围魏救赵的典故被汉语作为成语使用,是指袭击敌人的后方迫使进攻之敌退兵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