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鞅(约公元前395—前338),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和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是卫国人,原名卫鞅,后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被封于商(今陕西商洛),所以后人称之为商鞅。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此前,秦国因久处偏僻的雍地(今陕西宝鸡一带),已经落伍了。秦孝公雄心勃勃,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以网罗人才,寻求富国强兵之策。
听到消息的商鞅投奔秦国。秦孝公和他多次交谈后,发现他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人。于是,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事实上掌握了国家军政大权。
公元前356年(一说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第一次变法。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令民五户为伍、十家为什,在什伍内实行连坐;一户有两个以上男丁必须分居,否则加倍征收赋税。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农民多打粮食多织布,可以免除徭役和租税;不努力耕作和舍本逐末者,全家罚为奴隶。三是奖励军功。废除无军功的贵族世袭,立军功者可以获得爵禄。
公元前350年,秦国从栎阳(今属陕西西安临潼)迁都到咸阳(今属陕西)。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第二次变法。颁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制;把全国集合成41个县,由国君派员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旧贵族的封邑被彻底破坏;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为封建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
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变法,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因而秦国百姓富裕,国力增强,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公元前354年,秦军大败魏军,拉开了收复河西失地的序幕。公元前352年至公元前351年,秦军进攻魏国,又取得安邑、固阳之战的胜利。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有力地印证了商鞅变法的成功。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支持的背景。当年,旧贵族趁机诬陷商鞅谋反,把他杀害并车裂肢解。商鞅虽然被杀害了,但新法并没有废除。秦国正是从商鞅变法开始,才逐步走向强大,进而吞并六国,一统天下。